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者论看乔治·卢卡斯的电影

2018-11-14 12:10
电影文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星战卢卡斯星球大战

雷 超

(周口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的影响力在电影界是不可否认的。他建立了庞大的“卢卡斯电影帝国”,所制作的《星球大战》系列共六部,前后历时20多年,是电影史上迄今最为成功的科幻电影。卢卡斯电影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追随效仿。詹姆斯·卡梅隆,彼得·杰克逊等导演或是在其《星球大战:新希望》(1977)的影响下立志踏入影坛,或是曾在执导筒之前将《星球大战》反复观看十多遍,并在自己的代表作中向《星球大战》致敬。在世界市场中,卢卡斯的电影更是一部接一部地上演票房奇迹,在近半个世纪中影响了数代观众。迄今为止,当人们提及建立起一个“帝国”的导演时,首先想到的往往便是在创作数量上并称不上高产的卢卡斯。而透过卢卡斯名字的光芒,当我们对其作品进行整体上的把握时就不难发现,在卢卡斯电影中复沓出现的电影主题、主题旨归以及具有开创性意味的视听语言,都赋予了卢卡斯的电影“作者”资格。

一、体制背景

在谈及卢卡斯电影“作者”资格时,首先必须关注的正是其在制片权掌控方面,与好莱坞体制背景之间的特殊关系。

作者论作为一种电影批评方法,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电影理论家阿斯特吕克在《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论》中,提出了电影作者依靠摄影机来写作的观点。阿斯特吕克认为,导演有必要在创作过程中有着绝对控制权,而非仅仅是一个文案(小说或剧本)的机械搬演者。这被视为是作者论之滥觞。在此之后,特吕弗、巴赞等人发展了阿斯特吕克的理论,主张导演集中地、持续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个性化元素,提高导演的地位。对于希区柯克、约翰·福特等个性鲜明,作品序列风格明显的美国导演,巴赞主编的《电影手册》的一干批评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作者论进入了学界的视野之后,导演们有了更充足的进行自我表达的理由,而批评者也开辟了导演研究分支,电影研究进一步学院化。

而希区柯克、福特等人的最大共同点,正是能够在美国的制片厂体制下依然践行“导演中心制”,在电影的生产流程中,担负起从策划到剪辑的一系列任务,同时也承担由于自身的创新而有可能招致观众不满的风险。在电视开始挑战电影的20世纪60年代,这类具有自我意识的电影人无疑带来了一股挽救电影的新鲜空气。好莱坞顺势进行了一个体制内的微调,赋予了导演以稍大的权力,但旨在将导演打造为与明星演员一样的能招徕观众的“品牌”,而非任由导演如欧洲电影导演一样,成为能肆无忌惮进行主观表达的个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卢卡斯横空出世,成为一个从试图颠覆体制,到最终和体制互相妥协,实现共生的典型电影人。

不难发现,在当代美国电影导演中,乔治·卢卡斯是颇为特殊的。一方面,卢卡斯与他的“星战”帝国被紧密地捆绑,而《星球大战》更是成为好莱坞电影生产机制的里程碑式作品。自此之后,好莱坞电影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仰赖特效技术的进步,对视觉奇观开始了狂热追求;二则是电影的类型化,电影制作的程式化,也都进入到成熟、高效的阶段,在这两方面《星球大战》是当之无愧的肇始之作。但另一方面,卢卡斯又始终坚持自己是一名反传统、反体制的独立电影人。他保持着与好莱坞的距离,时常对好莱坞电影恶言相向,并对挚友科波拉为好莱坞所控制而有着玩笑式的嘲讽。可以说,卢卡斯是一个另类,他以对抗体制成规的姿态进入电影工业,却得到了大批追随者,引领了一种新的成规。他以反抗类型化的创作为使命,但是却取得令人瞩目的商业成功,在后来者的萧规曹随中实际上促进了电影的类型化。这是由主客观多方面因素造就的。

