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成长主题研究

2018-11-14 05:07:01李佳静
电影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吉塔种姓印度

李佳静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一、《摔跤吧!爸爸》:印度电影的新成长

1913年,一部名为《哈里什昌德拉国王》的影片拉开了印度电影的发展序幕,在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的半个多世纪中,印度电影在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曲折发展,总的来说,印度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快速发展,被称为印度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70年代在延续50年代快速发展的同时,印度影坛兴起了“新电影运动”,正是这一具有丰富印度特色的电影改革使印度电影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占据一席之地,这期间的代表作品《大篷车》《流浪者》等也一度在中国热映,使中国观众和中国研究者开始关注印度电影。然而,好景不长,进入80年代后,印度电影的发展命脉被黑社会所控制,影片粗制滥造的拍摄技艺和粗俗色情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印度电影的发展进程。可以说,在这段时间,印度电影的发展几乎停滞。在20世纪末和本世纪之交,随着印度国力的提升和印度社会各界对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关注,印度电影迎来了令人振奋的复兴。据了解,当今的印度政府已将电影艺术作为塑造良好国际形象和弘扬印度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颁布了许多扶持电影发展的优惠政策。

新世纪以来,印度影坛掀起了“新宝莱坞电影”发展浪潮,宝莱坞是位于印度孟买的电影制作基地,是印度电影产业的重要代表,目前宝莱坞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基地之一,而这一发展成就的取得与“新宝莱坞电影”发展浪潮具有很大关联。“新宝莱坞电影”又称为“新概念印度电影”,所谓“新概念”是指一个核心发展观念的新变。正如上文所述,随着印度国家的发展,印度电影制作人对于本国电影事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发展愈发自信,其拓展版图的视野也不再局限于电影欠发达的国度,他们敢于打破定式思维,采用全新的创作理念和国际化的创作技术试图在国际市场上占领越来越多的份额,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简而言之,“新宝莱坞电影”所呈现出的主要特点就是立足民族文化、容纳多元思想,在新宝莱坞电影中,印度本土的宗教、服饰、饮食等方方面面的社会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包括男权家庭、种姓制度等相对敏感的社会问题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而新宝莱坞电影的多元性体现在各种思潮的汇入,在坚持印度教为主线的基础上,汇入许多外来文化,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印度电影的发展注入了复兴的力量。总的来说,21世纪以来的印度电影叙事节奏紧凑、故事情节曲折、画面音乐优美,获得了越来越多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和世界级奖项的认可,2001年的影片《勇士》荣获伦敦电影节最佳影片奖,2002年的《印度往事》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2002年的《伊耶夫妇》荣获洛迦诺电影节最佳亚洲影片提名。提到宝莱坞电影,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妙的歌舞和浪漫的爱情故事,这一宝莱坞电影的特点一直延续至今。但近年来的印度电影也逐渐将叙事的目光投入到更具现实批判意义的小人物故事上,《我的名字叫可汗》《三傻大闹好莱坞》等影片在全世界范围内广获好评。2016年在印度上映、2017年在中国上映的影片《摔跤吧!爸爸》再一次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宝莱坞电影上,这部少有歌舞、不谈爱情的现实主义影片可谓宝莱坞电影再次突破传统的成功之作,代表着印度电影的新成长。本文将在简要梳理印度电影发展历程,尤其是21世纪以来“新宝莱坞电影”发展的基础上,聚焦“成长”这一主题,解读这部在中国内地取得了近13亿票房收入的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探讨其在性别问题、代际问题以及反叛社会主流价值观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文化中的自主意识生长

