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夜行者》的影像策略

2018-11-14 05:07李慧芳
电影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夜行者路易斯

李慧芳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丹·吉尔罗伊的《夜行者》(

Nightcrawler

,2014)通过对“夜行者”路易斯·布鲁姆的刻画,关注了资本市场之下新闻业忽视公众与道德的黑暗面。电影除了在选材立意上的别具一格外,在叙事上也暗藏讽刺,并以细腻、冷峻的影像策略进行各种细节的对应或衬托,辅助了叙事上的暗讽。

一、服务于叙事的冷峻影像

在故事片中,绝大多数影像都是服务于叙事的。我们有必要先对《夜行者》的叙事主旨进行提炼。电影要批判的是在以惊人速度发展的信息时代,所谓“无冕之王”们的复杂身份,观众接受到的与其说是媒体呈现的真相,不如说是一种被合作“制造”出来的“真相”。在当下,影像这一传播方式对于受众而言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不仅在表达上影像相较于纸媒更为生动、形象和感性,且与受众有着相对于平面媒体更多的个性与互动性。需求决定了供给,普通观众便意味着媒体庞大的市场利益,正因如此,在买方市场中,精彩的新闻影像成为各大电视台追逐的目标,新闻采访的门槛越来越低,类似路易斯这样的“夜行者”也就应运而生。“夜行者”指的是自由记者和摄影师,对于社会突发的各类新闻事件,他们往往有着敏锐的嗅觉,而能赶在电视台记者甚至是警方之前抵达现场,采编新闻画面,而这类新闻又以暴力犯罪为主。这也就是美国新闻史中曾提及的“黄色新闻”中的一种。一旦拍摄到相关视频,自由记者和摄影师们就可以将其贩卖给电视台的有关节目组。在电视台加工后,拥有耸人听闻标题的新闻就得以播出。媒体对信息的传播已经不再是武断、自由的单向输出行为,民众能够通过网络等对新闻进行反馈,甚至这种汹涌而来的信息回馈能动摇媒体的话语权。观众的收视率直接关系着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因此怎样获取更高的收视率,吸引观众对新闻的关注,就成为电视台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广告费的诱惑下,道德无法与利益进行博弈,新闻伦理和行业道德被媒体人所抛弃。路易斯等人能够隐藏起自己对他人的苦难缺乏同理心的病态,在看似正常的社会生活中不断掠夺着生存资源,并坦言“谁看见我谁就倒霉了”。

在表现这种畸形却又已经为人们见怪不怪的社会症结时,《夜行者》采用的是一种高度冷峻的影像风格。电影以一种具有一定距离的影像来完成叙事,观众始终对男主人公路易斯·布鲁姆有着高度疏离感,观众在明白此人具有机敏、冷血、行动力强的一面时,却无法深入他的内心,明晰他行走在这条黑暗之路上的动机。当路易斯冷静地将摄像机对准各种血腥画面,甚至能够嘴角带着微笑地将一段段令人毛骨悚然的视频录入电脑中时,吉尔罗伊也冷静地拍摄着路易斯的一举一动。一般来说,好莱坞电影在影像美学上一般有如下策略:强调画面内容在视听方面的刺激。如《芝加哥》(

Chicago

,2002)中关于夜总会的影像,无论是表现的内容(惹火的歌舞表演)抑或是镜头的切换,都突出的是一种激昂、欢快、诱惑的氛围。然而在《夜行者》中,除了最后的追车场景外,电影的绝大多数影像平淡无奇,使用了近乎大量由对话组成的内景镜头,分镜也较为缓慢,依靠演员本身表现出来的成熟稳重中又透露了偏执和阴鸷的气质,来传递给观众“主人公在恶中步步沦陷”的信息,而非依靠快速分镜来制造紧张和刺激感。除此之外,好莱坞影像擅长设置悬念来引发观众对叙事的好奇心。如《美国丽人》(

American

Beauty

,1999)中布利达关于自己一年之内死去自述时的画面。而在《夜行者》中,路易斯打死保安,给竞争对手的汽车动手脚以制造车祸,并在车祸发生后前去拍摄竞争对手受伤的样子,全部按部就班平铺直叙,在镜头运动方式上也以固定镜头为主,并不做特殊的处理,观众犹如观看监控探头的画面一样看到了路易斯的犯罪情形。观众与人物之间始终保持了距离。

