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芳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文化育人”方针的切实体现。只要选择好融入的内容和路径,坚持落实,会使得高校师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乃至人生境界都有很大的提升。本文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项内容和三条路径,为这一教育工作提供一些策略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治国理政,融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的治国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本人气质儒雅,善于用典,各种讲话中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彰显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领导人的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底气和骨气。
在高校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亦明确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源泉,也是高校思政建设的源头活水。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可有效提高在校师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提升校园文化氛围,更是纠正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和行为弊病的一剂良药。
然而,武汉的李小波博士对武汉6所不同批次高校的近300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尽管大多数师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表示认同,但普遍反映这一工作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与不足。论及“导致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失的原因,58.5%的同学选择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51.9%的同学则选择学校不重视,过分强调升学率和就业率。”[3]调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在社会和高校急功近利,长期忽视传统文化氛围的培育,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工作不足的弊病。因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不仅迫在眉睫,亦非一日之功。要想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不仅要选择好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也要把握好有效的融入路径。
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选择
想要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必须针对高校师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分类整合,取其精髓,阐发新义。
1.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即有“夙夜在公”之句。此后千百年来,爱国诗句、典籍、史料数不胜数,有贾谊的“国而亡家、公而亡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及至近代的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大义、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将这些爱国主义传统整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鼓励广大师生将自身发展与民族发展相结合,心怀天下,志存高远。
2.传统美德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藏了丰富的传统美德。比如,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观;《尚书》中“父义、母慈、兄友、弟悌、子孝”的伦理道德;《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诚信意识;《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诸葛亮《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勤俭美德。这些传统文化中包含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需要弘扬和传承。当今的大学生中存在的失信、啃老、重利、奢靡、自私等道德问题,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之中,将是治愈这些病根的良药。
3.文明礼仪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礼仪教育。“礼”为内,是人的道德情操,“仪”为外,是道德的表现形式,礼仪是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孔子曰 “不学礼,无以立”。自周以下,自周公“制礼作乐”,《周礼》、《礼记》、《颜氏家训》、《训蒙雅言》、《弟子规》等礼仪典籍都严格而详细的规范着人们的礼仪,形成古老中国礼仪之邦的文明气象。然而,现代社会礼仪教育薄弱,社会上不文明、失礼仪的现象时时出现,大学校园中也比比皆是。因此,将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对于提高高校师生的文明素养十分重要。
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选择好融入的内容之后,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以简洁、实际、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到高校教育中,提高其对高校师生的吸引力,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 整体规划
想要切实有效的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整体规划。以校领导为主,各部门联动、协调组织。在设计、管理、考核及培训方面都有一套健全的管理机制。不仅要培养一批具备较强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的师资力量,打造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体的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政教育队伍,高校的领导者也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才能在整体工作进入持久的良性循环。
此外,高校还可设置专门的“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研究指导机构。以专家学者为主体,将学术研究、规划创新、教材编写、活动指导融于一体。
2. 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课程、教材、师资等方面导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就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要在专业课、基础课等主课堂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同时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公共选修课和人文通识课,如《中国文化概论》、 《中华文明史》、《国学智慧》、《中华诗词》、《中国书法艺术》等。其次,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三,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学习形式,如吟诵、表演等,提升学生的兴趣。相关的教材编写和师资培养也要同时跟进。此外,还可定期邀请知名学者开设传统文化主题的专题讲座,普及和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想。
3.校内校外
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充分体现在校园文化和活动中,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比如在校园景观设计上营造出诗情画意的环境,体现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建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学生社团 ,如中华诗社、汉服社、书法协会等;组织各种文化节、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在其中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利用网络平台,如学校官网、学院或课程网站、论坛、贴吧等,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张贴具有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校园标语、海报等。
引导学生走出校園去感受和实践传统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鼓励学生走入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博物馆、剧院,去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校外文化活动,开展宣讲、演出活动,实践传统文化,增强社会效应。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中“文化育人”方针的切实体现。只要选择好融入的内容和路径,坚持落实,会使得高校师生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乃至人生境界都有很大的提升,并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中提出的三项内容和三条路径,只是总结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和路径的几个主要方面,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和路径值得高校工作者去发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rmlt.com.cn/2016/0608/428182.shtml.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12.09.
[3]李小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解析[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