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2018-11-14 02:03刘庆霖
心潮诗词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田园诗田园农民

刘庆霖

田园诗是诗歌创作的永恒题材,也是诗歌表现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一段时间里,响彻中国大地的曲目是城市膨胀曲。工业文明、商业文化成为主旋律。尤其是近期以来的农村城市化建设,使本来就不突出的农村特色又成批地丢失掉。因此,诗坛本不多见的赏心悦目的田园诗,尤其是能动人心弦的田园诗,也就不多见了。甚至有人还断言:“中国将失去田园诗”!

那么,中国真的会丢失田园诗吗?人们再也看不到带着田园的美丽、亲切和芳香的田园诗了吗?当然不会。只是,我们须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认真地审视一下当今的田园诗。

一、现代田园诗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田园诗(现代田园诗,应该包括格律田园诗和自由体田园诗两部分,本文只就格律田园诗来说)的确存在着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一点不容否认。其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情感不真实。有的诗人任意夸大农村的变化和生活,甚至有造假的现象。例如:“新郎打的接新娘,车尾装回好嫁妆。抬入洞房开一看,农科书报满三箱。”(唐宇《新嫁妆》,选自《古今绝句精品类编》)再如:“老脸红光乡土味,脚登宝马悠然,越洋电话喜连番。千吨山野货,纽约又销完。”(《瑞昌农民》)再如:“一犁破土散泥香,操舵红衣播绿秧。机响阿哥传短讯,外商预款万吨粮。”(某作者《种粮女》)“驾机农女舞香泥,万点碧星微笑畦。闹响谙音夫万里,手机一打大洋西。”(某作者《插秧女》)不难看出,这两个作者在赞美农村的现代化生活。但是,他们的赞美是建立在情感不真的基础上的。其中,后一位作者写农村题材的《××女》,一写就是60个《××女》。这其实就是在“造诗”。诗人一旦开始“造诗”,情感就会不真实;情感不真实,诗的表现就像掺了水的酒,让人觉得没有多少味道了。

二是模仿意识强,造成作品雷同。例如:“春暖山村遍地花,琼楼栉比竞豪华。归来紫燕争相觅,哪座新楼是我家。”(欧阳梅先《田园风光》,选自《古今绝句精品类编》)这首诗写农村的变化和现代生活,本来不错。但我们再来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朱门尽换竹篱笆,拔起新楼又一家。燕子归来迷旧路,低回不敢近窗纱。”(郭定乾《农村新局》,选自《古今绝句精品类编》)“归来旧燕有新愁,不见茅檐见彩楼。三匝绕梁终辨识,锄筐仍挂粉墙头。”(蒋昌典《农家即景》,选自《古今绝句精品类编》)“春风杨柳拂檐低,连毗新房衬翠微。燕子重来疑换主,呢喃久绕画梁飞。”(陈雪岑《农村新貌》,选自《古今绝句精品类编》)当你一口气读完这几首诗,感觉如何呢?我是觉得倒胃口。当然,也可能作者互相并未有意模仿。可这些雷同的作品至少说明诗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

三是不深入农村生活,满足于一般表现。例如:“塑料大棚连百家,向阳坡上放光华。菜蔬嫩绿迷人眼,冬日能尝夏日瓜。”(孙凤洲《冬韵》,选自《古今绝句精品类编》)“碧水环村映画楼,风摇翠竹舞姿柔。多情最是河边柳,俯仰高低竞自由。”(乔平《山乡藏幽》,选自《新田园诗三百首》)“开天辟地未曾经,庄户田粮国不征。小憩老农三两个,田头对坐赞高声。”(杭天才《田头一瞥》,选自《古今绝句精品类编》)以上这几首诗选题都是不错的,只是作者没有深入到农村生活中去,所以诗读起来总觉得像蜻蜓点水,让人不解渴。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虽然也有客观原因在内,如农村统一模式的小城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村面貌缺少个性等。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作者主观的。而且,这些主观问题不解决好,田园诗就很难走出低层次的创作轨迹。

二、把握田园诗的三大主题

田园诗浩如烟海,随处可见。连幼儿园的小孩也可以随口吟出几首。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然而,如果细加分析,人们就不难发现,多如牛毛的田园诗似乎只有三个主题,那就是田园乐、田园苦和田园美。

