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诗: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8-11-14 02:03:50
心潮诗词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小乔原诗

同散文相比,诗词的修改,有自身的特殊性。因为诗词大多体式简短,文字有限,且还有音韵、格式方面的要求,修改时既要顾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又要顾及形式自身的美感效应,因而就显得相对复杂一些。

修改诗词时,有些问题需要引起的注意。

修改,以情趣、形象的提升为目标

就诗词创作而言,固然存在肆口而成的作品,但那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作品,需要修改,甚至要反复锤炼,以求炉火纯青。改的目的,在于调试、调整、调适结构和语句,删换不稳妥、不称意的表达,力图找到更理想、更精致的表达。经过作者自己或他人的修改,大多会有新的进展,要么格调有所提升,要么情感色彩更为浓烈,要么艺术形象更为鲜明,要么语句更为通畅,词汇更为精当。一句话,修改的目的,在于情趣、形象的提升。

一般而论,作者胸襟开阔,文风健爽,作品便能表现出意趣纯真、文意雅正、结言端直的气象。相反,格调低靡,文风不正,就会滑向粗浅庸俗,绮靡不振。格调问题,自然也会在语言润色、词语调换中体现出来。苏轼胸境开阔旷达,词风自然雄浑豪放。据宋人笔记诗话记载,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浪淘尽”原为“浪声沉”,“周郎赤壁”原为“孙吴赤壁”,“乱石穿空”原为“崩云惊涛”,“拍岸”原为“掠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原为“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等等。显然,经过陶炼修改,不仅词语更加通畅明快,而且格调更加高远清越。诗歌创作中,一字之差往往能表明一种格调。例如,有咏鹳鹊楼诗句:“到此已穷千里目,何须更上一层楼!”有位诗人将“何”字改为“还”字,成为“到此已穷千里目,还须更上一层楼!”虽然是一词之差,后者立意要比前者深刻,格调比前者高昂,赢得了世人称赞。可见,如何使艺术格调有所提升,是修改中的一项内容。

杜甫《曲江对酒》的原作,有这样两句:“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定稿时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原作中“桃花欲共杨花语”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桃花“主体”地位,在咏物诗中自然很好。但该诗在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情思,这种写法不便于表达伤怀之感,幽怨之情。而修改后的“桃花细逐杨花落”则是通过作者的视觉来认知和表达,暗示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惆怅,情感色彩显得更为浓烈。这便是因情而选景。

今人雷海基《游上海朱家角》初稿的前两句为“小巷吹来湖上风,灯笼映得一江红。”作者后来想突出小巷的弯,改“吹”为“弯”;又觉得“映”字有点俗,不够新颖,就改用“挂”字。“弯”与“挂”字,是短句的压缩语,增加了诗的厚度,更具诗家语味。“一江红”有点过,灯笼是挂在河边的,只映红一半,“半江红”这样也更生鲜些。最后定稿是:“小巷弯来湖上风,灯笼挂出半江红。穿桥那杆船工橹,摇进儿时甜梦中。”小巷、灯笼、江湖、桥、船、儿时,通过“弯”来之“风”,“半江”之“红”,“船工”之“橹”,联结起来,最后“船橹摇入儿时梦”,虚实兼伴,时空流转,意境优美,情趣盎然。这里的修改,主要从艺术意境的角度着眼。

有些改作,脱离了情趣和形象,结果闹出笑话。如某人用现代白话改写王之涣《登鹳鹊楼》,得出这样四句:“太阳靠山没,河水朝海淌。想要看得远,再往高处上。”仅从语义信息角度看,改作并没有丢失原作词语所含的内容。然而,从情趣和形象视角看,原作的美学内涵遗失殆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为“正名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流水对”。“全诗四句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沈德潜)意境雄浑,韵律天成,理趣兼备,得益于意、辞相得益彰。改作可谓形貌虽在,神韵弗存。它既没有雄浑的意境和鲜明的色感,也没有巧妙的对仗和天然的韵律,显得平庸粗疏,读来味同嚼蜡。