整部《夜行者》高度写实地还原了不择手段的自由记者的工作生活场景,电影中80%的画面为夜景,汽车内景和公路镜头也占据了80%,观众可以看到路易斯在昼伏夜出中经历漫长的等待,以及各种各样的奔波。电影以这样一种具有真实感的影像来表现有着人格缺陷的路易斯,从偷井盖电线的小混混到成功混成大记者的过程。电影以一种平静的方式来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言行上,让后者而非影像来承担感染观众不安、躁动情绪的任务。而“戏中戏”则成为电影调剂略显枯燥的叙事的一种影像策略。电影中多次出现早间新闻的画中画。主持人和嘉宾形象佳美,字幕不断滚动,现场画面迅速切换,观众能感受到这类画面中事件的突发感和爆炸性,以及信息来势汹汹的灌输性,因为这类影像所要激发的就是观众的剧烈情绪,这也正是路易斯上司、制片人妮娜所一再强调的新闻影像的“graphic”要求的体现。此时新闻影像越是抓人眼球,新闻外的叙事影像就越有“零态度”和“不在场”的冷峻感,观众也就越能感受到虚假和真实之间的区别,明白作为新闻的受众,大家接收到的不过是媒体的“表演”。

二、影像的符号性

吉尔罗伊对冷峻影像风格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在镜头设计上的彻底“不在场”,相反,《夜行者》是一部被誉为极有学院电影气质的作品。路易斯是一个在当前好莱坞电影中为数不多的,以彻头彻尾的反派形象而成为唯一主角的角色。在电影结尾路易斯小人得志地成为正式记者的安排下,要实现对路易斯的批判,便无法单纯地使用类似于新闻镜头的影像进行叙事,这有可能使观众对于电影的理解陷入“美国梦”式的偏差。因此,吉尔罗伊也在电影中充分发挥了影像的符号性,在其中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臧否态度。

牛翔在《浅析影像传播中的符号性》中曾经指出:影像传播具有符号性特征,而这符号性特征又可以分为图像(icon)、指示(index)和象征(symbol)三种不同的层次。其中,图像意味着对表现对象的写实性展现,而指示则意味着能指和所指之间有着某种本质上的关联性,象征则代表了符号和所指之间有着更具任意性,但又存在某种约定俗成观念的关系。在《夜行者》中,电影多次表现了路易斯一边看电视一边浇花、熨衣服的情景,甚至在路易斯面对警方的询问时,也强调了自己浇花这件事。这种普通的日常行为图景已经超越了图像层次,而具有指示作用。无论是看电视,抑或是做家务,都属于平常的、观众熟悉的行为,然而在电影中这类行为却起着丰富路易斯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路易斯在经过晚上的忙碌之后观看的是早间新闻,换言之,他是在以一种欣赏的姿态来观看自己劳动的“成果”。而这类夺人眼球的早间新闻又通常是些暴力流血事件,路易斯猎取甚至制造这类新闻的行为是令观众瑟瑟发抖的,但是对路易斯而言,这种行为就和他浇花、熨衣服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生活片段。此外,就约定俗成的观念而言,路易斯虽然单身独居,但是保持房间的整洁,没有嫖赌毒等不良行径,有着较为规律的生活习惯(按时浇花和熨衣服),这种正面性的、闲适的行为暗示的是无论是偷盗抑或是成为“夜行者”,对他来说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原因,更有嗜好的因素驱使,他在处理犯罪行为时,也与浇花、熨衣服一样有条不紊、得心应手,他本性中有着冷静、冷血甚至变态的一面。

