■谢松林/1.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2.长沙师范学院
据悉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校园足球的形式主义进行了批评,要求全国校足办全面掌握地方校园足球的开展现状,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毋庸置疑,在过去三年当中,校园足球整体上取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但发展至今,校园足球已经明显偏离了它的初衷,需要适时的驻足回望,辨明正确的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方得始终”。
本轮校园足球从一开始就有鲜明的主旨,其目的是通过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培育健康的足球文化,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1]。一言以蔽之,是要借助足球的育人功能,提升国民素质。
体育是德育的有效手段,而足球则是体育中最好的德育项目之一。在2015年7月颁发的《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把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足球育人功能”。2017年6月14日会见国际足联主席伊凡蒂诺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足球的发展提出了“三大愿景”,首要愿景是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其次是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最后才是提高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有鉴于此,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校园足球的价值追求,提出“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工程”[2]。
以足球为媒介提升青少年的身心素质,首先需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推广和普及足球,培育和形成良好的足球文化[3]。足球普及的衡量标准不能停留在数字上,如有多少所特色学校、多少个试点县、多少个改革试验区和多少名义上的足球人口;而是要让广大青少年热爱足球、享受足球,让足球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随着岁月的推移,曾经的足球青少年慢慢成长为足球成年,整个社会的足球氛围将得到质的提升。校园足球就像一项基因工程,任务是要将足球基因注入到广大的学生身上,然后扩散到社会当中。
从“提高国民素质”的初衷出发,以“足球普及”为导向,决定了校园足球不能是精英足球,也不能是功利足球,只能是大众足球和足球教育。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很不乐观。
一是精英化明显,普及不到位。综合来看,当前我国校园足球普及效果很不理想,很多学校无法保证每周一节足球课、大课间活动有足球内容、每学期开展校内足球联赛等基本要求,而类似于足球操之类的课间活动受到了社会舆论的普遍质疑。特色学校没有开展校内联赛,但校园足球的校外精英训练和竞赛工作却花样百出,甚至一个县级市的校足办也举办国际邀请赛,一所普通学校的校队也敢与国际豪门梯队同场竞技。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提出,目前校园足球依旧在走传统的老路,过分注重发现苗子、组织训练、参加比赛,相反普及层面的工作做得不够[4]。
二是功利性太强。健康的校园足球应该是校园中的平常事,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参与和喜欢,教育部门、学校、社团组织和家长默默无闻的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满足和开发学生的需求。然而在现实当中,从上往下都戴着功利性有色眼镜看待校园足球。有关部门和学校要么将校园足球当成政绩来抓,要么将其当成任务去应付,使校园足球偏离了本真的存在样态。家长也都用利益的尺子去衡量校园足球可以带来多大的好处,只有有利可图才支持孩子踢足球,反之则不支持[5]。于是一些地方纷纷出台足球特长生招生计划,降低文化要求甚至无底线的招收足球特长生,以迎合家长。
以上种种做法看似营造了欣欣向荣的校园足球,实质上是虚有其表,无法持续。校园足球校内不香校外香,表明校园足球已经偏离了普及的导向,脱离了广大普通学生;校园足球功利性的色彩太浓,预示着校园足球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离。按照这样的发展模式继续下去,校园足球面临退化为传统的体校培养方式的风险:成绩差的学生选择踢足球,踢足球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差,足球不但不能成为提升国民素质的手段,反而成为生产低素质国民的有毒工厂。
提高国民素质是校园足球的初心,营造健康的足球文化、不断普及足球是校园足球的使命。从校园足球的初心和使命出发,需要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以立德树人为遵旨。校园足球是一项提升国民素质的开创性工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全国上下都应该清晰的认识到,与立德树人相比,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为足球培养后备人才等都是次要的,决不能丢了西瓜拣芝麻。通过足球来立德树人的提法在我国是一次创举,是对国民传统的体育价值观的挑战。要让这一观念深入民心,首先需要足球人自己先有明确的认识和彻底的改变,时刻将立德树人融入到足球活动中去,对学生、家长和社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二,以普及为抓手。立德树人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普及足球是发挥足球立德树人功能的前提条件。普及应该是个多维度的概念,除了空间上的扩张、足球人口数量的增加,还要注重学生和家长等对足球和体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的转变,让足球在年少的心中生根发芽,一代代传承下去。可见足球普及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落实它的标志性成果在于培育健康的足球文化。足球文化建设急不得,不能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不能将其当成“社会运动”去对待,得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第三,以服务赢取芳心。习近平主席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我党的初心,此举将党的心和人民的心紧紧的融合在了一起,是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万年长青的根本保证。校园足球也必须将初心和人民的心融合在一起,并以“服务”为基本方法,只有如此才能赢取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芳心,免遭人民的消极应付和非议。如今校园足球运行的重心太高,不合基层人民的心意,关键是要改变“行政指令”的管理办法为“修文德以来之”的治理办法,让人民从心底里认同、支持和参与校园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