首先,我们来看田园乐。传说明代朱元璋开国以后,著名儒士钱宰被征参编《孟子节文》,一日散朝回家,随口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结果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问钱宰:“昨天的诗不错,不过朕没有‘嫌’迟,改作‘忧’字,如何?”钱宰一听,吓得忙磕头请罪。原来,朱元璋晚年时,看到朝中文官的力量变得强大起来,有些放心不下,就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遍布朝野,暗中监视文官。于是也就有了上面的一幕。钱宰的诗中说道:“何时得遂田园乐?”也就是说,在许多古人眼里,在“田园”是一种享乐。这种想法也的确存在于田园诗之中。如:“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唐王驾《社日》)全诗以“田园乐”为主旨,诗的前两句从村居风光着墨,“稻粱肥”叙写的是庄稼的长势,一个“肥”字,跃然纸上的是丰收的景象,而孕育其中的则是农人的喜悦。“豚栅鸡栖”,说的是猪归圈,鸡回巢。诗人信手拈来,借这农村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生活场景,以六畜的兴旺渲染出节日的喜庆气氛。在这里,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山野的自然景观,还仿佛可以嗅到裹杂着的泥土气息,听到那久违的鸡鸣犬吠。见猪见鸡,而唯不见人。农人家家“半掩扉”,“半掩”可见民风的淳厚,很有点“夜不闭户”的太平安宁之气。诗的后两句由风光转向风俗,但诗人并没有将笔墨集中于“社日”表演的热闹场面,而是写“社散”之时。“桑柘影斜春社散”,桑树、柘树的影子斜斜的,长长的,是夕阳余辉的照射。“家家扶得醉人归”,一个“醉”字扣住了“社日”的正题,衬托出社日的盛况。诗人通过写社日,通过一些极富有农村生活情调的画面勾勒,诸如“稻粱肥”“醉人归”和“豚栅”“鸡栖”,烘托出山村节日的欢乐,反映农人辛勤劳动带来的富裕生活。像这样描写田园乐的诗还有很多。如:“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宋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其八)

其次,我们来看田园苦。田园乐与田园苦都是农村社会生活的体现。我们看到,古代田园诗一个阶段以田园乐为主线,另一个阶段又会以田园苦为主线;而多半时候,我们见到的是两者的互现。表现田园苦的诗,说明城乡差别加大,社会矛盾突出,而诗人悯农思想及其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如:“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张俞《蚕妇》)《蚕妇》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当时的封建朝廷,在自己浪费无度的同时,又对外敌妥协,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人民生活痛苦难言。诗人就在这一大背景下,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整首诗就好像是在讲故事: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罗绮”的。这首诗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还有一首类似的诗:“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宋梅尧臣《陶者》)这两首诗都没有直接评论的文字,也没有使用什么高深的联想,但是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如果说,以上两首诗是从城乡差别方面表现田园苦的,那么,下面两首诗则是从官府腐败方面表现田园苦:“垂老频逢岁薄收,秋租多欠卖耕牛。县官不暇怜饥馁,唤拽官车上陕州。”(明李昌祺《新安谣》)“红柑白笋不论钱,淳朴山川剧可怜。一亩官租三亩谷,农家翻厌说丰年。”(清施闫章《临江杂咏》)

再次,我们来看田园美。美,一直是诗词表现的主题,当然田园诗也不例外。所以,诗人在写田园诗的时候,也从不同侧面落笔,给予了充分表现。

1.表现恬静美的:“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唐王建《雨过山村》)这首诗我们还可以看一首仿作:“泥壁茅蓬四五家,山茶初茁两三芽。天晴男女忙农去,闲煞门前一树花。”(郁达夫《临安道上即景》)

2.表现劳作美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王昌龄《采莲曲》)

3.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美的:“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宋张舜民《村居》)

4.表现乡野环境美的:“略彴当门石径斜,槿篱深护野人家。炊烟起处江村晚,一片斜阳万点鸦。”(元黄庚《秋吟》)

5.表现农人淳朴美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宋陆游《游山西村》)“五月新苗绿上衣,农人占雨候荆扉。黑云合处斜光露,无赖蜻蜓千百飞。”(清朱彝尊《夏日杂兴二首》)

