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茹 董世知 项 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学院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每年的就业人数都在迅速地增长。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中每年进行贫困生界定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30%左右,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而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率偏低,企业所需人才与教育培养不能和谐对接,从学生本身看就是就业能力的短板问题。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提高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入学机会,但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不能顺利就业,因此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带动经济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前提,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贫困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在部分贫困生的身上,有心理压力,有自卑等,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帮助,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成才,在他们的身上,寄托着无数家长的希望,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着很多家庭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帮助大学毕业生处理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高校的目标和宗旨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大学生就业能力高低是高校办学实力强弱的综合体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果不能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势必会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也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所以高校有必要通过第二课堂等推进素质教育,满足企业需求,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利用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增强高校教育的能力和活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就业,缓解困难家庭经济状况,这样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拓展家庭困难学生问题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他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缓解贫困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如人际交往困难、心理自卑等,使他们能坦然面对现实,改变对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就业的看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困境,奋发向上,在校期间,能够从自身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找准自我定位,不断积累,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才会发挥其自身的价值。
根据内外因素论,大学生自身是提升就业能力内在的源泉和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贫困大学生首先要摆脱自己的不良认知,不能因为贫困给自己套上精神枷锁,反而更加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秀品质是企业需要的,如能吃苦、意志力强、有责任心等,树立信心,认识自身的不足,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中进行锻炼,如课余时间做兼职,用自己所学知识改善经济条件;利用刻苦的学习获得专业知识、获得英语、计算机以及其他企业看重的资格证书,为自己就业增加砝码;利用学校的第二课堂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自己就业时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因为贫困就一口想吃成胖子,要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可以选择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也可以选择项目就业,到乡镇工作,服务基层,实现自身价值。
高校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要贯穿教育全过程,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那么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广泛收集信息,设计或调整学生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包括实习实践环节,实习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应变能力等,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此外,高校对贫困生都有相应的资助等的政策,但是资助只是缓解学生暂时的经济困难,更重要的是针对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摆脱思想上的贫困,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勇于克服困难,为将来的顺利就业在校期间不断的进行积累。
家庭教育虽不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但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情绪可以影响学生,家长以身作则,从言谈到行为给子女做出表率,善待家人,和睦相处,家庭温暖,家庭良好的氛围可以使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有利于学习生活,子女就会健康成长。家长对子女精神生活的关心有时会比物质更重要。学校与家长多联系,将贫困生在校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从学习、心理、思想等方面家长与老师共同商量,家校教育一体,统一行动,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很有帮助,家长理解支持体谅教师,教师出主意想办法,对学生的教育就会事倍功半。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培养的人才绝大部分会去企业工作,企业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更不能忽视,高校与企业合作,促使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相结合,高校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企业为学生设计顶岗实习、提供实习实践基地等,使学生了解企业需求,能够加深对社会、行业、企业的了解,回到学校对应学习相关知识,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变化。
国家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继续出台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促进就业,尤其是可以出台针对贫困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要持续关注贫困学生,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就业资助,企业也可以为贫困学生设立助学岗位,锻炼学生就业能力。国家或社会对贫困学生职业技能等的培训要实行减免,使贫困学生有机会享受更多的社会资源,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状况的改善提供有效的支撑平台。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而贫困大学毕业生作为特殊群体,他们的就业形势更是不容忽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从学生自身要提升其就业自助能力,这需要学生本人、学校、家庭、企业以及国家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通过共同努力,实现贫困大学生的自强自立,提升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