赘余可删,羡余不可删。

改诗时,有必要把无用的、多余的词语删去。但就诗词语言而论,有“赘余”和“羡余”两种现象,二者指向完全不同。删削词语时,要看是“赘余”,还是“羡余”。“赘余”可删,“羡余”则不可删。

所谓赘余,指多余之词语。浮词赘句,如同人体之疣赘,无用而有害。据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一书记载,北宋雍熙年间,有位书生,作《宿山房即事》:

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啼子规。

诸句中皆有赘余。“一个”、“孤”与“独自”义同,“关门”、“闭户”与“掩扉”重复,“谢豹”与“子规”,为“杜鹃”别名。从全诗“信息量”看,原文28字,简化为“僧独归,掩柴扉。时夜半,子规啼”12字后,内容与原来同等。可知,其中16字为疣赘。这正是《文心雕龙·熔裁》“骈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赘悬肬,实侈於形”之谓。当然,如此典型赘余,还是少见,多数只是局部性的浮词赘句。

必要重复,称之为羡余。就是说,单从语义看,有所剩余;而从艺术看,则不是多余的成分。诗中,由于情感、语气、修辞等需要,语句、词汇可以重复。就是说,从意义看,羡余也是重复,但它肩负特定的修辞功能。如《诗经·蒹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就是羡余。它可以加强语势,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增强节奏感。曾有论者认为秦观“杜鹃声里斜阳暮”,说“斜阳”,又说“暮”,是“重出”。实际上,它是羡余,因为两词都必要。传统诗词中,“落日暮”“夕阳斜”一类表述常见,不能看作是无用之重复。

正因如此,不能单从语义信息含量视角看待诗语。有人声称古代名家也有可改之处,以杜牧《清明》为例,说有“清明”可不要“时节”,指“行人”可不必说在路上,因而主要将每句的头两字去掉,变为“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这样的改法,显然不好,“时节”强调了特定的节日内涵,因为清明节既是自然意义上的节令,也是人文意义上的祭祖之节,以便为“断魂”铺垫。“路上”指在野外,不在村中或街头。“借问”标明两人对话,“牧童”指发问的对象。省了“牧童”,不但衔接不顺,而且语义不明,是谁“遥指”,无从认定。

词语改动、调换时,须顾及主旨

主旨是诗词的“纲”,分支的意象则是“目”。“目”的改动,须服从于“纲”的需要。如果离开“纲”而改动“目”,那么就会“隔靴搔痒”,甚至“南辕北辙”,走向歧途。

袁枚认为“诗不可不改,不可多改。不改,则心浮;多改,则机窒”(《随园诗话》卷三)。他举方扶南三改《周瑜墓》为例,说明多改而“机窒”的问题。方扶南少年时作《周瑜墓》,中年、晚年两次修改。少时诗云:“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大帝”指吴主孙权,“小乔”是周瑜妻子。中年改云:“大帝誓师江水绿,小乔卸甲晚妆红。”晚年再改为:“小乔妆罢胭脂湿,大帝谋成翡翠通。”袁枚就此评论道:少年作“可称工矣”,中年作“已觉牵强”,晚年作“真乃不成文理”。这里,评论虽寥寥数语,却一针见血。该诗作意,在于凭吊一代将才周瑜。周瑜因赤壁大战而名垂青史,又以美男子、伟丈夫而赢得声誉。他和江东小乔成婚,留下英雄美人相配的历史佳话。方扶南少年作“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两句,概括了周瑜一生两大亮点,即政治生涯中君臣情义并重,家庭生活中英男美女相映,一代将才的英姿跃然纸上。不失为佳作,故袁枚谓“可称工矣”。中年所改之作,离开周瑜去写“大帝”“小乔”。“大帝誓师江水绿”一句中,气氛看来不太谐调。赤壁扬兵,战尘蔽日,火光冲天,刀剑纵横,樯橹成灰,尸陈浪底,充满了腥风血雨,不宜用“江水绿”来表现。至于“小乔卸甲晚妆红”一句,艳词冲淡了名将英姿形象。到底是小乔参战而卸甲呢,还是小乔为周瑜卸甲呢?无论怎样解释,都难脱开小家碧玉、儿女情长之风。至于作者晚年所改作“小乔装罢胭脂湿,大帝谋成翡翠通”,就更显得不伦不类、似通非通了。从语法上看,“翡翠通”,讲不通。从内容看,读者只看到粉裹艳妆,珠光宝气。脂重粉厚淹没了主人公形象,似乎不在凭吊周瑜,而在怜香惜玉,描摹龙宫凤阁之华贵和缠绵。

