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彬 安雪蓉
2018年6月28日,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华语电影》编辑部主办,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台湾电影委员会协办的华语电影国际会议系列“华语电影:历史维度与美学阐释”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顺利举行。来自美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地的3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就华语电影的概念、美学、功能、近年来新的创作现象和电影史研究的新维度与新方法等议题展开了主题发言与演讲。
华语电影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它应和着宏观的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但在其传播中却经历着一个争议不断的词语旅行的历程。第一单元的主旨演讲部分,众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对华语电影这一概念进行了历史的梳理及其维度的阐释。
作为华语电影概念的重要阐释者,美国加州戴维斯分校比较文学系主任鲁晓鹏教授从“中国电影学派”这一当前华语电影中最为热门的研究话题入手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与困惑,认为这一概念的界定尚未明确,在理论层面上,其特征、内涵与外延都还需要学者进一步交流与探讨。同时认为我们学者应该有国际视野,重视起自身作为批评家的职责。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陈犀禾教授回顾了华语电影这一概念提出之时的时代背景,认为华语电影本身是一个包容、多元的概念,它顺应了中国两岸三地的社会、文化、未来政治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对这个概念是有支撑和推动作用的,所以华语电影的概念是有生命力的。而中国电影学派则并非一个单纯的学术概念,它的存在基于时代,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是中国梦议题之下文化自信大框架下的分支,我们对这一概念的认知要立足国情来考量。
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历史系何其亮副教授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电影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复杂的传播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影的产生与发展都有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研究电影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电影和其他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影史研究也要与整个社会史相结合,电影史可以是很丰富的学术研究;他提议对电影史的关注不要只聚焦于银幕上的东西,更要观察银幕外的世界。
西南大学人文学院刘宇清教授从上海电影传统与中国电影大历史的书写这一角度入手,为华语电影的概念寻找历史的依据。他认为,中国电影历史的叙述还未完成现代性的使命,中国电影历史还不曾真正完成具有统一性的大叙事,而上海电影传统形成既久、影响既深,几乎贯穿整个中国电影史,并且渗透入华语地区的电影文化之中。上海电影传统的变迁过程,契合了中国电影大历史的历次重要转折,中国电影大历史的书写,与这些变迁和转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追溯历史诉求,完成历史书写的框架建构的方法,与当下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方法是不谋而合的。
对华语电影的美学进行研究和阐释是华语电影理论架构的重要部分,在第二单元的主题发言部分,与会学者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角度对华语电影的美学发展、特征、规律进行了相关论述。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贾磊磊教授先就当前学界关于“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梳理,他认为现在中国电影在产业规模和艺术品质上都居于世界前沿,但与此同时,中国电影更需要有能与经济成就相提并论的电影文化经典和美学经典。中国电影以国家的名义建构一种开宗立派的美学风范,使其屹立于世界电影的历史板块上,是中国电影学派研究者的目标与共识。贾磊磊教授从五个方面阐释了研究者对中国电影学派的思考:第一,我们建构的是一种中国电影的价值体系,而不是一种价值观;第二,我们现在要确定的是一种关于中国电影的创作方向,而不是一个创作题材;第三,我们是要确立一种关于中国电影的学术共识,而不是一种学术观点;第四,我们是建立中国电影的学术标准,而不是一个流派的标准;第五,我们现在要确立的是一种电影的话语体系,而不是一种电影的职能。他强调,中国电影学派建构的不是一个盖完了就收工的形象工程,而是一个中国电影在艺术精神、文化产业、思想境界上不断迈进、升华的历史进程,相信中国电影一定能够建立起为大家共同认可的电影学术共识。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丁亚平教授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意义,认为中国电影近四十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源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和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推进了电影创作者在题材选择、影像表现和传播机制等方面的探索,但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影片的质量在票房利润的诱惑之下发生退步的负面表现。研究和厘清国产片市场化的演进与变异,一方面有利于找寻当代中国电影创作不断前进的路径,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也可以总结和分析艺术创作的流变规律,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找寻良机。丁亚平教授同时认为,对于华语电影研究而言,通过梳理和总结,思考和批判其历史维度,为电影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策略也相当重要。
