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小说到电影的文本转码

2018-11-14 08:24宫东红
电影文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何小萍文工团冯小刚

宫东红

(吕梁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严歌苓的小说是当代电影改编的热点,从张艺谋的《归来》《金陵十三钗》到陈凯歌的《梅兰芳》,这些电影的成功都证明了严歌苓小说与电影艺术的契合性。这是因为,严歌苓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电影叙事性,主要表现在她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或是描述事件,这种小说语言的电影感使其作品成为改编剧本的绝佳范本。冯小刚的最新电影作品《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一方面追忆了青春年华的无限美好,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时代碾压下青春的无所适从与人性的复杂。从小说到电影,冯小刚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影片最终无论是在叙事结构上抑或是审美情趣上都更加符合当下的大众审美文化。本文兼顾严歌苓小说文本与冯小刚的电影文本,探讨在文本转化的过程中,电影改编的侧重点与成功之处。

一、叙事背景的模糊化

严歌苓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文革”为叙事背景,集中展现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人的改变和影响。在多部小说作品当中,严歌苓都表现出自己对“文革”特殊时期的深深厌恶,她始终认为是极端的环境造就了极端的人,但是严歌苓在对于“文革”的反复言说过程中,似乎也展现了对于那个特殊时期的深深迷恋,也正是在那种极端环境下,人性中的诸多面相才能够集中展现出来,她小说中的那些人物才会合理、完整地存在。

然而,严歌苓却从未在小说当中集中而正面地抨击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文革”只是化作一个大的符号出现在故事当中,即环境已经成型,叙事的重点是人的存在而不是社会与时代的存在。例如,《陆犯焉识》中的冯婉瑜,因为丈夫陆焉识被抓走,二人无法相见而迷失了自己,最终精神世界彻底坍塌,即便陆焉识重新回到了她的身边,她都无法认出。影片主要呈现的是冯婉瑜精神失常以后的生活琐碎片段,时代对人的影响都表现在冯婉瑜和陆焉识重逢后的日子里。

严歌苓对时代背景的模糊化或者弱化,在冯小刚执导的《芳华》中同样如此。《芳华》的故事发生在“文革”进行中和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如果说“文革”背景下变化中的时代环境风起云涌,那么部队文工团更像是一处清净的“桃花源”,众多的青年男女在文工团中不需要考虑外面的世界,只需要尽情地在文工团中完成自己的表演任务。电影《芳华》中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只是为了简要地交代人物的家庭背景,如何小萍的父亲是被“文革”改造的对象,刘峰在接她到文公团时还为了她撒谎,以及最终“文革”结束后何小萍泪流满面地给父亲写信,文工团的其他成员在得知自己的亲人平反以后的激动与喜悦,影片用一种间接表述的形式呈现了凌驾于所有人物之上的宏大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无论文工团怎样隔绝了外面的世界,人们始终逃离不了时代的洪流。

严歌苓的小说中对于时代背景的弱化处理,令小说的叙事更集中在人物的身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她的小说当中更加重要。而导演冯小刚也是同样地让叙事背景模糊化,文工团内的钩心斗角和终日不断的琐事才是人物的生活背景,她们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性格与行为特征,才是影片更加关注的部分。于是,电影《芳华》并非一部批判时代的作品,而是一部针对人性的善与恶做出冷静旁观与叙事的作品。可以说,冯小刚极大地尊重了严歌苓的原著小说,也将《芳华》中关于人性的辩证批判精准地提炼了出来。

二、青春与人性主题的兼顾

如果说严歌苓的原著小说更集中在人性批判之上,那么冯小刚拍摄的电影《芳华》则在人性批判之上蒙上了一层青春怀旧的主题。的确,电影《芳华》的故事中充满了太多的人性狡诈、自私、嫉妒、愤恨等丑陋面相,但是正值青春年少的文工团成员都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她们不加掩饰地表现的也是人性中最真实的部分,也是最没有杂质的青春。冯小刚想要告诉观众,青春中并不是只有美好的肉体,灵魂中的好的、坏的都是存在的,这些都是关于青春的追忆,都需要呈现在他的电影当中。

