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视域下的希区柯克

2018-11-14 06:07王家东
电影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悬疑片希区柯克悬念

王家东

(安阳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是电影史上互相对立的两极,一般认为类型电影是好莱坞商业片的代指,而艺术电影是欧洲艺术电影、非商业片的代指。然而在电影实践中,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却呈现出某种共生的格局,无论是作者电影理论产生之前的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弗里茨·朗以及希区柯克,还是最近几十年的诺兰、蒂姆·波顿以及吉姆·贾木许,都曾经被指称为兼具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特征的导演。在这众多的导演中,希区柯克是最为特殊的一位,他与作者电影理论的提出者特吕弗是同时代人,也是最早获得作者命名的一位好莱坞导演,对其作品的审视,将能够让我们深入理解这种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共生的现象。

一、希区柯克与好莱坞类型电影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生于英国,1920年开始在伦敦拍片。1940年,希区柯克前往好莱坞拍摄了影片《蝴蝶梦》并大获成功,从此定居好莱坞。希区柯克对类型电影以及好莱坞最大的贡献是把惊险电影从低级恐怖片提升到受人赞赏的高级悬疑片。希区柯克的电影能影响后世如此之久,经典好莱坞时期的大环境也是其主要因素之一。以制片厂制度为核心的好莱坞电影体系中,类型电影是其电影工业和商业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垄断型的跨国公司、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突出演员作用的明星制是其主要特点。这创造了经典好莱坞时期的辉煌,也奠定了好莱坞类型电影发展的基石。

类型理论是文艺创作中较为古老的理论,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曾经把文学作品划分为史诗、悲剧、喜剧三大类型。在《电影艺术词典》中,类型电影被界定为“按不同类型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拍片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早期比较成熟的类型电影主要有西部片、动作片、歌舞片、喜剧片等片种。好莱坞类型电影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形象以及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在艺术创作中,这种公式化、定型化与图解式是不值得提倡的。然而从观影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类型的特征可以满足观众的独特诉求,创造类型的愉悦,从而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引起观众的观赏兴趣,颇受欢迎。对于好莱坞制片厂来说,类型更是一种经济策略,以这种相似性,“来抵御创新和差异给电影工业生产带来的相当巨大的经济风险”。

希区柯克与类型电影的联系以及希区柯克式的电影成为经典的最大因素,是希区柯克对于悬疑片的开创。悬疑片源于好莱坞电影类型中的犯罪片。经典犯罪片往往围绕“坏人”的一桩罪案活动来架构故事,“坏人”的符号性比较强,往往由专门的演员扮演。犯罪场面与动作场面的描写是这类影片的最大看点。好莱坞早期犯罪片的故事主要来源于社会新闻与畅销小说。如1930年,由茂文·勒鲁瓦执导的《小凯撒》作为好莱坞早期犯罪片的代表,改编自美国小说家W.R.Burnett的同名小说。电影讲述了爱德华·基·鲁宾逊扮演的一个小流氓加入了黑帮,并从底层逐渐爬到黑帮头目,到最后又落魄,最终惨死街头的故事。主人公最终的结局也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观众的审美需求。

希区柯克的悬疑片做到了对犯罪片的升华。他很擅长抓住观众的好奇心和恐惧心理,在电影中营造出能使观众产生紧张感与恐惧心理的艺术氛围,以此来设置悬念。希区柯克擅长画面对情景的创造,他常常用几个画面使观众进入设定的情境,接着便不自觉地随着他的镜头进入持续不断的惊恐过程。希区柯克的电影设定符合经典犯罪片的常见范式,但是他的表现手法却与众不同。他认为冷静的分析推理只能使观众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没有足够的戏剧性。在希区柯克的影片中,观众永远被他的悬念包袱指引着,罪犯最终被发现并得到惩罚,但是犯罪动力和手法却让人意外。希区柯克有一句名言“爆炸不恐怖,等待爆炸才叫恐怖”,这就创造了独特的延宕效果。可见希区柯克非常善于利用观众的好奇心理和恐惧心理。

