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兼备读散文

2018-11-13 11:10王丽娜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王丽娜

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但也是学生学习阅读的一大薄弱环节。学生在散文面前往往思路模糊、毫无头绪,因而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必须引领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让学生领悟赏析散文之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初中的散文教学。

一、利其器,知道散文是什么

《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散文阅读要做好的准备就是先让学生明确散文的文体概念。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往往看起来作者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读散文的重点就是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来感知作者的内心感受。

二、立足散文的特点,“形散神凝”学散文

散文的内容是广泛的,形式是非常自由的,内容和形式都很“散”,但是,散文必须抒发真情实感并有文学味道,有一种内在的“神”统帅全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这是散文的最根本的特点。散文的“形”指的是散文的外在形式: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等因素,是比较具体的。散文的“神”指的是散文的主题,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散文无论内容如何,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明确的、集中的。即使“意在不言之中”,所以“神”不会“散”。而散文的内容广泛、形式自由的特点是其他文体无法与之相比的。只有把握了散文的这一重要特征并立足于这一特征,才能高屋建瓴、一览无余,迅速从“散”形中抓住“神”(主题)。

比如部编教材2017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吴伯箫的《灯笼》一文中,作者從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个人乃至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文本中情感既有个人情感,又有家国情怀。灯笼除了照明外,还象征着前途明亮、薪火相传。那么在指导学生自读时,只要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没有偏离主题,就可以有个性化的解读。

三、引导学生明确散文分类,有针对、有重点地指导阅读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取的散文,按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散文学习要先明确其属类,就其属类,可以或抓观点、看法,或抓形象、事理,或抓情感、态度,或抓寓意、哲理,然后通过其“散形”抓住“凝神”,以掌握本质。

1.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以及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具体描述了母亲在人生最后一个秋天里对儿子的爱;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按年代先后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抓住文本的“神”——母爱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这一主旨,就会发现文本的选材不论单一还是多样,都是紧紧围绕主题的。叙事性散文作者都会在叙述的事件中倾注真挚的感情,这是散文叙事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阅读这一类散文时,可以提示学生不妨先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再通过事件感受、提炼主旨。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等,文中描写的人物都是在作者人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记人散文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的历史人物一般来说也有虚构的成份)。这类散文的教学重点则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用分析人物形特点来带动对全文的理解。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即是抒情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文章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汪曾祺的《昆明的雨》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本意不是写雨,而是从昆明的雨而写当时的生活,虽处艰难困苦之时,也可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则是国破家亡之际,作者面对家乡发出的铮铮誓言。

教师教授这类散文时,结合上述文体特点,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读散文的优美语段,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赏析、品味散文的语言,从而体悟作者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3.写景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如七年级《语文》(上册)中刘湛秋的《雨的四季》。还有一些文章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这类文章在统编教材2017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尤为显眼:在梁衡的《壶口瀑布》中,作者在枯水期赏瀑布,从沟底到石床、到河心、到深沟,尽可能地接近瀑布。近距离地观察,才能发现“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文本最终完成了水的形态—个人情感、个人情感—民族个性的主题升华;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则是采用拟人的手法,借一滴水的行程,一路走来,介绍了丽江古城的美景,凸显出丽江水系丰沛这一特点,使得文章也充满奇幻的色彩。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类散文时,教师应抓住空间的变化,多角度赏析美景,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妙处所在,把课堂、文本交给学生。

4.哲理散文

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哲理散文一般十分工整,不但有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之外,大多还具有行文对仗的特点,十分有韵味,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余音绕梁。

比如席慕蓉的《贝壳》和《蝉》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许感悟。新部编教材中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则是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几篇文章不约而同地都是借小事物、小事件入手,来思考宏大的人生命题,不约而同地都有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的使用。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除了要指导学生通过充满哲理的语言来感悟作者的感情及思考外,还要让他们重点体会、学习这些表现手法。

总之,抒情散文教无定法,妙在得法,教师要运用智慧,对教材有自己的探究和感悟,才能够在教学中开启学生感悟的心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学,通过有效阅读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情感互通共鸣。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类文章的语文味
中外抒情散文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