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的影像叙事与表意

2018-11-14 05:07
电影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斯蒙德血战钢锯

姜 雪

(山西大学 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梅尔·吉布森导演的最新电影《血战钢锯岭》(

Hacksaw

Ridge

)是根据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的,从细节到整体、从个人到国家部分还原了冲绳战役的诸多战争场景。戴斯蒙德·道斯的经历颇具传奇性,他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坚持自己服役上战场是为了拯救他人而不是以杀人为目的,最终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名受伤战友。电影《血战钢锯岭》并没有过于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叙事内容,只是用丰富的电影语言构建了戴斯蒙德的传奇经历,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都一一呈现在银幕之上,并用具象的、具有冲击力的影像实现了大部分的叙事功能。

一、战争商业片的影像叙事

在众多商业电影当中,战争片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类型,战争片的主题诉求通常是反对战争、控诉暴力、构建精神、宣扬人性。在如今大银幕的奇观视觉文化背景下,如何用视觉影像表述故事内容和思想主题,同时又避免将战争场景奇观化、暴力美学化,避免观众从众多的暴力场面中解读出形式的美感,这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好莱坞战争片当中灌输了极为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所有的战争场景和暴力情节最终都为个人英雄主义服务。于是,好莱坞战争片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影像语言,画面构图对于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战争场景的氛围营造、反战主题的情绪烘托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商业电影性质的战争片更是如此,导演需要让镜头与观众进行对话,观众可以轻而易举地从画面构图与色彩调配当中读出其中的观点和态度,甚至让自身观点参与到电影的影像叙事过程当中,从镜头画面当中解读出更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战争片的画面构图与色彩设计具有更深层次的功能意义。

电影《血战钢锯岭》是梅尔·吉布森的最新导演作品,和现今的其他商业大片一样,同样是一部以影像叙事为主导的商业电影。影片故事取材于二战军医戴斯蒙德的真实经历,由于童年时期的个人经历与心理创伤,他拒绝暴力、不夺取他人性命,希望能够成为一名不拿武器上战场的拯救生命的军人。影片将戴斯蒙德的个人经历与二战时期的战争背景相融合,并没有完全停留在戴斯蒙德的个人传记的影像书写上,从个人到国家,从点到面,将战争与人类的关系淋漓尽致地进行了表述与梳理。

《血战钢锯岭》同样专注于影像给予观众的直接的审美体验与心理体验,将戴斯蒙德的个人经历一分为二。他在童年时期遭受的心理创伤与成年之后收获的完美爱情以及流弹四射的血腥战场的深刻经历融合在一起,在和平生活与战争生活的双重对比中,逐渐塑造起戴斯蒙德·道斯的英雄形象,战争的残酷、无情、血腥等特征透过银幕影像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于是,我们看到《血战钢锯岭》在叙事方面——影像叙事是远高于其他叙事方式的,表现远离战场的安定生活的色彩艳丽、明亮的画面,表现战场上充满未知的恐怖、死亡与血腥的冷色调画面,影片《血战钢锯岭》用最直接的影像画面完成了叙事、表意的功能。

二、镜头语言的客观态度

电影艺术根据不同的创作目的和创作手段可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如强调还原生活真实的现实主义电影、表现幻想世界的理想主义电影。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电影都能透过电影语言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创造多种艺术表现上的可能,如蒙太奇手段下表现的时空交错、虚实结合,长镜头下呈现出的事物最真实、最完整的状态,影像的叙事功能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电影艺术的镜头语言千变万化,出于不同的创作目的都会衍生出不同的形式,强调真实记录的现实主义电影倾向于客观镜头语言,而有着强烈表述目的和观点的电影则常常利用蒙太奇的拼接混搭引导观众。