前香港演艺电影电视学院系主任刘成汉教授运用古诗词中“赋比兴”意象和易经中的阴阳、刚柔之说对《舞台姐妹》《孩子王》《边走边唱》《黄土地》《白日焰火》等影片的电影语言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讨了其中的电影手法与中国文化、美学传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西方的电影理论会参考其他学科以发展自身,中国电影理论可以学习和借鉴,但在进行中国电影研究的时候,要切实具体地考虑中国的文化背景、美学传统,这样才能准确地阅读和分析中国电影。
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斌教授详细阐释了华语电影美学传承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近年来以中国大陆电影、中国台湾电影、中国香港电影为主体的华语电影,在传承创新、市场开拓、营销传播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显示出了新的创造活力和美学魅力。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当下世界影坛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格局当中,华语电影既要坚定文化自信,保持自身的特色和美学品格;也要兼收并蓄,在跨文化传播中实现传统美学和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向新时代,华语电影要注意传承中华美学的精髓,适应时代、社会和观众的需要,坚持在创新中提高,在变革中发展,多出精品佳作。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李道新教授讨论了当前华语电影的美学之困和历史之谜,认为在当前宏大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语境中,对电影的研究更多是在工业和文化层面,电影美学面临尴尬的处境。他认为良好的美学讨论应该在知识建构和价值诉求这两个层面上展开,中国电影的美学研究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对电影美学的认知过程和经验的分析,而简单地去讨论电影美学立场和审美判断的问题。李道新教授强调,重提中国电影或是重写中国电影还是非常重要的,世界电影语境中的中国电影学派建设,它既需要研究者和电影人有追根溯源的意识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同时也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整体观,更要注重系统性和整一性,要对中国电影进行具有学术史意义的整理和阐释、归纳和总结。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燕教授总结了近年内地和香港合拍片的发展历程,认为自CEPA协议制定以来,内地和香港电影的格局很大程度上都与合拍片有关。经观察和分析,张燕教授认为合拍片已经成为两地电影市场产业性的支柱,这进一步又影响了影片创作方向和美学上的改变。在商业电影的框架之内,合拍片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建构起生活奇观和宏观的现实想象,有文化创新融合的趋势。张燕教授同时探讨了新主流电影的特性,认为如《红海行动》这样的电影,通过香港导演的介入,对主流题材进行类型化的创作,尊重市场的娱乐和商业法则,在创作中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精神融入其中,结合两地观众都能接受的人文情怀和时代精神,形成了主流电影的商业化创作的新格局、新示范,对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也是好的补充和佐证。
重写电影史作为这几年电影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一直是学者勤于耕耘的领域,而华语电影的概念和框架则为其提供了某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在会议“新电影史:多维度与新方法”单元中,与会学者就电影史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和讨论。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黄望莉副教授认为近些年中国电影史学研究不再是传统的、简单的美学研究,而是有了更大的视角和更多元的维度。她认为,华语电影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我们对于一些微小的电影历史事件、电影个案都可以用华语电影的学术视野和框架来阐释它们,由此,华语电影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有效的学术思维。黄望莉副教授进而详细阐释了她对周剑云《电影讲义》一书的再认识,认为《电影讲义》中所贯穿的“影戏观”、对社会现代性议题的关照都有深远意义。她认为“戏”始终是中国电影观念建立的基础,而《电影讲义》则较为完整地描述了中国电影的“影戏”理论,在美学设计、叙事母题、文化内涵等问题上,该书皆有论述。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王艳云副教授从对张艾嘉的《相爱相亲》一片的分析入手,认为电影中三代女性各自的爱情故事表明中国在当前现代化过程中,家庭、伦理、爱情的种种焦虑、痛苦和转变,影片最后三代女性的和解,则实现了张艾嘉对爱的主题的表述。而影片的不足之处在于,其故事虽建立在现实的河南空间,但却又超越了具体的时空,主题因为失去了具体地域文化的依托而显得空洞笼统。中国或中国女人,都变成一个抽象的、概念化的、被架空的符号,失去了它应有的质感和力度。深究其原因,王艳云老师认为文化上的共栖虽激起了一种情感和心灵上对中国这一文化共同体的向心力,但是张艾嘉导演作为外省的第二代,尽管有非常美好的眷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文化上的隔阂和疏离最终使其成为内部的他者。回到华语电影的议题上,华语电影这个概念虽有强烈的整合性和包容性,契合了学界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界定中国文化疆域的诉求。但是,正如该片所提示的那样,由于中国历史在近代形成的断裂和缺失、记忆与失忆、丧失和修复,中国性的问题可能会异常的复杂,我们要重新审视华语电影中的异质性和断裂性。
