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丽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要发挥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着眼于解决党和国家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弊端,是增强生机活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
中国的改革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探索。从党的大政方针以及人民的角度看,经历有几个重要历史节点,对推进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影响。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把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上来。大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并决定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等文件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农村改革试点兴起,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为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十二大全面展开。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中,并要抓紧制订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由农村到城市,城市经济改革由试点到全面展开。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研究并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深入到各个领域,层次更深,效果更佳明显。
3、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
在十四大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此次的会议决定被认为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4、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若干题的决定》,更大程度的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此后,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
5、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了适应党和国家发展的新要求,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围绕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进行阐述。同时又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首先提出新的重大理论理念,其次高度重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再次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最后突出了强调制度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引领。
邓小平说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我们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人民所面临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是在坚持“与时俱进”原则下深化改革,并做出了具体而细致的部署,体现出了我们党中央勇于“深水区”。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深化改革,其次在新的形势下设立新的结构,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指导。再次,全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用决定性代替基础性,具有时代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偏离了这条道路,什么奋斗目标,什么好的愿景,什么伟大梦想,都不能实现。这条道路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伟大实践中,从新中国成立来的持续探索中,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程的深刻总结中,从中华民族的传统体现出来。在新的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这条道路越走越远广,越走越光明。
[1]十九大报告[R].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