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广东话剧运动

2018-11-14 16:42张永乐
长江丛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话剧抗战广东

张永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一声枪响,引发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团结御晦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抗战时期,围绕这个主旋律,广东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文化救亡运动。其中,话剧在救亡宣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现对此问题,力求呈现抗战时期广东话剧运动的全貌,对其成果和影响作一简要评述。

一、战时广东话剧运动的兴起

一场运动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探讨广东救亡话剧运动的兴起,也必须先分析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探讨抗战时期广东的救亡话剧运动。

抗战前,广东国民党当局较为开明,为话剧运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七七”事变爆发后,广东国民党当局发布《广东省开放民众运动决议案》,指出:“凡民众团体,其宗旨、工作、行动,为实行三民主义,拥护最高领袖,均一律许其在本会议之指导下,自由活动;对于民众运动,应着重于积极的领导与扶植,而避免采取消极的限制。”。

随着南京,上海等东南城市相继沦陷,广州成为抗战初期抗日救亡文化的中心,这也是广东抗战时期话剧运动兴起的重要条件。

最后,抗战宣传是最为重要的原因。通过话剧形式进行抗战宣传,不但鼓舞军队士气,而且提高了民众的抗战热情,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广州沦陷前的话剧创作与表演

1938年8月,广东戏剧协会成立大会召开,话剧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正如大会“宣言”所指:“我们应当毫无疑义地举起“救亡戏剧”的大旗,向敌人的腹地冲锋,因之今日的戏剧运动,应该比昨日更前进、更勇敢、更具体、更实际,那便是为民族的生存而斗争,为时代的使命而努力”。

(一)话剧演出团体

抗战爆发时,广东的话剧团体以蓝白剧社、锋社、艺协影响最大。蓝白剧社成立于1935年夏。“女青年会的会徽是蓝白色的,因此而命名蓝白剧团”。“锋社,意为抗日先锋,并制有社章、社旗和以锋利的箭矢为标志的社徽,象征要肩负抗日救亡前锋之责,如利箭一样,射向日本侵略者。”艺协成立于1936年冬,由一些地下党员和进步文学艺术家组成,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

农村话剧运动逐渐兴盛。七七事变后,广州的话剧团体,经常来到乡间指导演剧工作。“例如社会局非常时期服务团,于去冬到南海、番禺两县的街头演剧后,只在各该县的中等学校中示范式的上演街头剧,给予学生以救亡宣传技术上的新的楷模,结果各该县的中学生组织了许多队演剧队,分赴全县的每一个村落去工作。1938年2月,广东省宣传部联合省教育厅及其他有关机关,发动全省中上学校师生到乡村服务一个月。宣传纲领、宣传资料、救亡剧集等均由该组织编制刊发,“于是全省的每一个县份,都有了救亡戏剧的活动”。战事发生后,在广州的学校大都移设乡村。部分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话剧活动,“如勷勤大学附中的蜜蜂剧团、国民大学抗战实践社、省立女中等,还有一些戏剧工作者疏散到了农村,促进了农村话剧运动的蓬勃发展。”

军队也十分注重话剧的宣传作用,认为话剧“是赋有两种功能的,一是供给军士以正当的娱乐与教养,二是可作为民众政治训练的工具。”1938年春,广东省四路军总部政训处决定组织随军演剧队。

当时还出现了民众自发组织的话剧活动。1938年1月,广州当局成立了“广州市社训队”。许多区的社训队使用话剧来作筹募的方式,“这种民众的自发的戏剧活动,是抗战以后的又一新的收获”。

抗战为广东话剧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时人评论,“自抗战以还,话剧工作者与爱好者已经延伸到每一个阶层,戏剧活动的力量已经扩张到每一个角落去了”。

(二)话剧表演

在战时广东的话剧运动中,话剧表演是整个话剧运动中核心的一环。话剧运动通过表演来吸引观众,支持抗战。

为了适应宣传的需要,戏剧表演形式发生了改变,“‘街头戏剧’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广大的群众里。”广东沦陷前,艺协,锋社和蓝白组织了很多以街头戏剧为特色的小型演出,在街头和农村演出了大量短剧,“如《烙痕》、《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除此之外,联合公演也是加强宣传力量的重要手段。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蓝白、艺协、锋社等14个剧团举行了联合公演,宣传抗日救亡。日军空袭广州后,广州各话剧团联合演出《保卫卢沟桥》。四川发生水灾后,各话剧团响应政府号召,举办公演,赈济四川灾民。1938年3月,在广东戏剧协会的号召下,广州市内所有剧团参与联合演出《黄花岗》历史剧。

1938年3月,著名的《黄花岗》联合公演开始了。参加的有艺协、锋社、蓝白、八一三歌咏队、广州市妇女协会戏剧组等二十多个团体。《黄花岗》以温生才炸孚琦为序幕,以在抗战中召开大会为尾声,人物重大,情节动人。当尾声演讲说到:“东方的伟大凤凰,已经准备了涅槃的香木,已经勇敢地飞进了猛烈的火中,新的凤凰,新的中国,就要新生了!”的时候,观众热烈的鼓掌。最后,观众齐唱《全国总动员》,整个是会场都沸腾起来了!