希区柯克对电影最大的贡献,就是以电影独特的手段,将悬念机制有机地融入故事情节之中,创造了最适合电影使用的“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机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悬疑片以及犯罪片的审美价值。希区柯克的电影中,丰富多样的拍摄方法、复杂的人物关系架构、戏剧性的悬念、明亮鲜明的色彩、机智幽默的象征符号以及激动人心的配乐融会贯通,他探索了一条通过悬念手段,在电影艺术中塑造形形色色的性格化人物的途径,极力发挥电影表现人生世相和社会面貌的艺术功用。

二、希区柯克与电影作者论

希区柯克与作者论的渊源,起于新浪潮电影的核心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1954年,特吕弗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一文中明确反对当时法国电影的“优质传统”,指出电影应该是导演的一种个人化创作,同时导演的作品应该体现出某种一致的风格,这样的电影便是“作者电影”,这样的导演便是“电影作者”。特吕弗所在的《电影手册》杂志,还出专刊,重点研究美国电影,寻找美国导演中拥有一致特征的作者,他们是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以及弗里茨·朗。因而我们一般认为希区柯克是最早获得电影作者命名的导演之一。

新浪潮之父巴赞在文章《论作者策略》中对“作者论”电影理论有个总结:“作者策略蕴藏并捍卫着一个本质的批评真理,电影比其他艺术更需要它,因为真正的艺术创作行为在电影中更不确定并受到威胁。”巴赞这里所言的是“作者论”理论的价值,而“真正的艺术创作行为”,则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作者的身份是清晰与明确的。对作者的重视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是一个惯例,一个艺术品应该有作者在其中也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概念。但是在电影艺术中,作者的身份长时间内都是缺席的。“电影是一种工业的和流行的艺术。可是,这些先决条件却构成一种整体的束缚。”电影的发展更多是经济的、工业的,其次才是艺术的。而电影工业,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其创作中缺乏必要的独创性,相反却是基于惯例运作的:在技术上,他们都使用共同的工业化技术;在制片方式上,电影有着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在艺术的语言中,电影的多数艺术语言都是基于惯例的,而富于独创性与新颖性的艺术表达与电影的商业化是背离的,所以也很少被使用。这一切都从整体上给电影带来一种束缚,带进了一个困境:电影创作中,没有作者。

法国《电影手册》是作者电影论的主要阵地。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围绕法国《电影手册》杂志,一大批关于作者论的文章被发表出来。正像理查德·戴尔所言:作者身份“为了能使电影得到认真严肃的对待,设法表明电影像任何其他艺术形式同样深刻、优美和重要,且提供并遵循艺术价值的主导模式,可以明确,它就是有着足够个性的艺术作品”。

电影作者论的核心是要求电影像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强调电影导演是主要创作人和负责人。电影技术的成熟,明确的个人风格,贯穿于所有作品中的延续的主题等三点因素成为判断导演能否加冕为“作者”的重要标尺。希区柯克作为首批被命名的电影作者,当然也不负众望,以自己的创作映照着电影作者论。最基本的条件,希区柯克能够娴熟地驾驭电影技术,希区柯克的电影创作,贯穿电影史从默片、黑白片到有声片、彩色片的全过程,其电影更是尝试蒙太奇以及长镜头等不同的表意方式,更重要的是希区柯克深谙影像的视听表意能力,如他的作品《精神病患者》就被赞为“纯粹的电影视觉尝试”。希区柯克的作品更有着明显的在主题内涵、电影语言等方面的风格特征的延续。无论是“希区柯克式的悬念”还是“金发女郎情结”,抑或是叙事上的“延宕”、视听语言上的“楼梯与阴影”,无不是其独特的电影标签。而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更有一种独特的“签名”方式,希区柯克会在自己的电影中露面,以某种独特的幽默感给自己的电影“签名”。如《列车上的陌生人》中希区柯克怀抱着一只大提琴出场,他本人的矮胖身材和大提琴构成了戏剧性的“双重”效果。

