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中学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故乡》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行了“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的境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独有的感受,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文本之后,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从文中得到的感受,我预先设定是“变”,可一经提问,有学生居然回答是“路”,我蓦然一惊,他答得也确实准确呀,然后让学生再阅读文本,理解“路”在文中含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完全被发挥了,陆陆续续从课文中理解到“路”的含义。这样我既顺利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了课文,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阅读能力是完成阅读的某个方面活动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语文阅读能力的练习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我们在教课文时要指导学生阅读。不管篇幅的长短,每篇文章最少要经过三轮阅读。
第一轮是理解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通读全文,目的是梳理语言,对全文进行整体感知。梳理语言要求标出生字难词、精彩词语,标出不懂的语句,理解全文的关键句和表达优美的句子,大体上把握文章的写法和课文的内容。
第二轮阅读理解句子,即研读。“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句子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训练,准确把握内容,明确训练思路,合理选择形式,切实提高句子教学效率。例如名言警句的理解;课文重点的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理解等。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或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小组合作探讨的方法理解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运用等形式积累富于意义的句子。
第三轮阅读是理解段落、理解篇章,即“品读”,让学生理顺课文的基础上,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落大意;理解段的表达形式,如承接式、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递进式、转折式。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理顺课文之间的结构与思路,如总——分——总,分——总等多种结构安排: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如前后照应的写法,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教师可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寻找鉴赏切入点,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中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去探讨疑难问题。
因此,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这是学生学会自主阅读的好方法。只要我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学生,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