于是,当何小萍被刘峰接到部队文工团时,文工团里的青年男女就在排演最新的节目,镜头顺着何小萍的眼睛望过去,画面当中呈现的都是形态优美的女性在舞蹈中展现着青春的生机与活力,她们穿着短裤和紧身背心,露出修长的大腿和手臂,姿态万千地舞蹈着。此时的镜头是具有男性审美目光的,画面中展现的尽是女性的身体之美,随着这些女性的身体渗出汗珠,更让镜头蒙上了一层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趣味。在电影宣传期的采访中,冯小刚也谈到,《芳华》是给了自己一次机会,一次回忆部队文工团所有关于青春的美好的审美体验。因此,《芳华》中的青春可以看作是纯净的、美好的,他们都在自己最青春、最黄金的年华里,只是单纯地为了舞蹈而舞蹈,为了国家而舞蹈。电影《芳华》中每个人物的青春都与时代紧紧相连,他们肩负着各自内心的“使命”来到文工团,可他们的青春都殊途同归,在文工团解散之后,注定要离开这个庇护所到社会上自我成长。

但是,影片在关于人性的探讨过程中,其青春主题又显得复杂而残酷。何小萍在一个不被认可的家庭中生活,再嫁的母亲始终觉得她是个累赘,她以为来到文工团以后就能有不一样的生活,再也没有人会欺负她了,可是现实的残酷依旧为她的青春蒙上了一层灰色。何小萍初来乍到,在团长的鼓励下为大家跳了一段舞,但在跳舞的过程中却瞥见郝淑雯跟刘峰拿她酸臭的衣服开玩笑,一下子失足摔倒,成了大家口中的笑料,也从此始终被文工团的人排挤、笑话。在以郝淑雯和林丁丁为首的文工团女性团体中,何小萍始终是被排挤的。然而对她们不构成任何威胁的何小萍为何会遭到排挤?也正是因为所有人都在年少无知的青春期当中,认为对何小萍的刁难和排挤不算什么,她们在那个青春年少的时期无法体谅经历过悲惨童年的何小萍,无法想象她在来到文工团以后的充满幻想的心境。所以,文工团里无论男女都拿何小萍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让她的处境十分难堪。

于是,在以何小萍为主的这条叙事线索里,冯小刚展现了青春期男女的“没心没肺”和无知,她们早早地来到了文工团,在“与世隔绝”的这个小天地中无法体会世事的艰难,这也是导演冯小刚强调的青春与人性结合的主题,而不是严歌苓小说中关于人性描写的“恶”,冯小刚依然在其影像书写中,用许多展现身体之美的镜头画面软化叙事基调,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去欣赏青春之美,在青春的身体之美与人性复杂残酷的比对中,自然而然地同时表述出青春和人性的双重主题,也给予观众想象、体会和解读的空间。

三、人物形象的简化重塑

严歌苓的原著小说对于人物的塑造是多方面的,相比电影更为残酷和现实,冯小刚与严歌苓在共同创作《芳华》剧本的时候,有意识地省略了一些人物的成长标记,也改写了人物的经历。这些从小说到电影的文本改写都是为了突出冯小刚执导电影的青春主题,让叙事过程避免太多的伤痛和沉重感。