从主观上来说,卢卡斯追求艺术自由的理念从未变过。早在其处女作,有着极强的实验性质《五百年后》(1971)和带有自传意味的《美国风情画》(1973)中就可见端倪。两部电影全由卢卡斯自编自导,并且进行了彻头彻尾的自我表达:一是渗透自己对人类未来生活于极权和冰冷科技中,人性沦丧的担忧;一是纪录自己的青春岁月。而《美国风情画》问世后便引起轰动,让卢卡斯被好莱坞相中,并成为一个“品牌”。但这之后的卢卡斯并无意延续《美国风情画》朴实、感人的风格,而是我行我素地又回到了《五百年后》怪诞的、指涉政治的科幻路线。结果在科幻电影并不景气的70年代,卢卡斯以令人惊艳的想象和酣畅淋漓的叙事赢得了观众山呼海啸的欢迎和奥斯卡六项大奖的加冕,从此越发得到了自由创作的权利。而在客观上,如前所述,好莱坞在体制上进行了微调,让独立制片厂中和了独立电影人和大制片厂制度之间的矛盾。卢卡斯和科波拉、斯皮尔伯格等导演都选择了独立制片厂这种被体制“招安”的模式,心照不宣地迎合“观众原则”,复制着自己的成功,也使得他人能复制自己的成功。卢卡斯后来一心一意地继续“星战”主题,并且保守地维持自己的特色,即奇观式的视觉语言,加上简单、“肤浅”而又令观众备感刺激痛快的剧情设置,以及一成不变的美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就是明证。

在这种和体制的共生中,成立了卢卡斯制片公司以及工业光魔的卢卡斯成为电影当仁不让的掌控者。正如卢卡斯在谈到自己在《星球大战》的前三部特别版中起到作用时所说的:“我是执行制片人,负责选演员,写剧本,决定影片的基调等问题。……每天都到,一切都要经我同意……这是合作的结晶。”可以说,卢卡斯就是整个“星战”系列的灵魂。

二、主题指归

成就卢卡斯“作者”身份的,无疑是他倾尽心血完成的,既有“一意孤行”色彩,又有迎合观众之嫌的“星战”系列,这也是卢卡斯最吻合雷诺阿所说的,一个导演“终其一生只拍一部电影”论断的代表作。犹如结撰一部长篇小说,在“星战”系列中,卢卡斯表现出了具有稳定性的故事讲述方式,并使其对好莱坞在新时代的创作方向提供了启发。

(一)世界观与情节铺排

整个“星战”故事,以及其庞大的世界观完全是卢卡斯的自出机杼。在“星战”中,人类的生存和活动范围,包括冲突都到达星际层面。数千个星系组成了银河系共和国,而其中的加盟星系在杜库伯爵的策动下决定脱离共和国,战争一触即发。绝地武士欧比旺曾在《星球大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1999)中收聪明俊秀的少年安纳金·天行者为徒,二人肩负起彻查冲突,维护和平,保卫女王阿米达拉的重任。然而战争依然爆发了,绝地武士遭到陷害,安纳金也倒向了黑暗,成为邪恶的达斯·维达。安纳金的妻子则在生下了莉娅和卢克后死去。两个孩子被尤达大师分开抚养,卢克在长大后继续与邪恶银河帝国对抗,在汉·索罗等人帮助下先后解救了妹妹,认识了父亲。最终,安纳金赎罪死去,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反抗军取得了胜利。“星战”中人物众多,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庞大世界和炫目科技,然而其叙事主线却是简单的正邪轮回,黑暗力量与光明力量此消彼长,最终以正义一方胜利而告终。天行者父子的经历险象环生,阴谋密布,卢克与身边人的关系更是柳暗花明。一言以蔽之,卢卡斯赋予了“星战”系列引人入胜,出乎观众的意料,但是又不难让观众理解的情节。人们如欣赏连环画一般,痴迷于卢卡斯不拘一格的奇妙世界,代入到卢克和莉娅等人的艰难困厄之中,“愿原力与你同在”等话语深入人心。

