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语+软件工程专业是大连交通大学为推进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而开设的五年制双专业。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管理,完善就业体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既有良好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又具备流利的日语沟通能力的毕业生,为大连乃至海内外外资企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但同时,行业的用人需求也在根据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在结构、质量等方面存在了巨大的差异。
本论文以大连交通大学“日语+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并就职于日企或者从事IT行业对日贸易、对日软件开发、对日服务外包等工作的部分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以发放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发放电子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
从毕业生基本信息来看,男生18人,女生27人。毕业三年以内的有23人,毕业四年以上的有22人。在国内就职的有29人,在日本就职的有16人。从工作地点来看数据差异较大,但经调查,受访毕业生在国内和海外所承担的基本工作内容相近,所以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影响并不大。现将数据做如下分析:开发48.89%,测试31.11%,其他31.11%,管理17.78%,BPO13.33%。
双专业毕业生在日企中就职,从事最多的岗位就是开发和测试,这些都是以日语为次要地位、以软件为主要地位的部门职位,而客服、翻译、秘书等以日语为主要地位、以软件为次要地位的岗位则少有人担当。这说明随着日企经营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的发展,日企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以毕业生在日企中就职最多的软件开发岗位为例,在工作中使用日语最频繁的领域是邮件写作,其次是同事交流。这说明写作的需求度占了最大比重,然后是沟通,即听说能力。两方面都属于输出能力,而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很多高校日语专业最为重视、比重最大的课程往往是阅读课,这与实际专业需求并不相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需求出发,以应用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日语+软件工程专业在低年级阶段开设了综合日语、日语视听说、日语会话等第一专业基础课程,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了高级日语、日语分析阅读、日语基础写作、笔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理论与实践等第一专业课程。另外还开设了日本国家概况、日本文学概论、商务礼仪等日语专业课程以及IT日语等复合课程。
在过去的15年里,大连交通大学日语+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共经历过五次修订,并不断地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虽已逐渐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但仍有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在工作中语言的输出能力更为重要,但是目前的专业课中,日语视听说、日语会话等课程每周只有2学时,并且不是每学期都开设,这种设置方式在外教和留学生资源都十分匮乏的环境中是非常不利于语言学习的。所以应该增加日语视听说以及外教课的学时比重,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综合日语课是基础课,所占学时最多,但目前的授课方式仍以学习“三基”为主,教授重点放在单词和语法方面。这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应用、分析及综合能力。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打破过去的“一言堂”,通过精心设计授课流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等方式,构建出协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到,毕业生在工作中使用日语最频繁的领域是邮件写作,然后专业开设的商业信函课并未收到认可,这反映出了专业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比实际业务脱节等问题。所以需要调整教学大纲,不局限于让学生了解信函的种类、特征、专业术语以及阅读技巧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以上内容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独立撰写符合要求的商业信函。
IT日语课也被毕业生认为是对工作比较有帮助的课程,由此,专业复合课的优势显而易见。然而复合课授课教师的研究方向大都是日语语言方向,因此教师唯有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才能提高自身学术修养,上好专业复合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学资源,不局限于狭隘的课本,多注意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重,突出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双专业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也应围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以就业为目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上来,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