在严歌苓的小说当中,关于何小萍的身份背景交代和经历描述要更丰富也更曲折。何小萍在书里的名字叫何小曼,她的父亲并不是病死的,而是被何小曼的母亲告发后承受不住自杀的。另外,何小曼从童年开始就一直被继父威胁、被母亲排挤,甚至弟弟妹妹都欺负她,她努力学习跳舞就是希望能够用舞蹈改变自己的命运,离开这个不待见她的家庭。在电影《芳华》的文本当中,何小萍并没有得到如小说当中的叙事内容,而是略显单薄和简化。从影片开始处,刘峰第一次带着何小萍来到文工团这个“大家庭”当中,她跳舞不慎摔倒,就将这个人物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她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一个被众人嘲笑的境地。捧着何小萍衣服的郝淑雯大肆宣扬她身上酸臭无比、有体味,甚至在何小萍偷穿林丁丁军装的事件中,体味也成为破案的“重要线索”。此后,郝淑雯和林丁丁又发现了有人在内衣里偷偷缝上两块海绵,便以“假胸”为名义刁难何小萍,企图让她在众人面前脱下衣服证明自己不是“假胸”。这些对于何小萍人物塑造的方式都将一个不完美的女性形象塑造起来,何小萍以为来到了文工团以后,自己就告别了从前的那种被凌辱、被歧视的位置,能够平等地与大家相处。但是,童年时期的逆来顺受已经形成了何小萍的生存法则,她只会一味地躲避众人的刁难,而从未想过要与“恶势力”抗争,争取所谓的尊严。于是,大家知道她衣服酸臭,经常看到她不去洗澡,认定她有非常严重的体味以后,变相地剥夺了何小萍的女性尊严。影片对于何小萍的塑造略显单薄,尤其是对于何小萍是如何疯了的这一情节部分,更多地倾向于她在战争中见到了太多的死亡和恐怖的东西,来到和平年代以后就无法忍受这种环境比对的刺激,所以才疯了。而将小说中对何小萍的“战地天使”等情节的描述完全抹去,电影中何小萍的个人形象也就没有小说中那么戏剧化,始终是一个不合群的、被排挤的对象而已。在文工团的最后一次演出中,疯了的何小萍在台下受到刺激,来到空旷的操场上翩翩起舞,最终恢复了意识,电影对何小萍这个人物形象给予了更多的温情。

此外,在塑造刘峰这个人物形象时,影片倾注了更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是文工团里的老好人,为了他人利益可以随便牺牲自己的利益,他对每个人都好,尤其对林丁丁更好。影片中的刘峰对林丁丁义无反顾地守护,最终却因为一个情难自禁的拥抱而断送了前途,被分配到边陲部队,导致刘峰最终上战场失去了一条胳膊。可以说,导演冯小刚在塑造刘峰这个人物形象时,并没有赋予太多的悲情色彩,无论是他对于自己爱情的选择,还是对前途的考量,抑或是在战场上不惜冒死守护补给品的行为,都有着属于那个时代人物的鲜明的个人特征。对于他自己来说,他是自私的,他为了守护林丁丁而放弃了去大学进修的机会。但对于观众来说他又是无私的,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善良的人,可以成全他人牺牲自己。

影片《芳华》在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的转码过程中,做出了很多取舍,最终都是呼应了导演冯小刚想要表述的青春主题,即便是文工团众多成员的青春已经蒙上了一层灰色,但是依然不妨碍影片在青春主题下的一抹亮色,这也是影片改编的成功之处。

四、结 语

作家严歌苓也参与到了电影《芳华》的剧本改编中,影片编剧一栏中只有严歌苓一个人的名字,也可以看出导演冯小刚对于作家作品的尊重。电影《芳华》在改编过程中突出了青春主题,无论是在弱化叙事背景,还是重塑人物形象,影片都是在青春怀旧的基调上进行的艺术创作。于是,影片当中并没有过多的愤世嫉俗的内容,而是更为集中地呈现了人性的复杂特征。影片中并没有绝对的恶人,人们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与利益尽可能地成全自己,包括刘峰也不例外。所以,电影《芳华》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的改编是成功的,也更为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也具备更广泛的传播影响力,影片也成为新世纪国产怀旧青春电影中的典范,为其他同类型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猜你喜欢
何小萍文工团冯小刚
80后女处长被围猎:我以为他们是在追求我
严歌苓“文工团”叙事的忏悔意识
美丽与丑陋是一对双生子
《泰坦尼克号(节选)》拓展阅读芳 华(节选)
——
芳华(节选)
军中“芳华” 文工团旧影
冯小刚:老炮儿伏枥,志在千里
高梁红了
冯小刚炮轰《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