《黄花岗》的演出,是广东话剧史上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它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广大的话剧工作者,把广东的抗战局面推进了一步。

三、广州沦陷后的话剧运动发展情况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后,并没有完全占领广东,粤北还在国民政府的控制之下。广东的政府机构大多迁往韶关。韶关成为战时话剧运动的中心,继续指导广东各地区的宣传活动。

1938年底,动委会资金窘迫,许多战时工作队加入第十二集团军。1938年到1939年初,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成立,分为两个队伍,即十二集团军艺宣大队和六十三军政工队。1939年,第一次粤北大捷后,十二集团军政工队创作了多幕剧《粤北丰碑》,在军队中演出后,“台上台下,群情激奋,演出效果很好。”1940年12月,军政工队广泛成立士兵演剧队。六十三军政工队出版了《前线艺术》。演出过《魔窟》、《我们的故乡》以及自己创造的《胜利的反攻》、《粤北丰碑》等。1939到1941年,国民党广东部队的戏剧活动相当成功。皖南事变后,国共合作的局面遭到破坏,国民党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控制,连队剧运逐渐消亡。随后两支队伍合流,成立第七战区政治部政治大队,简称“七政大”。当时话剧极为流行,“七政大”的《忠王李秀成》历演不衰。演剧七队的话剧《家》、歌剧《军民进行曲》、《农村曲》也很受欢迎。1944年,“七政大”、剧七、艺专、艺联、中大等剧团一百八十人参加了西南剧展会,交流经验。广东剧协恢复后,出版过公开发售的通讯刊物《广东剧协》。此外,国民党三青团广东支团部,也曾于1940年夏在韶关成立“广东青年剧社”,演出多幕剧《凤凰城》《堕落性瓦斯》和独幕剧《炸药》《罗国富》《张逆风》等。1942年间,东江流动剧团创作了《打倒日本仔》,《有枪出枪》,《生面人》等剧相继演出,多幕剧《流寇队长》也成功搬上舞台。

1940年8月,广东省教育厅创办广东省立战时艺术馆。第二年春天,艺术馆改为广东省立艺术院。在韶关期间,艺专汇聚了一批著名教授,如“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系的张蹑峰,舞台美术家赵越,著名导演陈卓猷,舞蹈家吴晓邦,原市美校长胡根天,教授吴琬,音乐家黄友棣等等;有些不愿在韶关久居的学者,也经常来讲学,像当时名气最大的提琴家马思聪,著名哲学家石兆棠,心理学家阮镜清,剧作家洪深,戏剧家向培良、熊佛西、胡春冰等等”。广东艺专的话剧团表演技术精湛,在当时的宣传队伍中颇有影响。

1944年冬,日军进攻粤北,“七政大”的成员转移到了东江解放区。“为工农兵服务,表现工农兵的斗争”,是东江地区话剧活动的特点。1945年,东江解放区推行减租减息政策时,东流剧团创作了以减租减息为内容的多幕剧《大地回春》,对减租减息的意义进行了很好的宣传。东江解放区的话剧活动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

战时广东话剧运动的两个阶段,是话剧运动由城市到农村,由分散到团结,由低潮到高潮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奋战在广东各地的话剧工作者们,不仅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战后的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战时广东话剧运动取得的成果和影响

抗战的八年中,话剧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宣传救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广东话剧运动虽屡经挫折,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抗战肇始,文化界就意识到话剧的作用,在于“到战地去激动兵士火众的作战勇气和加强战斗的坚持性”,“表演前方战争的紧急和兵士勇敢牺牲的精神,激起全民抗战的情绪”。抗战期间,士兵剧运效果显著,给紧张的战地生活带来了一些娱乐。一些话剧团体不仅担负起抗战宣传的任务,还充当了军队和民众之间的磨合剂,改善军队和当地民众关系。

战时话剧运动不仅着重于完成宣传任务,而且重视动员民众,“宣传和组织是一件事的两个步骤。所以,以动员民众力量为任务的戏剧,主要的工作,不但要在意识上,精神上来动员民众,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来动员民众。”

即使条件险恶,广东的戏剧工作者仍然非常重视戏剧教育。在战时省会韶关,赵如琳、陈卓猷等人申请设立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下设戏剧组,同时成立实验剧团,培养戏剧人才。除此之外,还存在许多在校学生和老师组成的学校剧团,春雷剧社在广州沦陷后参加四战区动员委员会第六艺术大队,后编为暂八师艺宣队;蓝白和火线剧社的部分成员加入暂二军艺术宣传队。这些戏剧团体在进行抗日宣传的同时,也锻炼了演出人员的表演能力,为日后戏剧电影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解放后,这些话剧团体的很多成员活跃在话剧或电影战线上。如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及剧协主席那沙,广东话剧研究会主任钟启南,广州曲艺团团长邝清辉,舞协广东分会主席梁伦,评论家游默,广西话剧团领导柯丹,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秘书长、剧作家曾炜等。

猜你喜欢
话剧抗战广东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话剧《二月》海报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都市年轻人的“话剧梦”
广东舆情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贝亲2015贺岁话剧《二胎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