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华
(东北电力大学,吉林 长春 132013)
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电影始终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艺术化呈现,在美国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社会生活的影片及描写当代社会都市生活的影片里,我们都不难发现其中对消费主义的言说、反思与批判。“消费”最早产生于14世纪,此时的“消费”被释义为挥霍;与“消费”一样的是,“消费者”一词产生之初也被定义为贬义词。直到19世纪中期,“消费”和“消费者”才变为中性词语,“消费”被认为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人们利用交换社会产品来满足不同的需求;而“消费者”就是执行消费的主体。在逐渐正视“消费”与“消费者”后,人们开始对关于现实中的消费以及由其衍生而来的消费主义进行研究。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曾表示,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消费的物越来越多,消费已经不再单纯是人对物的需求,更多地指向了人与物的关系。事实的确如此,在可消费的物质不断丰富的环境中,物的使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流后,物的交换价值进一步凸显,逐渐取代使用价值而成为物的首要属性。围绕物产生的消费主义以市场逻辑为指导原则并逐渐适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中,这使人们要做到积极消费才能在人际关系中进行自我定位。在积极消费浪潮中,消费已经脱离了最初的目的,而是变成了被激发的欲望的满足,其符号意义被不断强化,这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美国社会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消费主义已深深地融入美国的社会文化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也快速增加,加之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颁布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助推,进一步固化了民众心中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刺激了民众的消费欲望。消费逐渐成为广泛存在于美国各阶层尤其是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中的生活方式,用金钱来换取各式各样的消费品已经成为个体自我肯定和精神满足的重要途径。戴维·史密斯曾表示,美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消费社会,金钱至上、大量消费和注重享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观念,这种消费娱乐情结无疑影响着每一个人。本文首先在明晰消费及消费主义的基础上,引入《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丽人》《血钻》《洛丽塔》等影片为具体范例,解读影片中消费主义影响下的拜金人类社会和荒芜精神家园,以点及面探析美国电影中的消费文化。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们通过大量消费以满足无限膨胀的欲望,物的符号价值被不断扩大化,那么可以支撑消费的金钱自然成为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核心目标,拜金的社会风尚由此形成。上映于2013年的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时值美国社会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此时的“美国梦”与西部淘金热具有很大关联,指向赚取金钱以融入上流社会,而影片中的男主人公盖茨比就是这样一个执着于梦想的青年。盖茨比曾是一位少校军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远赴欧洲参战,被迫与自己钟爱的姑娘黛西分开。盖茨比在战火纷飞中无时无刻不思念着黛西,而黛西却在寂寞中背叛了盖茨比,投入了富豪之子汤姆的怀抱,在盖茨比自战场载誉而归后,他发现黛西已嫁为人妇。痛苦万分的盖茨比并没有怨恨黛西,而是坚定地相信黛西对自己永不改变的爱,唯一的障碍就是金钱,于是盖茨比下定决心赚取金钱。多年后,通过走私经营而发家致富的盖茨比荣归故里。为了吸引黛西的注意,盖茨比在黛西与汤姆的府邸对面修建了一栋巨大的宅院,豪华的室内装修、绿植丛生的宽敞庭院以及夜夜歌舞升平的耀目晚会吸引了许多青年男女,而神秘的宅院主人也成为人们目光的焦点。此时的黛西虽然过着富足的生活,却在充满背叛的婚姻中精神空虚。在得知神秘宅院主人就是自己曾经的恋人后,黛西仿佛重燃了生活的激情,时常与盖茨比暗中相会,享受着盖茨比带给自己的物欲享受和精神满足,盖茨比也沉浸在重拾爱恋的幸福之中。事实上,黛西对真爱的追寻早已被物质的欲望所取代,她对盖茨比的爱不仅消失殆尽,还利用盖茨比为自己的肇事行为脱罪,甚至在盖茨比被汤姆的情妇之夫误认为是肇事者射杀后,黛西也并未之动容,为彻底躲避罪责而与汤姆远走高飞。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改编自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菲茨杰拉德被认为是20世纪上半叶描写美国上流社会生活、塑造上流社会人物形象最为真切的作家,而2013年由巴兹·鲁赫曼执导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很好地再现了原著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美国社会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拜金氛围。影片中的黛西是一个典型的拜金主义者,她先是在青年时期背叛了爱人盖茨比,后在成年后背叛了丈夫汤姆,而这一切均源自黛西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挥霍金钱以满足自己无尽的物欲和膨胀的虚荣心成为黛西生活的主线。不仅如此,影片中的盖茨比也是拜金社会影响下的牺牲品,在女友背叛的打击下,盖茨比将人生的价值全部归于赚取金钱并借此融入上流社会,甚至采用非法的赚钱途径。事实上,即使在盖茨比富甲一方后,他也无法实现最初重获真爱的愿望,在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社会价值观念中,盖茨比被扭曲的价值观和徒劳的努力必然是具有悲剧色彩的。