此外,最为难得的一点便是在“制片厂制度”的束缚下,我们仍能在希区柯克的作品中感受到导演创作的激情和生命力。可以说,特吕弗等人之所以将希区柯克等人加冕为作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证明作者可以在最受限制的电影生产体制中存活的话,那么世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有他们的立身之地”。美国电影理论家安德鲁·萨瑞斯坚持认为:一个伟大的导演一生只在拍一种电影,他的一系列作品只是这种主旋律的多种形式与变体。希区柯克的电影类型十分统一,他支撑起了好莱坞悬念片电影类型,在他一生53部影片中绝大部分为悬疑片这一点足以支撑萨瑞斯的观点。

三、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的共生

希区柯克,其电影风格存在着类型电影的创作手法,又具有明确的个人特色和风格,他坚定地发展了好莱坞悬疑片类型的同时,又在他的电影中呈现出作者电影的特征。评判与类型电影共生的作者电影身份的一条标准,即在制片厂制度影响下的类型电影系统有着严格的规则体系,在其中创作的导演无法避免地会受其或多或少的制约,能否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便也成为考验导演最终能否在类型系统中使其作品成为作者电影的重要标准。这里所坚持的艺术追求指的是在类型电影要求的制约中保持自己的个人特征。

坚持艺术追求需要导演始终保持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在好莱坞,制片厂的流水线生产模式,类型电影的模式化特征,会使同类型作品不断出现,电影作者的风格不再只属于导演一个人,而成为众多模仿者模仿的对象。而希区柯克则在这一点上实现了突破,其作品的艺术创造力让人印象深刻。以悬念为例,希区柯克在作品中运用多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几乎每部都有新的特色,每一次都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让观众认定了某些电影的悬念元素只属于希区柯克一人。即使他的一些技巧被人挪用改编,但还是无人能够动摇他悬念片大师的地位。

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共生是可以实现的。在好莱坞制片厂的时期,每部影片的发行都能得到保证,也为类型电影和作者电影的共生提供了可能的空间。类型电影经常被视为一种工业化的流水线的生产模式,这似乎是与体现个体独立精神的作者电影的宗旨相背离的。然而,类型电影并没有失去活力,类型电影也在发展,其内部机制得以在遵循模式的同时,不断地破除旧模式与创造新的模式。尤其是类型电影将观众的需要视为头等大事,也就会根据观众的审美需要来自我调整,创造审美上的新鲜感,重塑类型。可以说,类型电影的系统是商业体制中非常成熟的一种体系,对类型电影的遵守与借鉴,可以让个人的表达被观众更容易接受。

希区柯克的创作从20世纪20年代延续到70年代,他经历了美国电影史上的早期黄金时代,也经历了二战之后美国电影的低落期。希区柯克不再是一个导演的名字,而是导演的象征。他创造了一个电影类型,一个以悬念为主要特征的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主类型。他的电影拥有无限的艺术张力,各种电影元素融合成了他一部部代表作。“他在故事和主题上的一致性,为欧洲评论家提供了证据,他们认为一个美国制片厂导演也有可能是他的作品的创造者,亦即作者。”纵观希区柯克的创作,完全让我们看到了类型电影和作者电影的完美共生。希区柯克的电影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如今的电影发展也需要充分借鉴各种成功经验。

猜你喜欢
悬疑片希区柯克悬念
什么是“高级”的快乐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基于齐泽克后拉康思想的希区柯克电影解读
一堂独立电影人的必修课:2018豆瓣最佳悬疑片《网络谜踪》全揭秘
人言可畏 千人千面:《看不见的客人》中的叙事特色
国产悬疑片类型化艺术之路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和他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