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胜女 刘 磊 李 杰 崔宏尧/衡水职业技术学院
“双主体”校企合作式办学和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在面临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困境的大背景产生的。“双主体”混合所有制的办学模式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更是面临巨大的挑战;校企合作前我院计算机系招生进入低谷,此时,学院大胆创新办学理念,开拓办学思路,尝试新的办学模式,面向市场办教育,积极地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的新路子,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启了计算机系办学模式的新篇章,现就我院计算机系的“双主体”办学模式及管理分析如下,和大家一起探讨。
“双主体”办学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在办学中的高度融合,学生在校期间将学生理论课的学习和企业的技术性生产相结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技能实践,这种办学模式既能使学习中锻炼技能,又使企业在生产中“储备”了人才。学校和企业在这种办学模式下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目前国内的“双主体”办学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高校起主导作用。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校的理论教育占主导地位,企业的生产性实训占次要地位,是学生技能锻炼的有力补充,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学校把社会资源作为了教育教学的有力辅撑;企业更多的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二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双主体”办学模式。在这种办学模式下企业往往是持有学校的部分股份并全程参与学生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企业在学校的重大决策、人才培养与管理、教育资源的分配等环节中起很大作用,这种办学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中的一个具体阶段。
学校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中如何把企业化管理理念运用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如何让企业在办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在办学过程中实现校企的高度融合;把企业管理理念中高效的执行力和效率实现在办学过程中是校企合作双方共同面临的课题。
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机构的设置是使校企高度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找好合作双方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平衡点是有利激发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中转变传统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是“双主体”校企合作办学的先决条件;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合理设定利益目标是双方合作办学的前提。
学校和企业双方应明确双方的权利、自责、义务和利益点并以协议或制度的形式加以约束, 建立运行保障的管理办法和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管理办法。共同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标准,学 校应聘请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为学院兼职教师,企业也根据需求或聘请学院专业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实现双方的“身份互认、角色互通”。对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 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高职教育“双主体”校企合作风险是指学校在和企业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因为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学校因素和企业因素的影响,使校企双方合作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概括来说,校企合作管理中的风险主要类型有: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几乎在所有的校企合作中都存在,而信用风险则主要是由企业方引发的。对企业来讲,人才培养需要进行长期投资,短期内很难获得利益,存在为追求短期利润而降低校企合作质量的风险。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投入的资源方式不同和难以量化的特性,决定了产权归属上的风险冲突。
一旦发生冲突,校企双方没有明确的可供双方参考的相关文件和解决方案,会导致冲突升级,合作破裂甚至诉诸法律。
是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校企的共同利益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风险,它通常与信用风险共同出现。共同利益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如果得不到双方有效的满足,就会引发风险。在合作中,双方的需求如果无法满足,那么合作将难以维系,风险就很容易发生。
操作风险的主体是管理人员或者操作人员,在校企合作的制度规程等方面易发生此类风险。这就要求校企合作双方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保证主要参与者积极履行职责,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有序前行。
学生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中出现的意外伤、亡事件等风险虽然发生概率较小,但是这类事件一旦发生将给校企合作双方带来沉重的打击。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合作双方安全意识单薄、防范措施不到位和对学生确实合理的安全教育;二是合作双方在合作初期协定的自责不清、避险措施不到位和保险缺失等因素。
“双主体”模式虽然存在诸多风险,但是校企双方更应该强调在合作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各自主观能动性的相互补充形成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和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并为社会培养出更具有时代特色和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转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