战争电影的主要拍摄目的是还原战争场景、表述反战思想,在不同的镜头语言的使用上效果也会完全不同。梅尔·吉布森在执导了《勇敢的心》《耶稣受难记》和《启示》等电影之后,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电影风格,在他的电影当中有着当今好莱坞大片所具备的全部要素——宏大的场景、浪漫的爱情与坚定的信仰。梅尔·吉布森执导的最新电影《血战钢锯岭》根据二战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改编。戴斯蒙德的个人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坚持不带枪上战场的他徒手救下了75名士兵,他坚定自己的信仰,用救赎与战争的杀戮内核相对抗。由于影片内容取材真实,戴斯蒙德从战场上不眠不休地拯救75名战友的行为的高尚与伟大之处,如何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攻克钢锯岭的艰难,正是影片需要着重表现和凸显出来的。

如果我们将电影《血战钢锯岭》的叙事剥离开来看,一方面影片表述了战争的残酷,一方面则表述了信仰的伟大。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当时冲绳战役的艰难,梅尔·吉布森让镜头保持客观,将镜头固定,采用固定的轨道拍摄,放弃了手持摄影人为制造的紧张感和情绪代入感,尽可能真实地记录钢锯岭战场上发生的一切。《血战钢锯岭》镜头的客观表述主要集中在影片后半部分钢锯岭战役,相对于远离战争的和平生活的明亮画面,表现战场的画面充满灰色和黑色等冷色调,鲜血和汗液、泥土、炮灰混合在一起变成黑色物质黏着在士兵的身体上,画面当中看不到一丝生机,只有炸弹爆炸、火焰枪发射时才会出现闪烁着黄色和红色的火焰。影片当中很少出现传统的英雄视角镜头,从戴斯蒙德所在的部队登上钢锯岭之后,大部分的镜头都是采用与人物平行的视角,再加上少量的俯拍,从士兵的视角展现钢锯岭之战发生的一切。无论是炸弹爆炸将士兵炸成两截,还是流弹飞过射穿士兵的身体和头颅,镜头都没有做过多的停留或者是慢镜头的处理,都是用在场士兵的镜头高度和镜头视角观察周围,冷静客观地记录着一切。

导演梅尔·吉布森将镜头话语权交给观众,尽量保持客观的镜头呈现,让观众自行对戴斯蒙德的行为做出评判。正如影片开始的说明文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并非强调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导演梅尔·吉布森就是想做到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让戴斯蒙德的精神力量从影像画面中爆发出来。

三、电影语言的叙事建构

一部电影的主题通常要经历一个酝酿和对比的过程,最终实现淋漓尽致的表述。影片《血战钢锯岭》虽然将叙事基调依然锁定在反战思想上,但是影片更为主要的叙事目的是表现士兵戴斯蒙德的个人意志——依靠自己对信仰的坚持谱写了属于自己和历史的传奇。影片从电影语言的视觉角度将全片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讲述戴斯蒙德的成长经历,后半部分主要集中在戴斯蒙德在冲绳岛战役上如何拯救了75名士兵的经历。影片从最为直接的电影语言入手,从视觉上建构叙事结构,因此前半部分画面色彩艳丽、饱满,主要是暖色调,而后半部分的战场上主打冷色调,色彩灰暗,色彩明度和纯度都较低,画面的颗粒感比较重,前后两个部分仅从画面色彩的视觉呈现上就做出了明确的对比和区分。

导演梅尔·吉布森十分懂得用主流的电影语言,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精心营造的影像世界当中,利用最直接的影像视觉感受,就能完成叙事氛围的营造和叙事进程的推进,可以说,电影《血战钢锯岭》的叙事动力很大程度上是影像视觉内容的转变制造的。