纵观印度电影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小人物的故事在近十年间才开始活跃在其银幕之上,这与在印度社会存续已久的种姓制度不无关联。种姓制度是指一种以血统来划定社会地位的体系,20世纪中叶以前广泛存在于印度、孟加拉等南亚次大陆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尤以印度为甚。在种姓制度的统摄下,统治阶层为整个社会的中心,以不同职业为依据划分出了不同的姓,在种姓内部再依据不同的居住领地划分出聚落种姓。早在印度实行种姓制度之初,这一制度并没有严格地划分不同种姓之间的社会阶层,而是为了相对固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以及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人数。但随着外来的伊斯兰教征服者逐渐占领印度以及后来的英国统治者在印度建立殖民地,印度的种姓制度被彻底固化,成为一种严格区分阶层的社会制度。虽然这种相对落后的种姓制度在20世纪中叶就被废除,但长期以来种姓制度与宗教、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刻联系却并未彻底中断,即便是在当今印度社会运作、人际关系及个体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难以抗拒的作用。就艺术领域而言,印度本土的文学作品、绘画作品、影视作品更倾向于展现富人阶层的生活,这也是小人物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在印度迟迟未能得到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而《摔跤吧!爸爸》却凭借超乎寻常的魅力获得了印度观众及影评人的高度认可,荣获第62届印度电影观众奖的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动作奖,该片的男主人公阿米尔·汗也荣获最佳男演员奖,可谓是印度言说小人物故事的影片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式作品。

《摔跤吧!爸爸》由导演尼特什·提瓦瑞执导,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担任主演,萨卡诗·泰瓦、桑亚·玛荷塔、法缇玛·萨那·纱卡等本土演员参演。这部影片以印度的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和他女儿们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马哈维亚训练自己的两个女儿成为摔跤冠军的励志故事。影片在呈现马哈维亚的女儿吉塔和巴比塔如何从小村女孩走向摔跤冠军领奖台的故事主线的同时,以回忆的方式展现少年时期马哈维亚的生活,并借此阐明了马哈维亚一家所处的“阶层”。青年时期的马哈维亚凭借自己过人的运动天赋和刻苦训练成为全国的摔跤冠军,执着于梦想的马哈维亚始终相信自己有朝一日将代表印度参加世界大赛,为国家赢得一枚金牌。然而,现实的困境却燃尽了他的青春热血,拮据的家庭生活使他不得不为了一份能够贴补家用的工作放弃摔跤梦想,因为奖牌养活不起贫弱的家庭。从影片的这一细节我们不难发现,马哈维亚出生在社会底层,即便是拿到了全国摔跤冠军也难以“咸鱼翻身”,这一细节从侧面反映了在阶层观念影响下的印度社会面貌,处在底层的个体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真正的向上流动。如果说青年时期的马哈维亚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现实的重压下放弃了自己视若生命的摔跤梦,那么成年后的马哈维亚在女儿身上重拾了追梦的力量。结婚后的马哈维亚始终渴望妻子能为他生下一个具有摔跤天赋的儿子,甚至在妻子生下两个女儿后,全村的村民都在为了这个昔日的摔跤冠军孕育儿子而出谋划策,然而天不遂人愿的是马哈维亚的第三个孩子、第四个孩子都是女儿。就在马哈维亚即将放弃培养新一代摔跤手的念想时,大女儿吉塔和二女儿巴比塔展现出了过人的摔跤天赋,于是马哈维亚决定不顾妻子的反对和村民们的嘲笑开始训练吉塔和巴比塔。从最初的控制饮食、体能训练到后来的技巧教学、摔跤比赛,马哈维亚不仅承担着训练花销给家庭生活带来的经济压力,更承担着全村人的嘲笑和体育局官员的轻视。即便如此,马哈维亚还是一步步地带着两个女儿成为全国摔跤冠军、英联邦国际大赛摔跤冠军;马哈维亚一家也从底层村民成为万众瞩目的冠军之家。这不仅仅是马哈维亚在社会文化禁锢下的自主意识彰显,更谱写了一部小人物执着于梦想、执着于成就、执着于荣耀的成长赞歌。