以上我们列举了田园诗所表现的三大主题,目的就是要大家了解古代诗人们是如何写田园诗的,以便更好地学习借鉴。

三、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当今田园诗如何创作?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但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创作空间已经不多了。也就是说,前人在田园乐、田园苦、田园美这三大主题下进行了大量的开发,而我们必须也在这三个主题下开发田园诗。我们的路怎么走?模仿前人吗?那一定不是我们的选择。我上面将郁达夫的《临安道上即景》与王建的《雨过山村》进行了对比。如果单看郁达夫的诗,确实不错,但如果对照王建的诗,便觉得没有太多意思了。连郁达夫这样的文学大家,也不免掉入了前人的窠臼,显然模仿的路是走不通的。那么,在田园诗三大主题下创作,只剩下一条路了,那就是走向细微处,向细微处创新。

1.深入生活,写出时代性。写出时代性是现代田园诗区别古代田园诗的关键。而写出时代性的关键主要有三条:一是时代的生活信息。例如李大安的《农民技校》:“新月含羞柳上藏,农民技校夜辉煌。阿娇卖菜归来晚,一嘴馒头进课堂。”农民技校在晚上开课,因为白天农民多在劳动;农民技校没有门槛,卖菜的、种田的都可以参加;农民技校没有严格的课堂纪律,“一嘴馒头进课堂”也是可以的。此诗写出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夜校的特点,以及农民追求知识的愿望,体现了那个时期农民的精神面貌。二是时代的生产条件。例如《秋收新象》:“不驾黄牛操铁牛,追随禾熟放歌喉。走南闯北行千里,双手能收天下秋。”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一夜连枷响到明”的生产方式,就是由那时的生产条件决定的。而“双手能收天下秋”的生产方式,也是由“不驾黄牛操铁牛”这样的生产条件来决定的。三是时代的语言符号。例如《备耕日记》:“一号订单传北京,杂粮绿色写分明。夜将农历捧灯下,折叠那张布谷声。”时代不同,语言符号也会有所不同。这里的“订单”“绿色”,尤其是“折叠那张布谷声”,都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或是明显的时代用语习惯。

2.拆解乡情,写出农家味。田野味是田园诗的特殊标签。有了田野味,才更像正版田园诗。例如财铭耿的《拓荒》:“翻开山麓地,种植豆和瓜。偶有松杉籽,随春共发芽。”这首诗虽小,读来却令人激动。它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生命力的顽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者在种田或看见他人种田的同时,也看见了大自然的力量,看到了万物之心,实在难得。同时,具有很浓的原野气息和田园风味。再如刘庆文的《问春》:“暖日忽来汗染襟,门前看柳哪成阴。却询挖菜归来女,入土春风几许深?”黑龙江的春天来得很晚,四月份冻土才开始慢慢地融化,冻土融化一二寸深的时候,野菜开始从地表钻了出来。这时,总有一些勤快的村人去挖野菜。只有挖野菜回来的人,才知道冻土融化的深度。生活在城里的人,很难知道这一点,也很难写出这样的田园诗。还有刘庆文的《村头即事》:“春晚月初弯,相逢语欲酣。隔林妻唤去,犹问共谁言。”这首诗仅用首句简捷地交待环境,而用后三句写人写事。其中写了三个人物,一个事件,并重点刻画了人物心理。“相逢”二字交待两个人物,即作者本人和与之相逢之人。“语欲酣”说明是亲朋或其他熟人,且谈兴正浓之时。“隔林妻唤去,犹问共谁言”,除了继续交待事件之外,主要是写人物心理活动。“隔林”说明相距不远,看不见身影,却能听得见声音。“妻唤去”,与作者相逢之人的妻子不愿意他们继续“唠”下去,隔林“吆喝”了一声,那个与作者“语欲酣”的人虽不情愿,但还是回去了。这时,作者“隔林”听到了那个妻子追问其男人:“跟谁在唠啊?”这首《村头即事》只用了短短20个字,就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得很清楚,写得很生动。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的事,绝难写得这样生动。