(二)叙事技法

在叙事技法上,卢卡斯深谙通俗文学之道,不断用幽默和悲情来调整叙事节奏,带动观众的情绪,这一点也成为后续诸多好莱坞大片中的法宝,甚至形成了精细到分钟的叙事程式。如爱耍贫嘴的汉·索罗和楚巴卡,以及两个机器人R2和3PO始终是给观众带来欢笑的角色。3PO是个话唠,总是没完没了地说话,即使是在自己四分五裂时,也依然口齿伶俐,活跃着气氛,在《星球大战3:绝地归来》(1983)中,3PO又被单纯的、浣熊一般的伊沃克人奉为神,展开了一段逗乐的剧情,3PO也成为众多观众追捧的对象。而天行者父子则代表了凝重、恩怨,一直为命运和欲望所纠缠。出身平平的安纳金失去了母亲,背叛了师门,卢克也失去了亲人。电影中不乏触发观众哀情的互文。如卢克驾驶飞车飞过黄土茫茫的塔图,而多年之前,父亲安纳金也是在这里赢得飞行比赛的冠军,他们各自走向自己的或正或邪的“远大前程”,这种互文无疑是令人唏嘘的。

(三)古典美学趣味

从美学趣味上来看,卢卡斯深厚的古典情结渗透在电影的故事原型中。尽管科幻电影往往指向的是未来,然而卢卡斯却一再在电影中强调过去。如片头字幕总是“很久以前,在遥远的银河系”。卢卡斯实际上是将保守主义的价值观移植到了一个超现实土壤中,以科幻、前卫的包装上演古典戏剧。电影中卢克对抗邪恶父辈,天行者父子的少年成长,安纳金所受到的魔鬼诱惑,绝地武士的挽歌等,都可以在《哈姆雷特》《大卫·科波菲尔》《浮士德》《堂吉诃德》等古典名著中找到影子。而电影所传达的热爱家庭与亲人,邪不胜正,个人英雄主义等价值观更是为好莱坞电影屡试不爽。

三、视听语言

卢卡斯的天才创造,以及对电影的精益求精,也体现在了诸多奇观上。早在正传三部曲中,电影的视听语言,从美术设计、道具布景、视觉特效到音响效果,就都已令观众赞叹不已。电影中的各种怪异生物,构思精巧的如“死星”等设备,都已值得大书特书。及至前传三部曲以及《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2015)中,数字技术更是一再满足了观众对于异域文明的想象。银河系中不同星球或遍布沙漠,或森林环绕的场景,人类活动的极具未来感的飞船或原始蛮荒之地,战斗机驾驶员高速穿越狭窄的甬道等,更是给予了观众视觉上的盛宴。正如卢卡斯曾经表示的:“在《星球大战》中,我要时时收住我的想象力,深受技术所能达到的叙事范围的限制。而在《星球大战前传1》中我可以让环境足够大,大到超越我的故事还绰绰有余。数字技术电影制作具有无限的可实现性,能将人们种种奇异美丽的想象搬上银幕,并促使人们做出更加绚丽的幻想。”

《星球大战》系列对电影数字技术的开拓与探索,使得卢卡斯赢得了“数字电影之父”的美称,也使得在有着“大师情结”,讲究“艺术精神”的中国电影批评界,人们对卢卡斯有着一种偏向贬抑的评价,认为其不过是一个玩弄特技,作品浮华花哨的匠人而非艺术家。事实上,尽管对数字技术的滥用,对奇观的盲目尊崇,成为美国电影的一个负面特征,似乎也使得运用数字化处理技术,给观众制造令人目眩神驰的画面已经不足以成为卢卡斯的艺术个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卢卡斯在这条路上具有得风气之先的开路者地位,并且他用力之深,已使得其影片中留下了有可识别性的影像符号,这是与当代“为奇观而奇观者”截然不同的。能与卢卡斯比肩者,只有斯皮尔伯格、卡梅隆、杰克逊等寥寥数人而已。在探讨卢卡斯作为电影作者的美学观念以及创作倾向时,卢卡斯倾力打造的幻光魅影是不可回避的。

从游走到体制之外,到自己成为新体制,新范式的奠基人,乔治·卢卡斯凭借着“星战”等电影释放了自己的个性和丰沛才华。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一座值得挖掘的IP富矿,这是卢卡斯作为一名“作者”完成自己艺术使命的方式。

猜你喜欢
星战卢卡斯星球大战
《星球大战》
“星战”片头的四大标配
《傲慢与偏见》中的夏洛特·卢卡斯新解
高口碑《星战8》挑战20亿票房
《星球大战9》档期延后至2019年年底
今夏去哪儿?进军香港迪士尼 会面星战英雄
《星球大战》回来了
萌萌的星球大战创意美食
星球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