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教育中“双导师制”落实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018-11-14 05:42张璐璐张高亮邱咸
新生代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沟通交流导师制

张璐璐 张高亮 邱咸

1.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杭州 310018 2.浙江佳丽珍珠首饰有限公司 诸暨 311804

自南开大学2002年提出将“双导师制”运用于MBA培养以来,国内很多MBA院校都在推广和探索这种创新模式,以期满足MBA学员对实践和理论的双重要求。然而MBA“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能够满足MBA学员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因此,本文设计了MBA“双导师制”教育落实情况的调查问卷,并对杭州市各高校的MBA在校和已毕业的学员进行了调查。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次问卷以杭州市可以开展MBA教育的7所高校的MBA学员为调查对象,为了解的信息更加全面,因此本次调查所选对象的年级均为2013级即将毕业的MBA学员。调查内容主要包括MBA学员对“双导师制”的态度、“双导师制”的落实状况、MBA学员对“双导师”的需求情况和满意度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15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5份,有效回收率为93.7%。

二、MBA“双导师制”实施现状

1. MBA学员对“双导师制”的态度与看法

问卷首先调查MBA学员对“双导师制”的态度与看法,在回答“您认为双导师制对培养MBA的意义如何?”时,51.2%的同学认为“意义重大”,48.8%的同学认为“意义一般”,没有同学认为“无意义”和“不清楚”。由此可见,所有同学都认为MBA教育应该施行“双导师制”,对此持肯定态度,希望能够的到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双重指导。在回答“您在选择校外导师时更注重什么?”时,23.2%的同学选择“专业方向”,76.8%的同学选择“与工作有一定联系”;而在回答“您在选择校内导师时更注重什么?”时,30%的同学选择“学术能力”、40%的同学选择“专业方向”,另外30%的同学选择“与工作有一定联系”。由此可以看出,MBA学员在选择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时的侧重点不同,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校外导师时更注重其在实践方面与自己的工作相关性,而在选择校内导师时则更注重其学术能力和专业方向。这与MBA学员拥有工作经验,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指导的特性有关。在回答“您认为校外导师应该以何种方式对您进行指导?”时,10%的同学选择“讲座”,34.7%的同学选择“企业参观”,51%的同学选择“企业实习”,4.3%的同学选择“面对面交流”,这与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在校外导师指导方面更多的选择“企业参观”和“讲座”的方式有些许差异,说明现有的校外导师培养模式还不能满足半数同学的需求。同样,在回答“您认为校内外导师分别指导多少名学生最合适?”时,有53%的同学选择“3名以下最合适”,34%的同学选择“3~6名最合适”,11.7%的同学选择“6~9名最合适”,1.3%的同学选择“9名以上最合适”。数据表明,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校内外导师分别指导学生数目应该在3名以下,这样能够分配给自身更多的精力进行指导。然而实际上,69.8%的同学的校内外导师分别指导人数在6~9名,这与MBA学员的期望相差很大。在回答“您认为学校是否应该规定导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定期的交流”时,85.7%的同学认为“应该”,14.3%的同学认为“无所谓”,这表明在实际的学习指导过程中,导师对于学员的指导可能并不是很多,因此绝大多数的学员希望能够通过学校的硬性规定来得到导师更用心的指导。且48.6%的同学认为这种指导应该“平均每月能交流1-2次”,21.3%的同学认为“平均每学期1-2次”,10.5%的同学认为“平均每月能交流3次以上”,19.6%的同学认为“根据需要随时指导”,这些数据同样也说明了大多数的同学希望导师能够每月主动的指导一次,而不是“提问—解答”式的被动指导。

