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恩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430073
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大学生数量便急剧上升。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11年的114万上升到了2015年的749万,(数据来源:中国教育部高校毕业人数报告),并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一方面,随着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我国公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得到了量与质的提升;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高校教育体系与市场经济的完善并没有实现同轨道发展,导致每年巨大的毕业生数量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从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艰难。尽管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乐观,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达到2000万以上(数据来源:中国社科院劳动力统计报告),但是仍然难以满足我国巨大的就业市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不仅存在就业难的现状,大学生就业结构,就业形式也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岗位,就业渠道相对丰富;但经济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就业岗位少,就业渠道不顺畅,就业形式单一。同时,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式偏向于求职,自主创业寥寥无几。
本文中研究的高校创业教育,看似只是一个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一个部分,然而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所依托的最重要的实施平台就是高校。高校也是衔接创业者与政府的一个缓冲带。政府政策下达给高校的各个机构,而高校在通过各个机构下达至学生。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界定,本文中主要以其为广义的教育,广泛的包括一切高校对学生有所帮助的行为。这样一来高校创业教育变成为了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落实的一个最主要的渠道。而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创业者是其政策落实的受用者,其体验的政策价值,是政策是否真正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度量。因而从创业者的视角对高校创业教育进行评价,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与大学生创业者需求的匹配度,与此同时,可以看出高校创业教育落实情况,以及绩效情况。
国内学术界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大致起步于2002年教育部正式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期间,并在紧接着几年内迅速蔓延深入,取得了数量越发庞大的研究成果,目前相关研究仍处于数量上升阶段,但相对前期研究,越发呈现针对更细化领域作更深入、更具体探索研究的趋势。
关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学者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于2013年发表的论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中有全面且较具代表性的阐述。文章详细阐述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当前存在的课程安排不合理、创业教育师资匮乏、创业教育模式单一、创业教育配套机制不健全四个典型问题。相关内容在其他学者的文献中也有类似讨论,揭示的问题也普遍吻合。赵磊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绩效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通过完善高校创业教育,可以明显改善大学生创业绩效。同时牟恩民的《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绩效评价——以武汉市青桐计划为例》一文中指出大学生目前的真实需求与目前政府以及高校给出的创业政策不尽相符。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优化,学术界针对不同模式有不同成果,学者袁盎于2012年发表的论文《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当前学术界对此的研究。文章分析了以欧美、亚太地区一些国家为代表的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汇总为三种:聚焦模式、全校模式和混合模式。针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文章分研究型大学、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三类进行归纳探讨。借鉴国外教育成功的经验,思考自身教育发展的方向,文章就国内外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以此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了建议。对模式优化的研究还有很多,如学者黄兆信、王志强在《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中就提出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相对现状及模式优化研究,学术界关于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显得十分稀少。其中学者谢志远、刘巍伟的《高校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定量研究》十分具有代表价值和借鉴意义。文章在足够的理论准备基础上,运用了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个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模型,其中设立了5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并在模型中针对这具体指标进行定量调研分析,通过全面数据及其之间联系的分析,对当前创业教育的成效作具体有效的绩效评价,进而为各方面内容分析、优化及决策等等提供有效依据。此外,学者王靖的《基于就业竞争力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也对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有突出贡献。
国外创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当代管理研究学术界的代表之一的Peter Drucker提出创业的能力可以由教育获得。
在初期发展阶段,Gorman、Halon和King(1994)等学者通过对十年创业文献(1985—1994)的整理研究,在《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A review and evaluation》中提出创业教育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强调大学生是创业的主体,应得到支持和鼓励。Bechard(1998)提出,创业教育应当纳入式教育,通过日常化规范化的教育,让每一个对商业创业有兴趣和志向的学生能得到良好而足够的创业教育。这教育不能仅仅被当作一种商业化、形式化的活动,而应该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一种常在理念。
国外创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多种教育模式。西方创业教育强调的是能力导向,一切围绕创业实践活动展开。Jean-Pierre Bechard和Denis Gregoire(2005)在《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an Entrepreneurship be taught》提出要把理论结合实践的模式,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及经验的时候,必须通过多种创业活动帮助学生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自己所有,并通过实战磨砺学生的意志及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意识。此外,Bertrand从宏观、微观角度提出创业教育的“经典模式”(Bertrand,2003);Krueger,Reilly和Cursrud等学者通过构建模型强调不同手段和方式对创业教育效果的影响。
在绩效评价方面,国外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文献认为,用“大学毕业生创业比率”这一指标来评价创业教育的效果是不合适的。因为创业教育有“时滞效应”,即大学生创业比率应该是长期效果,不应该在短期测度。
上述国内外研究表明,当前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众多漏洞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也是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而本文从创业者角度对高校创业教育及其相关政策进行分析,这是当前研究相对薄弱的领域。当前研究大多是从宏观层面设计解决现有模式的漏洞,而没有深入落实到创业者的切实需求上。本文题旨在对高校创业教育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价,这方面的理论在学术界也相对缺乏。
(一)指标选取
1.文献分析
在对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选取方面,由于本文基于创业者视角,因而本文没有采用现行较为普遍的CIPP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平衡积分卡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而是采取了更适用于消费者视角的评价体系,本文中的高校大学创业教育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体借鉴了谢志远在《高校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定量研究》一文中提出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通用评价体系。
在此评价体系之下,更适合从创业者视角进行研究,因其指标相对更适合创业者进行主观评价,而非通过客观数据进行分析。
2.指标筛选
由于本文选择切入视角为创业者视角,因而在上述评价体系的三级指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