3.情系农家,写出农人思。农民在想什么?或者说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什么?如何把它们表现出来?这既是个重要问题,也是个难题。这既需要了解农业、农村,更需要了解农民。可以说,这也是田园诗的难点。我们来看《进城的农民》:“小楼如墅近芳园,乍富农人亦乍闲。灶上点燃新火焰,囱前思念旧炊烟。似闻辘响梦深井,欲向蛩鸣问远田。最是可怜逢酒友,乡愁坦白未从宽。”当前进城的农民很多,他们的心理往往是矛盾的:一方面“灶上点燃新火焰”,另一方面“囱前思念旧炊烟”。离开农村了,富裕了,却也增添了许多乡愁。再如《农民自述》:“牛马相随知位卑,脸朝黄土报酬微。回思一事堪骄傲,麦穗生光在国徽。”虽然,当今的农民还没在完全改变“牛马相随”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没有完全改变“报酬微”,甚至是地位卑微的现状。但是,今天的农民与从前的农民毕竟大不一样了,因为国家重视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你看,麦穗已成了国徽上的三大元素之一,这不是值得农民骄傲吗!再如王子江的《老母歌》:“炊烟淡淡小平房,一盏灯光亮半窗。生日孤独人落泪,儿从工地喊声娘。”农民进城打工,是当今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后,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必然结果。这其实是好事,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三是带回了城里的文化,四是增加了城市建设的大军,等等。然而,也带来了另一些矛盾,主要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大量增加。这两类人群一方面因为家里有外出打工的人,增加了收入,吃穿要比没有打工的家庭好一些;另一方面“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缺少照顾,也平添了寂寞和忧愁。“生日孤独人落泪,儿从工地喊声娘”,写的就是农村新现象和农民新忧思。

4.慧眼观察,写出农民像。农民的形象,不只是在于外表,更在于内涵。所以,这里说的“农民像”包含了农民的形象、农民的处境、农民的精神面貌等等。我们来看赵宝海的《老军垦》:“稀疏两鬓淡霜丝,每忆荒原初拓时。篝火已经非战火,队旗犹自是军旗。垄纹春耙白棉雪,地锦秋披黄布衣。老去依然有宏愿,机车遥控逐风驰。”这首诗一样使用了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军垦老战士的心路和形象。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写实同样使用了典型化的艺术思维。“篝火已经非战火,队旗犹自是军旗”,是大处着眼的典型化;“垄纹春耙白棉雪,地锦秋披黄布衣”,是小处描写的典型化;“老去依然有宏愿,机车遥控逐风驰”,是话外之音的典型化。因为作了艺术性的典型化处理,一个老军垦人的形象就有了普遍意义。我们再看《路边放蜂人》:“觅得芳菲作近邻,却依蜂意动迁频。千箱露冷风衣薄,甜在唇边是苦人。”这首诗是我的早期作品。我的第一本诗集出来后,一位养蜂的农民翻看了一下,当他读到这首诗时,就说“这书我要了”。为什么一个农民会喜欢这样一首诗?因为他也是个养蜂的人,他觉得写的像他自己,或者说“甜在唇边是苦人”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再如《武湖渔民》:“日色涂成秋枣容,晨昏出没水云中。平湖锦帕船犁破,却用渔歌细细缝。”这首诗如同速写一样,虽然是粗线条地描写,但却传神,注重神似。

5.抓住特点,写出农家美。农家美是最普遍的田园诗主题,但要写出特点,却也很难。我们来看沈云的《邻居》:“老巷新楼门对门,油盐柴米总难分。东家有酒西家醉,一树桃花两院春。”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尤其是农村或小镇上的邻居,彼此相处的更加融洽。不但柴米油盐可以串换使用,酒可以吆喝邻居来喝,连桃树桃花都是共享的。一首诗透出了纯朴的民风、和谐的乡邻、美丽的村貌。再如:“果压棠枝偏井台,农人歇晌院门开。树荫筛下金千点,八九鸡雏啄去来。”(《正午农家》)“秋日阳光篱上爬,一庭果树雀喳喳。两童疯耍满身土,歪嘴石榴笑露牙。”(《陕北农家》)这两首诗透出了农家的恬静、自然之美和农家孩童的天真、活泼之美。可以说,这种美是田园诗永久的主题,也正因为如此,写的人就多,人一多,内容就易雷同。所以写这类诗必须注重抓特点、调视角、新语言。还有《井陉于家石头村》:“石屋石街多匠心,石牌石阁不须寻。民风也用石头垒,有角有棱传到今。”这首写出了石头村的独特性,也写出了这个村庄的古朴和纯净之美。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可以逼迫诗人去深入生活,有利于深刻地了解“三农”问题,也有利于诗人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个性,还有利于避免重复古人。总之,这是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希望这一点引起大家的重视。

猜你喜欢
田园诗田园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田园诗
农民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一首凄婉的田园牧歌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