上海戏剧学院媒介研究中心副主任沙扬副教授对中国近几年大陆喜剧电影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她首先从类型片角度讨论了喜剧片这一概念,并对当前喜剧电影进行了四种划分且分别进行了阐述:第一种是以宁浩、徐峥、王宝强、黄渤这样几位创作主体结合在一起创作的一些影片;第二种是由女性导演拍摄的都市轻喜剧,如薛晓璐、金依萌导演的作品;第三种是由戏剧舞台作品或网络IP衍生而来的喜剧电影;第四种是跨区域合作、以大陆为主要市场的作品。沙扬副教授通过分析比较以上不同类型喜剧片的内在价值观的嬗变,对喜剧电影寄予新的展望和期待。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庄君副教授通过对影片《阮玲玉》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关锦鹏导演的表演观,庄君副教授认为,在张曼玉复现阮玲玉表演的同时,关锦鹏导演也想象性地复现了孙瑜、卜万苍、费穆、吴永刚等多位电影导演指导演员表演的过程。同时,创作者关锦鹏在影片所呈现的“历史维度”中探寻了电影虚构真实的特性,当中的用意值得思考。《阮玲玉》这部电影无论导演、表演或富有诗意的场景,都巧妙体现出创作者的历史观。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周文姬老师运用德勒兹的晶体理论来解读李睿珺导演的影片,通过相关的概念和理论来发现李睿珺电影作品中关于家园的无器官身体的特征,并以此进一步思考了当下电影空间中的家园理论。她认为,在李睿珺的影片中,家园是一个永恒的乌托邦存在,是以缺席的方式来表达即时的在场,其构成一个晶体世界。导演的影片以晶体双面性中的虚拟影像与现时影像呈现,从而在电影话语之外慢慢结晶成一个个后现代启示录式的晶体,成为家园的无器官身体。周文姬老师通过分析和梳理影片具体镜头中的种种视觉符号和表现方式,为我们理解电影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王思思老师从中国早期电影音乐入手,认为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音乐的技巧和表现力也在不断增强,从初期模仿西方舶来音乐,到左翼电影时期的自发创作,再到建立中国自身的电影音乐创作体系,这一过程中电影音乐创作技法和社会主题的不断发展和演变,使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产生了阶段性的变化。这一形象经历了从好莱坞式“歌舞女伶”到左翼运动中“独立战士”再到丰满的“现实主义女性”的递进式发展。从整体上看,电影音乐创作技术表现力的发展和电影界文化变革共同塑造了中国早期电影音乐中的女性形象,显示了电影音乐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会议的第四单元主题为“华语电影:观念与功能”,旨在探讨华语电影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所具有的多重观念、内涵以及现实意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这一概念本身,也可以使之具有更强的现实适用性。该单元发言的学者从概念研究、现象探讨、个案分析等多个角度来讨论华语电影这一宏观的概念。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林少雄教授以影片《我不是潘金莲》为例,论证了中国电影近年来在影像观念上由表现转向为呈现的变化。首先为人物原型的呈现,影片主角李雪莲,她的喻体是《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中,潘金莲是封建性别身份及关系的牺牲者,是中国家庭伦理文化的解构者,是身体本能欲望的放送者,更是人性黑暗的阐释者与释放者。第二点是人物身份性格的呈现,林少雄教授列举了李雪莲性格的四个侧面来说明这一人物存在的合理性与普遍性。第三点是形式呈现,支撑整部影片技术创新的圆形图像呈现的灵感来自于宋代文人画的构图,山水画的朦胧意境与明代春宫画题材也参与进了叙事。通过分析影片,林少雄教授肯定了影片在圆形思维、两性关系及艺术观念创新等方面的表现,认为该片拓展了电影艺术银幕的物理呈现空间,演员表演身体叙事的空间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叙事功能的空间。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程波教授谈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以及原型如何呈现于当前中国类型电影中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原型与类型电影先在地具有一定的亲近性,如《西游记》《聊斋》和盗墓题材等电影,都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符号和元素,做得好的会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在气质、精神和思维模式等,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一种原型,即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积淀的心理结构、思维结构和外在的表意系统。而在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各种文化系统的交流则产生了更高层面的、更具备原型意识的表达策略,就是中国电影学派中所提及的共通性。程波教授将电影《妖猫传》视为重要的研究文本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认为《妖猫传》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种原型,并用类型化的方式很好地将其呈现了出来,这值得关注和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史博公教授梳理了他对中国电影学派由怀疑到认同的认知过程,他从中国电影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模式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并引申到中国电影学派的思考上。