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朵
摘 要:分析概括古诗思想内容是高考高频考点,可从诗人、题材、抒情技巧入手快速准确把握古诗思想内容。
关键词:高效;赏析;古诗;思想内容
分析概括古诗思想内容是高考高频考点,也是分析意象、语言、技巧题型的关键。随着高考语文阅读量的增大,高效阅读尤为重要。笔者尝试探寻快速准确赏析古诗思想内容的方法。
一、從诗人出发揣摩思想情感
“知人论世”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对诗人的了解来源于记忆储备和注释。如教学苏轼《定风波》,因这是本课第二篇课文,同学们对苏轼主要生活经历、人品及诗风已有一定理解。所以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关注课文注释1、2,由此获知同样是被贬黄州所作;联系《赤壁赋》、《赤壁怀古》,那个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失意中走出来,在道家寻求超脱,寄情于山水,笑傲江湖的苏子便丰满地立于眼前。对“沙湖”的解释可知诗人的处境,准备在去沙湖看田(买田终老)归途遇雨所作,至此我们就试想这样一个力求看破宦海沉浮,欲归隐田园的诗人面对一蓑烟雨会有怎样的感悟。
这就要求:1、平时教学应让学生对诗人有系统的了解,对相关风格流派的作家可指导、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婉约派南渡词人李清照早年夫妻聚少离多的寂寞、思念,晚年国破家亡夫死的孤苦等2、有关诗人的注释都是出题人精心拿捏的,必有助于我们把握思想内容,一定要重视。3、“知人论世”切忌牵强附会。一个诗人的作品定不会只传达一类情感、观点,即使同一时期的作品。就像杜甫不是所有诗都写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悲苦,晚年客居成都西郊花溪畔草堂所写的《客至》,是难得一见的风格明快之作。
二、从诗歌题材出发预测思想情感
同题材的诗,大致有共同的思想感情,分清类别,可基本定位范围。日常诗歌教学及高三复习需有题材意识,可让学生对诗歌按题材整理思想内容,会发现确定题材后,诗歌指向一下明朗起来。比如送别诗大多表现离愁别绪,对离人的祝福或忧虑;边塞诗有着乐观和悲观两种主旋律,或是建功立业、杀敌报国、收复河山的豪情,或是抒厌战思乡之悲苦,抨击统治者穷兵黩武。有一定的积累后,在做题之前,是可以先去预测诗情的。
而快速明确题材的方法:抓关键词。如诗中的“咏”可能是咏物诗;“故园”、“客”一般可认为是游子诗;“胡琴”、“琵琶”、“羌笛”可能是边塞诗;“杨枊”、“长亭”、“古道”该是送别诗。
三、从抒情技巧出发触摸思想情感
从诗人、题材出发是我们先入为主去预估思想情感,那么从诗歌出发,就是真切地去触摸诗人的情感。沿着这个方向,我们需寻找一把钥匙,即情感的表达技巧。通常我们教学和复习时,是将两者剥离开的,即使有联系也是模糊的。笔者认为掌握情感表达技巧会清晰明了地把握诗人情感观点。而诗歌情感表达技巧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诗人可直抒胸臆,那么把握诗情最便捷的便是找出诗人直接抒发情感的字词,或是流露诗人情绪的字词,我们称之为情语。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之“故园情”;《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之“思君”等,就像大夫把脉后,大致可知病情,找到这些字眼已大致可知诗情了。
(二)间接抒情。主要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四类。
1.借景抒情。“诗言志”,而诗人总借助客观的自然风物来抒发主观的情志,换种说法即衬托,以景来衬情。景有和乐与淒清,衬托有正衬与反衬。
好像因为诗人天生就是忧郁而感性的,所以以哀景写哀情的诗歌显得格外之多。如李清照《如梦令》、柳永《雨霖铃》、白居易《琵琶行》,不管是思妇的幽怨还是离人的哀愁还是天涯沦落人的凄苦,都借助四季中最萧索的秋景,以其落木、凄风、冷雨来营造凄凉的氛围,来表现愁苦。以乐景写乐情,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莲叶田田还有那欢歌笑语的浣衣女、采莲人,共同组成一幅恬静和谐的画卷,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与自足。
你会发现诗境与诗情是如此的和谐,但诗人也会反弹琵琶。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反衬易让学生弄错诗情,需特别注意。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青山碧水,白鸟红花,春末夏初的明丽景象勾起的却是漂泊的感伤。遇到景对情的反衬,切不可断章取义,不可单以景语来体悟诗情,还需联系整首诗。
2.托物言志及借古抒怀是主要用于咏物诗及怀古诗里,需抓住其中事物、古迹、古人、古事的特点,联系诗人及写作背景,思想情感大致也就出来了。
如杜甫的《蜀相》写出古迹——祠堂的荒凉冷寂,写出古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忠贞报国及壮志未酬,联系诗人的处境,杜甫既是仰慕、惋惜伟人又是在忧国伤时,感伤自己。
3.借典故来含蓄抒情最不好把握。杜牧的《夜泊秦淮》中若不知陈后主的亡国之音,就会把这首讽刺晚唐统治者的诗误以为是批判商女。这需重视日常积累及注释中的典故。
以上所说谈的分析古诗思想内容的方法,在具体做题时,应综合运用。综合每个突破口得出有用的信息,再锁定答案。
如赵执信《秋暮吟望》: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②。【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单是从诗歌情语“不为秋悲”及注解中的典故就判断的话,我们会以为是写归隐的洒脱,可结合意象的分析才发现寒山、落叶、霜风、残菊及孤灯上独饮人营造的是悲苦的色调,透露出诗人终老山林的忧伤与落寞。
从诗人、题材出发让我们更快地预测思想情感,从抒情技巧出发,分析抒情的载体能让我们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这样我们便能在高考时最快最准地把握诗歌灵魂——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