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这一概念应该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新的含义,即它是不断被“更新”的过程。网络道德在学术界的较为一致的定义是“网络道德是活动在网络上的个人、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反映,是人们在网络空间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网络道德行为就是作为网络活动中的个人、组织在做出自我选择后所做出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作用的同时,也造成网络问题日渐凸显,并越来越常态化。因此,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成为解决这一现象的立足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网民的上网行为不断地挑战道德底线,对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网络道德的失范行为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少数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环境的特点和网络监管的漏洞,主动在网络上进行网络诈骗、撒播不良信息、网络侵权等行为;第二种是广大网民在上网过程中被动的接受大量的网络信息,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健康的网络价值观;第三种是上网群体严重被“低龄化”,即上网群体中出现年龄越来越低的现象。
(1)经济的发展,上网技术的不断革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说,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发生是由于网络道德意识出现异化。
(2)对互联网络环境的监管跟不上互联网自身发展的要求。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相应的制度法规相对滞后,使互联网环境长期的缺乏相应的监管,形成相对宽松的网络环境,成为道德失范行为发生的避难所,久而久之成为一种恶性的循环。
(3)人本身作为上网的主体,必然也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由于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大多都以虚拟身份出现,相对于现实社会的实体来说,网络中往往是“无实体交流”,这种“无实体交流”带来的就是网络责任的缺失,在网络环境没有身体,没有面孔,而“活脱脱的非象征性的脸才是责任的源泉,才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联系。不直接在物理空间中与他人见面,我们的伦常也就松懈了”。所以,在网络中要么没作为,要么乱作为,使网络问题层出不穷,道德失范问题泛化严重。
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一系列网络问题也随之暴露且愈发严重,虽然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越来越普遍,但是只要在源头找到问题的根源,网络道德行为依然可以校正,网络环境仍然可以得以净化。
互联网已经渗透在社会生活当中,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自身发展以及与网络相联系的一系列配套事物应该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首先增加“过滤器”。首先,网络在更新过程中应该注重自身的发展,提升网络质量,对自身的漏洞和安全加以及时的修复和保护,避免网络黑客等利用网络自身缺陷进行网络犯罪,影响其他网民正常上网活动。其次,与网络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法规应该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在网络监管这方面做好第一层的防护,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为网络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为广大网民的安全健康上网提供优越的条件。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许多学者认为,互联网的发展,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对道德教育来说,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既给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宣传载体,同时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所以,对于道德教育者,就有相当高的要求,在完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站在网络的制高点,主动地去发现出现的新的网络道德问题,并及时的提出解决的方案并及时的反馈到互联网中去。
(2)提升个人修养,找回失落的人性。由于网络环境是虚拟的世界,“身体的退隐”致使道德责任感缺失,人际关系虚无,道德情感冷漠,成为道德的“旁观者”。因此,作为单个的个体,就必须找回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缺失的人性。首先,我们要清楚个体道德在个体发展中的地位,道德是生命的内在高度,是生命自身的顶峰。在网络空间中,注重自己的言行,履行自己的义务,是对于生命的尊重。其次,作为网络环境中的个体,在网络行为过程中一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远离网络道德的“旁观者”,在网络中仍然做一个有价值的网络实体。
网络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必定在社会的进步进程中起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操作和运用网络的我们,在网络行为过程中必定要遵从网络道德,努力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