《血战钢锯岭》采用倒叙的形式,从戴斯蒙德在冲绳战役中负伤的情节开始,从担架上戴斯蒙德的个人视角出发,观察着周围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的恐怖场景,影片透过直观的视觉影像先入为主地营造了恐怖氛围,用影像书写了战争的残酷与恐怖。随后,镜头跨越群山,拉回到16年前的弗吉尼亚,追溯戴斯蒙德的童年时光。画面呈现出温柔的暖色调,阳光充满画面,为所有事物镀上了一层金色,年幼的戴斯蒙德和哥哥哈尔嬉笑着、无所畏惧地攀爬上垂直陡峭的悬崖,而画面中出现的悬崖则与冲绳岛战役的主战场钢锯岭如出一辙,在视觉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虽然戴斯蒙德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地区,但是他却从小到大没有脱离过战争的影响,父亲从一战光荣退役,却留下了不可逆转的战后精神创伤,终日依靠酒精麻痹自己,性情大变,经常对妻子暴力相向。在一次次面对父亲对母亲的语言和身体暴力之后,戴斯蒙德终于爆发了,从父亲的手中夺过枪指着父亲,正如他在日后的忏悔中提到的那样,“在那一刻,虽然我没有扣动扳机,但我在心里已经将他杀了”。再加上童年的戴斯蒙德曾在嬉闹中差点误杀哥哥,这些经历都是戴斯蒙德虔诚信教的直接原因,他相信可以避免用暴力解决事情,他需要做的只是帮助与拯救。

于是,相对于前半部分温暖的画面感觉,戴斯蒙德经历了部队战友的排挤等一系列不公正待遇之后,艰难地如愿以偿走上了战场。展现战场的画面风格与前面完全不同,除了画面中大面积死气沉沉的冷色调之外,只有引爆的炸弹和喷射的火焰枪能为画面带来亮色,而伴随着的是血肉模糊的伤口和死亡。导演梅尔·吉布森弱化暴力的形式感,凸显直观血腥的杀戮,对于子弹射击穿过人的头颅和身体都是干净利落地直接收入镜头当中,炸弹将士兵炸飞的过程也没有镜头的调度,而是选择用一个镜头完整呈现。在尸横遍野的钢锯岭之上,画面中没有一丝阳光,炸弹爆破后激起的尘土和燃烧后产生的烟雾弥漫了整个钢锯岭,导演将画面色彩与死亡、恐惧、暴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黑色和灰色等冷色调构建战争画面,再用明度较高的黄色和红色调和画面,在对比与冲突中制造视觉冲击,让观众直观地通过色彩和画面明白——只要死气沉沉的画面升腾了耀眼的亮色就意味着死亡的来临。

影片《血战钢锯岭》的电影语言是浅显而直接的,导演梅尔·吉布森用色彩区分叙事段落、划分叙事结构、推动叙事进程,用色彩指代安全或危险,将其与观众的情绪紧密地建立起联动关系。如此一来,利用影像叙事让观众的观影过程变得简单而直接。

四、结 语

电影艺术是依靠光影变化制造幻觉的视觉艺术,从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给当时人们制造强大的视觉冲击开始,电影艺术就证明了唯有用镜头和画面说话才是最符合其艺术本质的创作方式,而声效和旁白只是起到辅助影像叙事的功能。电影《血战钢锯岭》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商业战争片,但在导演梅尔·吉布森的精准把控下,并没有将影像叙事落入暴力美学的俗套,而是在和平与动乱、温情和暴力、生命与死亡的对比中,建立与镜头、色彩画面的平衡点,用镜头语言完成大部分叙事功能,深刻地塑造了戴斯蒙德·道斯这个非传统的英雄人物形象。戴斯蒙德·道斯的英雄故事本身就十分独特,几乎没有复制的可能。戴斯蒙德精神世界的强大以及对于信仰的执着都是导演梅尔·吉布森希望突出表现的部分,戴斯蒙德的救赎精神在影片当中也化作流淌在冷酷战场上的一股暖流,直达观众的内心深处。透过影片《血战钢锯岭》也同时能够感受到影像叙事的巨大魅力,用色彩画面风格区分前后两部分故事内容,为观众营造一种客观、真实的镜头感,对于死亡与暴力毫不修饰,赤裸裸地表现出了人类面对战争时的渺小、生命之于战争的脆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反战主题思想。

猜你喜欢
斯蒙德血战钢锯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旧酒瓶变身小盆栽
《血战钢锯岭》的英雄主义耐人寻味
比赚钱更重要的事
锯扫把
《血战钢锯岭》原型大揭秘
——拒绝拿枪的“开挂”战神
从未杀敌的二战英雄
血战对崮山
血战琼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