唐人杜牧《答庄充书》云:“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离开旨意去追求文采词句,就会舍本逐末。换言之,不可为辞藻华丽牺牲思想内容。所谓“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正是讲这一道理。以辞达意,越改越好。相反,以意徇辞,那么难免越改越糟。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内容与形式是有机统一。内容借形式以存在,而形式为表达内容而存在。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服从内容。“频改”实质上是寻求能更完美地表现内容的形式,但当“频改”离开题意,只寻求丽词藻句时,那么其结果必然陷入文字游戏的泥坑。方扶南遗忘了主旨,在低靡沉吟中步步沉沦,导致了“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的结果。

方扶南改诗无视主旨,一味从事文字雕琢,最后弄得“不成文理”,充分说明“诗语大忌用工太过。盖炼句胜则意必不足,语工而意不足,则诗必弱”(《诗人玉屑》卷六引《蔡宽夫诗话》)。就这件事本身而言,早成史料,但它会对后来的创作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为他人改诗,不可“另起炉灶”

改诗,包括自己改和他人改两种情况。自改和他改在艺术追求上相一致,但在删改幅度上却要有区别。具体地说,为别人改诗,需要遵守两个前提,一个是弄清本义,一个是尊重原意。

在未弄清本义的情况下,强修硬改,可能会使原意走样。据杨慎《升庵诗话》载:“郎士元《留卢奏卿》一诗云:‘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石尤风”就是打头逆风,行舟遇上,则不行。这句诗意思是说,故人置酒相邀约,还不如逆风相留。句中的意思是清楚的,表达上也没有什么问题。可是有人不解“石尤风”的意思,遂改作“古淳风”,使原诗意思全变了,而且不好讲通。宋代有人将苏轼“天外黑风吹海立”的诗句改为“吹海止”,同样出于对“立”的形象表达没有理解,用了没有动感的“止”字,破坏了原诗豪迈奔放的标格,留下了“只可一笑”的话柄。

弄清本义和尊重原意,都意味着在原诗基础上做适当的修改。对自己的诗而言,认为原作无法修改,可以推倒重来。当然这已不是改诗,而是再创作了。为别人改诗,却不可推开原作,重新为其另写了。如果那样做,就不是改诗,而成了“代拟”。《九州诗词》2017年夏季刊第91页,载有诗人改诗的例子。其原作《悼霍松林先生》:

八龙是日去秦川,万柳烟浓泣未央。

千里未期悲白马,两楹已梦落梁椽。

终南皓月垂学海,渭水唐音颂尧天。

莫将长歌哭长夜,且扬薪火照杏坛。

从语调、结构上看,作者企图写成律体,因为中间两联呈对偶句式。但在用韵、平仄方面,不全符合格律要求。改诗的人认为“其实莫说句子之间风马牛不及,甚至一句之间也难说通了”,这说法显然言过“其实”了。固然诗句有不顺处,但八句话都围绕悼念诗坛老学者展开,并未出现“风马牛不及”的意思。于是改诗者这样“改”:

重吟西北望长安,寒未消时柳未眠。

万丈豪情悲渭水,一帘幽梦落秦天。

不堪久觅繁星里,且拜先生明月前。

幸是案头诗句在,唐音宋韵漫无边。

应当承认,改后的作品,比原作高出一筹。但问题在于,这哪里是“改”,分明是“重写”嘛!原诗韵脚字,只有一个“天”字存在,还变了位置。原诗韵脚外的字,只留了10个,而且大多位置移了。56字的诗,只有11字与原诗同,这能叫“改”诗吗?显然,不能叫“改”,叫“重写”。想来,这位先生,没有当过教师。倘若一个教师,这样给学生改作文,用心良苦,动机挺好,但结果只会劳累自己,挫伤学生的写作热情,因而效果并不会太好。