三、男权社会里的女性自我觉醒

印度的女总理甘地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印度社会中的矛盾性在妇女身上体现得尤为严重,一方面,法律已经废止了关于歧视女性的条例;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的女性歧视依然普遍存在。的确如此,当今印度尤其是在印度欠发达地区,对于女性的歧视依然普遍存在,在印度社会文化中占据主流引导地位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均明确规定“女性不得享有自主地位”,在其影响下的女性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童婚制、嫁妆制以及对女性受教育权利和社会生活权利的限制都使许多印度女性,尤其是印度底层女性依然生活在男性霸权之下。这些女性不仅无法拿起有力的武器反抗歧视和压迫,甚至在宗教思想的规约下和社会环境的同化中已经丧失了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在《摔跤吧!爸爸》中,对于女性的歧视也多有体现,如为了方便训练而身着短裤的吉塔和巴比塔遭到了村中男人和男孩们的嘲笑;吉塔和巴比塔的同学在14岁时就被迫辍学与陌生的男人成婚;女孩不被允许进入摔跤场,并因与男孩摔跤而受到侮辱;体育局的官员对女子摔跤的漠视等,这些情节都映射了印度社会中歧视女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同时也为影片女主人公吉塔和巴比塔在男权社会中艰难的自我觉醒之路提供了叙事背景。

在训练成为摔跤手的过程中,吉塔和巴比塔与父亲一样忍受着来自村民们的嘲笑、男摔跤手们的蔑视,在巨大的压力下,吉塔和巴比塔也曾经埋怨过父亲的专制,怀疑过她们正在行进的摔跤之路。但最终两个女孩在反抗与追寻中不断成长,在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中成为全印度女孩的榜样,在男权社会中“摔”出了女性自我主宰的人生。纵观历史上的女权运动以及电影中女性身份构建,几乎都是从反抗开始。《摔跤吧!爸爸》中的吉塔和巴比塔亦是如此,两姐妹因无法忍受同村男孩对她们的无端辱骂而重重地“教训”了男孩们,这不仅使吉塔和巴比塔与摔跤结缘,还成为她们反抗的开始;在每天清晨五点开始的摔跤训练中,两个女孩因不堪重负和村民们的嘲笑,掀起了一场对抗“专制者”的“革命”,通过各种各样的小伎俩来阻碍训练。如果说对村中男孩的辱骂和父亲的“专制”的反抗是吉塔和巴比塔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那么她们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则开始于同学的婚礼。在婚礼上,被父亲嫁给陌生男子的小女孩儿向吉塔和巴比塔哭诉自己终日被永远做不完的家务缠绕,被强迫嫁人以减轻家庭的负担,这给吉塔和巴比塔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她们下定决心努力训练,通过成为优秀的摔跤手来改变底层女孩固有的悲剧命运。积极训练的她们也飞速进步,终于一步步走上了全国冠军的领奖台。在率先成为全国冠军后,吉塔前往体育学校进行集训以备战国际大赛,相对宽松的训练环境和相对自由的生活使吉塔一度迷失了自我,在男孩们的注目中开始留起长发、染涂指甲。直到连续输掉了首战后,吉塔才在父亲的执导下幡然醒悟,剪掉了为取悦男性而留起的长发,重树夺冠信念投入到了英联邦国际大赛之中,并最终成为收获女子国际摔跤比赛金牌的第一人,也成为印度第一位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的女子摔跤运动员。可以说,减掉长发、刻苦训练并为了国家荣誉和女孩自尊而战的吉塔真正实现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同时这一情节也将影片《摔跤吧!爸爸》推向高潮。

四、结 语

在《摔跤吧!爸爸》中,父亲曾对出战决赛前的女儿吉塔说,赢得金牌不仅是为国家争光,更为了全印度女孩儿的尊严和信念。的确如此,影片中获得金牌的吉塔和巴比塔不仅实现了从底层女孩到摔跤冠军的成长与蜕变,更彰显了“女孩不比男孩差”的女性价值,对印度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乃至印度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认知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价值,这也是《摔跤吧!爸爸》成长言说的重要现实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吉塔种姓印度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
时代人物(2021年32期)2021-11-28 02:21:57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文学天地(2021年3期)2021-09-10 17:10:57
为了梦想,倾尽全力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幼儿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如何区分印度高、低种姓人群?(答读者问)
环球时报(2019-05-27)2019-05-27 06:16:08
《摔跤吧!爸爸》三幕式结构解析
传媒论坛(2018年22期)2018-03-28 21:43:21
《摔跤吧!爸爸》叙事学解读
电影评介(2017年18期)2017-12-01 22:11:01
印度式拆迁
海峡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2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太空探索(2014年1期)2014-07-10 13: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