在“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构中,我们要注重借鉴和总结前人的经验,应该确定我们现有的理论基础,切忌追风逐浪,做没有实质内容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电影学派这一概念虽是去年才被学者所知,但对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28年的如何解决电影的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讨论。说到中国电影学派的学科建构应该靠什么东西撑起来,史博公教授认为第一是对电影发展史的梳理和总结,第二是对具有中国本土特色、民族特色的电影理论的探讨和建构。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徐巍副教授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当前跨国题材电影,梳理了跨国想象的五种叙事方式:主旋律、拟史诗、传奇冒险、文化冲突、浪漫爱情,认为这五种华语电影跨国想象的叙事方式无疑反映着当下中国和中国人在全球化语境中对域外世界的各种想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跨国想象都是全球化和消费时代的某种表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同时,他者想象与现实焦虑的二元对立则影射出当下国人的彷徨与无奈,他们无疑陷入了一种群体性的焦虑之中,其中涉及个体想象与国家想象之间的矛盾与互文关系。进而他谈到华语电影本身包含着多元性和复杂性,是由于海内外学者侧重点不同,往往会有争论,坐下来对话或是很好的交流方式。
上海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谈洁老师主要从中国电影美学研究在香港的兴起、林年同与中国电影美学、中国电影美学研究在香港电影研究中的发展演变、香港电影研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四个方面来讨论香港地区的中国电影美学研究。她认为香港地区的中国电影美学研究传递出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是香港电影研究中最富中国性(民族性)特征的部分。此外,谈洁老师也指出,香港电影研究者似乎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对五十年代后中国电影的讨论(除林年同对六十年代中国电影的观察外),直到《黄土地》《霸王别姬》等第五代导演的影片出现,香港地区对中国电影美学的关注与讨论才重新回到整个中国电影研究体系中来。但不可否认,香港地区对中国电影美学的理论探索是香港电影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也是对中国电影理论的重要贡献。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齐伟副教授详细地梳理了2014年以来海内外电影学界关于“华语电影”的争论,并尝试探讨本土电影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他认为在良性对话的基础上,当下中国电影理论话语建构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并不是辩论并裁定何种理论话语是“主导性力量”,而是应该理清中国电影的历史现场和现实遭遇为我们展现了哪些新问题,提供了哪些新经验。同时,我们要承认理论建构过程中存在的歧向性,学者们要跳出话语矩阵,展开多维视野,关照起丰富的中国电影的现实与历史。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郑炀老师提出了主旋律这一传统概念的建构和论述是否已经过时,在现今是否还有效等问题,并从“主旋律”论述被误认的历史、“主旋律”论述被判失效的现实、媒介融合现状之下“主旋律”外延的拓展三方面展开对主旋律的讨论,并认为“主旋律”是中国当代电影史上意义最为驳杂、内涵最为宽泛的概念之一,因此也最容易遭到误读。自“主旋律”在文艺创作领域提出30余年来,将其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等同起来的认识几乎成了主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蕴含了“主旋律”创作政治表达的最高理想与最终目标,对其的缄默态度表现出了权力机构对待“主旋律”话语在放任或规训两种态度之间的纠结。然而,从习近平文艺思想所延续的主要脉络来看,对“主旋律”的继续强调与提倡无疑最具有连贯性与合法性。“主旋律”话语延续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总体框架,将党领导的左翼电影、十七年电影等重要时代创作集群相串联,将“主旋律”视为当代中国电影创作及观念最主要的认识论,无疑仍是妥当的。
此外,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何小青,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党委书记李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国家一级导演朱枫,上海大学《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李孝弟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电影电视系艾青副教授,上影集团《电影新作》编辑何国威等。
“华语电影:历史维度与美学阐释”学术会议作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华语电影国际会议系列之一,旨在于一个历史的和美学的层面上探讨华语电影这一极具包容性的理论概念的历史脉络、概念内涵、美学特征等问题,海内外知名学者的交流对话中有利于完善华语电影理论话语的自身建设,使其更具国际视野。会议的最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何小青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上海电影学院作为华语电影研究的重地,对于华语电影在世界上的声音和地位的提升能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希望华语电影国际会议系列能够成为海内外学者交流学习的一个有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