《夜行者》在影像上的学院派特征还表现在呼应的使用上。如当妮娜和路易斯会面时,路易斯告诉妮娜自己最近在进行拍摄构图方面的学习,其后不久的一次车祸中,路易斯就将伤者的身体拖拽到车头正前方,电影在此使用了一个颇具构图意味的正面镜头,来呼应路易斯对于“构图”的偏执。可以说,除去对具有指示意义的场景进行重现以外,前后呼应的画面也是《夜行者》采用的影像策略,在呼应之中,能指也就拥有了所指,图像上升为指示。如当路易斯的拍摄逐渐风生水起之后,曾经引导他入行的同行竞争者乔就对路易斯抛出了橄榄枝,除了开出优厚的薪金吸引路易斯外,乔还特别强调了自己拥有两台采访车,这对于干这一行是很关键的,因为不同的车意味着可以蹲守不同的地盘,他愿意分出一辆车以及这辆车负责的地盘给路易斯。路易斯果断地拒绝了乔,随后乔就因为路易斯的陷害而在飞驰中遭遇车祸。这一桥段突出的是路易斯的心狠手辣、毫无人情。而在电影的结尾,吉尔罗伊又隐晦地以影像呼应了这段叙事。此时的路易斯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团队,在他慷慨激昂、义正词严地对团队的新人们发表完演讲后,他们分头钻进两辆车中,而汽车也在一个岔路口分道扬镳。乔和路易斯之间存在先合作、后竞争的关系,这一次较量以路易斯的胜利告终。而电影以这一影像暗示了,秉承着唯利是图原则,甚至不惜坑害自己员工里克的路易斯,将来也很有可能遭到自己提携的新人的反噬。“车”在这里就成为一个涉及业内合作和互害的符号,而非仅仅是自由记者们使用的交通工具。与之类似的还有如电影使用的为数不多的空镜头中,有一个随风摆动的、诡异的绿色充气人偶,代表了被操纵的、扭曲了的“真相”等。

三、影像真实中的震撼

如前所述,《夜行者》采用了平实的影像风格,导演本人的褒贬则被隐藏在各种影像符号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在影像制造上彻底放弃了娱乐性。在电影中,路易斯亲手策划了警方追捕毒贩的事件,并飞车跟踪警车,利用毒贩手中的枪杀死了自己的助手里克。整个过程在视觉上都极为震撼,使观众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情感体验,顺利地将电影推向高潮。而由于这一系列事件在逻辑上的顺理成章,因此影像的震撼是建立在真实性上的。

在这段暗夜故事的讲述上,吉尔罗伊巧妙地把握和利用了夜间光线,光源包括车灯、路灯以及路易斯和里克摄影机上的照明灯,吉尔罗伊甚至不惜借迎面驶来车辆的刺目的车灯光线让画面失真,一来夜间会车时确实有炫目现象,二来这也营造出了紧张感。在险象横生的飙车戏中,路易斯开的鲜红色的道奇挑战者动力大而车体笨重,提速相较一般轻型跑车略慢,这也使得路易斯跟在一排警车之后,但能凭借自己的驾驶经验而并不落后,又因为这种出发位置上的靠后而能在警车接二连三地翻车、撞车后保持自己安然无恙。此时的镜头调度和剪切,包括警车坠地、火花四溅的慢镜头等的使用亦娴熟得当,游走于警匪之间的路易斯和其他人之间张力极强、剑拔弩张的利害关系呼之欲出。“导演必须遵守的两个条件,一是不应该有意欺骗观众,二是搬演的内容应与事物的本质相符。”尽管这一段追车戏时间不长,在瑰丽炫目程度上也不如《变形金刚》等电影,但是它却能在不违背自己规定情境的前提下,给观众带来视觉刺激和心理震撼。

《夜行者》并不需要观众对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而希望观众反思主人公言行背后的社会阴暗面,影片采用了朴实冷峻而又不乏暗示意味的符号的影像策略,并在尊重叙事逻辑和真实性的基础上以有限的震撼画面来中和压抑感,凝聚观众的注意力。可以说,《夜行者》所值得肯定的并不仅在于其精彩动人、高屋建瓴的叙事,还在于其有针对性的影像策略使用。

猜你喜欢
夜行者路易斯
梵高诞辰170周年:从人生撤退的“夜行者”
更多的可能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夜行者(外一首)
西城最美“夜行者”
河流 (外一首)
路易斯·卡罗尔:《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路易斯·威廉姆斯最佳第六人
“夜行者”归来:论丰子恺“文革”时期潜在写作的价值
从电影《夜行者》看电视新闻伦理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