仿拟,须另有新意

所谓仿拟,是指一种形体、语调上故意模仿公众熟知的词、句、篇,来打造新意的修辞手法。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改诗不同,即按仿拟对象再造新作品,不对原作本身进行改动。当然,这种修辞,还属一种广义的改写行为。

对词句的仿拟,属于局部的模仿、改动。如宋代诗人林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改动江为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而来。原诗是咏竹、桂两物,林逋改动后,集中为咏梅一物,表面看,不过改动二字,实际上却将“竹”“桂”的某种物质特征集中到梅花上。一个“疏”字不仅写了梅花的姿态,更刻画出梅的高洁;一个“暗”字,写尽梅花的暗香,也突出了梅花的傲骨。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出自温庭筠《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温词构思精巧,语言含蓄,词风香软,浓妆艳丽。残阳下飘来失散的花片,使女主人公黯然情伤,产生凄苦冷寞之感。语调充满婉约纤柔、脂粉香泽之味。而毛词气势宏大,胸襟开阔,借以描写雨后晴空的山川风景,洋溢着战斗精神与豪迈气概。

整篇仿拟的作品,同样追求新意、新情、新境,就是前人所说的“袭故而弥新,沿冲而更新”(刘熙载)。多数整篇仿拟的作品,还带有诙谐、幽默的味道。如有首仿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

今日碰杯声骤,畅饮西洋名酒。试问宴中人,却道公司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私肥公瘦。

原作表达词人惜花伤春之情,改作则讽刺公司不“公”、大吃大喝、讲究排场、财产私吞的现象,调侃中有幽默,揶揄中带尖刻,富有新意,也有力度,是成功的仿拟。

而那些没有新意的仿拟,就成了无效劳作了。笔者写有《嘲混混官》(载《九州诗词》2015年秋刊),曾被人仿拟成题为《某贪官》(载《南英诗刊》2017年第2期)的诗。《嘲混混官》的文字是:

外表庄严掩俗流,双重人格几时休?

抢功堪比下山虎,诿过犹如上树猴。

史册不知三字案,酒场善饮二锅头。

夜来乱语因深醉,错把鞋油当发油。

《某贪官》的文字是:

道貌岸然穿锦袍,人前人后耍花招。

抢功堪比下山虎,诿过犹如上树猫。

史册不知三字案,酒场善食众民膏。

夜来何处觅花柳,百姓啼饥它饮醪。

仿诗将原诗的“尤”韵改为“豪”韵,以示区别。前两句完全换了文字,但内在意思依然相同。“道貌岸然”与“外表庄严”意近。“外表庄严掩俗流”有反差和对照,而“道貌岸然穿锦袍”属单一表述。“人前人后耍花招”实际上就是“双重人格”的体现。中间四句,将“二锅头”改为“众民膏”,与“三字案”不匹配,属失对现象。末句用“它”称人,不适当。就整首诗看,仿作没有写出新意。

模仿作品,作为原作的变换替身,要么对原作进行颠覆性解构以出心裁,要么对原作进行超越性重构以出新意。如果仿拟诗中,既无解构,也无重构,那么便是失败的模仿。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仿拟的对象,一般是公众所知的名作、名句。对笔者《嘲混混官》这样的无名之作仿拟,就有点窃取之嫌了。

猜你喜欢
小乔原诗
Who Are You Supposed to Be? 你想成为谁?
Pick Your Favourite Winter Sports!你最喜欢的冬季运动
What’s in a Fairy Tale? 童话里面有什么?
Siqi and the Ants 思琦和蚂蚁
峨眉山月歌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绘本(2019年23期)2019-01-08 03:17:15
改诗为文三步走
21世纪以来叶燮《原诗》研究综述
现代语文(2015年25期)2015-08-15 00:46:19
其实我是……
情人节的礼物
当代小说(2009年2期)2009-03-25 07: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