2. MBA“双导师制”的落实情况

在回答“您与校外导师联系的频率是?”时,11.3%的同学选择“平均每月能交流1-2次”,而88.7%的同学选择“几乎不交流”;在回答“您与校内导师联系的频率是?”时,79.8%的同学选择“平均每月能交流1-2次”,11.4%的同学选择“平均每月能交流3次以上”,8.8%的同学选择“几乎不交流”。这些数据表明,学生的指导工作大多由校内导师担当,沟通交流情况较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期望,但校外导师几乎没有起到作用,挂名现象较为严重。同样的,在回答“校外导师是否对学位论文给予具体指导?”、“校外导师能否在实践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指导?”,“您认为校外导师对您的工作有帮助么?”等问题时,60%-70%的同学都选择“不给予”、“几乎没有”,这些都说明了大多数MBA学员并不能够得到校外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回答“您认为校内导师对您的情况是否了解?”时,54.4%的同学选择“了解程度一般”,26.7%的同学选择“比较了解”,18.9%的同学选择“不了解”,这表明大多数的同学认为校内导师对自己的情况了解程度一般,需要进一步的加深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而在回答“您认为校内导师对您的情况是否了解?”时,95.5%的同学都选择了“不了解”,4.5%的同学选择“了解程度一般”,说明学生与校外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极度缺乏。在回答“您认为双导师制实践效果如何?”时,没有同学选择“达到了预想的效果”,62.5%的同学选择“效果一般”,25%的同学选择“没有效果”,12.5%的同学选择了“几乎没有效果”。这些数据说明,虽然MBA学员都比较认同施行“双导师制”教育,但是在现实中,“双导师制”并未得到较好的落实,还远远没有达到学生的要求,因此,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其完善、落实。

三、完善落实MBA“双导师制”的建议

为了促进MBA“双导师制”的落实,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健全双导师的遴选机制,明确双导师的责任分工

要保证“双导师制”的成功实施,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遴选机制,特别是在对校外导师的选择方面。校内导师的遴选要求主要是在校内导师的科研水平方面,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科研项目,并且职称要达到副教授及以上;而校外导师的遴选,一方面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职称达到副高及以上;另一方面还需要其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如企业参观、企业实习等。这些遴选工作需要由学校MBA教育中心分派专属人员负责完成,并与校外导师之间签订共同培养MBA研究生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其次,学校还应该对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的分工进行明确和协调。现有的MBA“双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之所以出现校外导师“挂名”现象,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校内外导师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学校作为导师管理的主体,应该明确双导师之间的分工,并发挥纽带、桥梁的作用,促进双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协调其分工合作,鼓励双导师共同完成对MBA学生的指导工作。在理论学习方面由校内导师主导,在社会实践方面由校外导师指导,在学生的培养计划、参与科研内容、学位论文方面,则需要校内、校外导师的共同协商指导。明确的分工合作,有利于双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MBA学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使双导师能够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职业取向的情况下,有目的的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2. 建立“双导师制”实施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双导师制”的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导师的监督管理不到位。据调查,多数杭州市开展MBA教育的学校对校内导师的绩效考评仅仅取决于其所带学生的毕业情况,而对校外导师基本没有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因此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很有必要,要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可以采取学院、学员双重打分机制,学院打分可由导师自评、MBA教育中心主任评分、MBA辅导员评分构成,每学期举行一次;学员打分可通过设计导师指导效果反馈表,由学生填写评分的方式获得,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每学期举行2-3次。并且设立一定的标准明确校内、校外导师各自的权责,通过学院以及学员的评分,判断校内外导师是否能够完成其指导任务。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对能够完成或完成较好的导师给予相应的物质或非物质激励,如在课酬、论文指导、津贴标准等方面给予MBA导师政策上的倾斜,提高其报酬标准等;而对于不能够完成的导师则给予解聘或取消MBA学员导师资格。

3. 加强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MBA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在完善上述措施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强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MBA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校外导师将学生引进到其所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实践,并引导其发现工作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然后由学生发挥中介桥梁的作用,将这些问题带个校内导师,由校内导师利用专业知识进行指导解决。并且,在进行学位论文的选择时,也可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根据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共同商讨帮助学生选题,这样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理论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够指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且对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也能够带来帮助,真正实现校内外导师和MBA学员之间的三方共赢。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沟通交流导师制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留守儿童与班主任老师沟通交流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