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佳/宁夏大学政法学院
仔细回想,初见草原司机还是在来敖镇的第一天,那是在与同学在打的回学校的途中,宽阔的马路上只有肉眼可见的稀少的几辆车,但是我们被路中间的一辆私家车吸引了目光,敖镇的路其实修的非常好,颇有大城市之风,然而就是这样的六车道在这辆车看来似乎也不够走的,它以一种歪歪扭扭的架势在路中间画着不规律的S曲线。司机师傅用当地话絮叨了几句后小心翼翼的从路边绕行而过,讶然之余我们和司机师傅就攀谈起来,聊天过程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说:果然是草原司机。听到这里我心里产生了疑惑,而这些疑惑和不解在过后的日子里希望能够被解开。
初见之后,对于蒙古族人的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其豪放粗犷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很明显的展现出来,但是如何将作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民族性格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二者有机结合是笔者所关心的主题之一,而草原司机中作为具有能够将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草原文化和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的成果——汽车所结合无疑成为了发展中蒙古族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此笔者想以草原司机为契机寻找传统草原文化与现代社会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发展。
笔者找到了一位退休法官王老师作为访谈对象。据王老师所说,在现如今城镇化的今天,草原司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前些年来混乱的交通的管理局面相导致的非法买交通驾驶证和无证驾驶的行为,但是随着交通体制的日趋完善和管理的日益严格现如今这种现象已经在逐渐减少。而第二种则是指在地广人稀的蒙古族地区,由于其草原范围太广牧民分布范围不够集中而导致的无法进行集中的交通管制,这种情况在鄂前旗的日常生活中更为常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传统因素二者共同导致这种现象的存在。而在对于这种现象的描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蒙古族宴席”,热情洋溢的蒙古族宴席中歌舞和酒肉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导致蒙古族的宴席一摆就是很长时间,而通常宴席过后已是深夜,这时参加宴席的亲朋不少已大醉伶仃,带着这样的醉意开着二轮或者三轮小车行驶在广阔无际甚至很多没有正经公路的草原土路上,很容易就超速或者产生碰撞,进而导致了多起交通事故的发生。
通过王老师的叙述,不难看出“草原司机”事实上更多是一种对于具有当地特征的人群的描述,而这种描述并不带有想当然的褒义或者贬义,而是一种客观中立的社会现象。通常一个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的社会现象的存在与其地方本身的传统和历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就蒙古族地区的草原司机而言,将游牧民族本身的文化符号“草原”与当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汽车”二者相互结合产生了这样一种具有特色的现象,而对于这种行为现象当地交通部门是否了解呢?对其有没有一定的约束与管束呢?带着这样的好奇和疑问,笔者去了鄂前旗交警大队进行了解。在与一位交警交谈的过程中,当笔者提到关于“草原司机”的事情时,交警对笔者这样说道:这是一种不友好的称呼呀,在我看来在我们这里,草原司机往往是对司机的一种不友好的称呼,当笔者询问他原因时,交警说到:因为不遵守规矩嘛,那不就是草原司机?
当笔者说了自己对于草原司机的理解后,交警对笔者详细讲述了他眼中的真正的草原上的司机,草原由于家与家之间相隔甚远,常常一家几百亩甚至几千亩草场,户与户之间常常都看不到彼此的砖房,而由此导致了有限的交通设施无法通到管制到每一个牧民。匮乏到什么程度?例如他这个八零后小时候甚至蒙古包甚至还没有通电灯常与煤油灯作伴,而在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中国地区,电灯所普及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在我们以为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在其他人眼里却并不是如此,初来敖镇看到这个已经颇具规模的城镇就自然而然认为与其他城市并无不同,但是随着深入的了解才发现,除却敖镇本身作为城镇的建设其传统深处的草原却更多的保留着从前的痕迹,就草原司机而言,从其形式上来看只不过牧民的代步工具从马匹更多的被代替为汽车,但是其本身根植于草原的生活习惯却无法改变,蒙古族牧民骨子里的游牧情结和生活所系皆源于草原,这种根是无法改变的。
但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外面的社会发展时游牧民族也在不断谋求发展,只不过这种发展需要时间需要因地制宜需要更多的变通,不同于黄土高原由黄河养育的儿女,这些由草原养育的儿女更需要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往外飞,草原司机的作为地区特色与现代发展所结合的产物无疑是如何寻找发展方式的一个切入点,在对交通需求日益增长和草原秩序文化也要保护的今天,如何寻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也是我们要不断进行探索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