在度过了“疯狂”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后,拜金主义在美国社会价值观念中并未消散,在以当代生活为叙事背景的影片中也多有体现。上映于2005年的影片《血钻》由爱德华·兹威克执导,好莱坞著名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担任主演,该片荣获多项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重要奖项提名。这部影片将故事的发生地置于被称为“血钻之国”的塞拉利昂,影片中盛产钻石的塞拉利昂弥漫着血腥的气息,内部战争、黑幕交易、境外走私使塞拉利昂人民挣扎在危机与贫穷之上。由莱昂纳多饰演的丹尼·阿彻尔曾是一个境外雇佣兵,在塞拉利昂从事着黑暗的钻石交易。长期混迹于黑暗势力之中并借此赚取高额利润的丹尼冷酷无情,影片围绕丹尼的活动为观众展现出一个金钱至上的混乱世界,反政府武装为了获得购买军火的钱而不断发起猛烈的攻势以期控制钻石矿,并将同胞变为丧失人权的奴隶来采矿;伦敦的从政者们与维和雇佣军表面上极力抵制塞拉利昂的混战,却在私下里从事着走私钻石的罪恶勾当;影片的男主人公丹尼自然也不例外,为了获得更多的钻石以逃离这个战乱之地,抱着巨大的财富去享清福,丹尼对他人的生命不屑一顾。可以说在《血钻》中,拜金主义下的混乱罪恶局面以及拜金主义者狰狞丑恶的嘴脸被以真实可感、触目惊心的方式呈现在银幕之上。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不同的是,《血钻》不仅仅呈现了拜金的人类社会,还借助塑造两个关键的人物形象,即黑人渔民所罗门·梵迪和美国记者麦迪·鲍文,实现了剧情的转折,通过男主人公丹尼的转变呼唤着拜金社会中的人性之光。所罗门·梵迪在成为叛军俘虏后从事着繁重的采矿工作,在采矿中偶然发现了价值连城的粉钻。这颗粉钻对于所罗门而言并不是巨额的财富,而是生命。他偷偷藏起了粉钻并开始寻找机会利用粉钻带领家人逃离战火纷飞的塞拉利昂。所罗门私藏粉钻的事情被叛军、政府军以及丹尼发现,所罗门的生命危在旦夕,最终在麦迪·鲍文的帮助下,所罗门和儿子成功逃脱。而丹尼也在救出所罗门儿子后,将已经到手的钻石还给了所罗门,自己则留在了这片黑暗的土地中,用鲜血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和人性的升华。在《血钻》中,拜金的人类社会被以更加血腥的方式呈现,尽管影片男主人公丹尼最终放弃了金钱至上的人生信条,以牺牲自我的方式完成了对他人的拯救和对自我的救赎,但塞拉利昂的“血钻”命运不可能得到彻底的救赎,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成为影片着力批判之处。
消费文化对社会中的个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拜金行为之上,还体现在对精神领域的侵蚀上。上映于1999年的影片《美国丽人》就体现了消费主义价值观影响下中产阶级家庭的“精神之癌”。《美国丽人》由山姆·曼德斯执导,安妮特·贝宁、凯文·史派西担任主演,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莱斯特和卡罗琳因爱结合并通过不断的努力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在许多人看来莱斯特一家已经拥有了令人羡慕的中产阶级富足生活,然而在消费方面的价值观冲突使这个家庭内部暗流涌动。卡罗琳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地产公司,为了更好地经营公司、拉拢客户,卡罗琳要求自己时刻树立成功、完美的形象,即使在与丈夫莱斯特长期不和的情况下也要与丈夫在公开场合呈现恩爱的夫妻关系。不仅如此,卡罗琳还将塑造成功、完美形象的惯性延续到家庭生活中,从家庭用品到个人衣着,卡罗琳十分追求品牌,甚至连花园中种植的玫瑰也必须是昂贵的“美国丽人”。更为严重的是卡罗琳开始逐渐厌恶多年没有升迁、赚钱少的丈夫,转而投入地产大亨的怀抱,正如丈夫莱斯特的评价“钻进钱眼儿的变态狂”一样,卡罗琳已经成为一个唯消费论、缺失情感的空壳。
消费文化对个体精神领域的侵蚀不仅体现在成人世界中,还对价值观养成时期的青少年影响颇深,影片《洛丽塔》中的女主人公洛丽塔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影片《洛丽塔》改编自现代主义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作品,这部影片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搬上银幕,讲述了一段继父和继女之间的畸形爱恋。初到美国执教的亨伯特在黑兹夫人的家中偶然遇见了黑兹夫人年少的女儿洛丽塔,本无心租住的亨伯特被洛丽塔少女的容姿和精怪的个性所吸引,不仅决定租下黑兹夫人的房子,还为了长期与洛丽塔相处而迎娶黑兹夫人为妻。在黑兹夫人意外去世后,亨伯特更是将洛丽塔从寄宿学校接回家中,迫不及待地与之发生性关系,并从此陷入了这个美少女的爱情圈套之中。少女洛丽塔拥有着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她讲究穿戴、时尚前卫,为了获得购买名牌衣服和高档箱包的钱而保持着与亨伯特之间的不伦关系。对于亨伯特而言,得到并长期拥有洛丽塔的方式就是消费,购买各式各样价格不菲的礼物也成为亨伯特和洛丽塔之间唯一的沟通桥梁。《洛丽塔》中的洛丽塔从日常穿着到行为习惯都体现了美国消费文化语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特质,就影片中的洛丽塔而言,“我消费故我在”的理念已贯穿在其全部生活之中,当消费成为存在的价值时,个体的精神成长必然走入歧途。
电影不仅是大众文艺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呈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电影所呈现的是该地域和该时代的社会整体风貌和社会价值观念。无论是反映美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社会生活的影片,还是描写当代美国社会都市生活的影片,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光怪陆离的消费文化,将消费主义融入社会主流价值的情状及影响通过不同的故事加以呈现。当金钱至上、唯消费论的思想蔓延至社会生活中后,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生活情感的缺失将成为必然现象。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与电影艺术的互文性呈现中对消费文化的批判显得更有力度、更加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