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菲
摘 要:習作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师最头痛的教学任务。多年的语文教学对一种现象感受最深:习作时脑袋空空,语言贫乏,表词达意难,空话假话连篇累牍……这种现象已成为语文学习的拦路虎,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影响成绩。
关键词:习作教学;课外积累;课内指导
谈起习作,学生总是感到害怕;谈起写作指导,教师总是感到苦恼。长久以来,习作教学像压在语文老师身上的一座大山,指导、批改、讲评,反复多次,直至成文。整个写作教学过程老师和学生都身心俱疲,但对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言,却收效甚微。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学生平时不会积累素材,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我们的作文教学缺少关联,教师往往是在完成课文教学后随即进行单元写作训练,偏重于按要求的“教”,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作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我认为可以从课外——生活与阅读、课内——习作教学指导两大教学时空,结合有效策略来培养。
一、挖渠引水,习作教学功夫在课外
叶圣陶先生曾说:“唯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学生把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才越见深切。”很多学生之所以害怕习作,很大程度上是习作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只有置身于生活中才能更好地找到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学生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感受真切,还需要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活水”就来自生活。
1.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由起步到逐渐提升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教师应鼓励学生拓宽生活空间,从生活中获取习作素材。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丰富的社会阅历,同样能增长学生见识。学生只有多多地接触社会,融入生活,笔下的文章才能有活生生的人,真实具体的事,也才会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2.课外阅读,读写结合
写作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海量阅读,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和思路。几年来,我每天给学生布置半小时的课外阅读作业,为了让学生养成阅读中批注和做笔记的习惯,可以让其写写语句赏析、人物分析,不求字数,只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并阅有所获、阅有所创。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3.情感交流,深化感受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习作一定要“求诚”。一是内容的真实,二是情感的真诚。这是源于学生内在的情感,是源于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把自身情感体验渗透到习作中,习作自然一气呵成。
例如,母亲节那天放学前,我给五年级学生布置的习作是让学生回家后动手为妈妈做些什么,并把母亲当时的反应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有位心思细腻的女生写道:“我看到妈妈眼里闪着泪花,额头的皱纹却慢慢舒展开了……我双手抚摸着妈妈那饱经沧桑的脸颊,再也经不住热泪盈眶,我不再敢抬头看妈妈的眼睛,眼泪止不住地滴下来……”
4.亲近自然,开阔视野
美丽的大自然,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陶冶性情。教师应鼓励学生亲近自然,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描绘“家乡”“校园”的习作时,我带着学生到校园、郊外、田野、农村去观察、感受景物写作方法,让学生以口语交际方式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感受。学生笔下才有生机勃勃的草木和万紫千红的花儿,有对小鸟啾啾、蜜蜂嗡嗡、小河流水叮咚的聆听,也有农民辛勤耕耘的赞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内容才会充实、感情真挚。
二、授生以渔,习作技巧强于课堂
我们都知道好的文章是练出来的,改出来的。在实际教学中,多练多改是孩子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教给孩子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好孩子修改作文的能力,这会让孩子一辈子受用不尽。
1.教予技巧,反复训练
写作虽然没有死板的定式,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们得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内容凌乱、结构松散、语句不通顺、中心不集中等问题,应该归咎于作文的规范化训练不够。对于语句要写通顺,我觉得平时应引导学生多开口朗读好文章,从而培养语感。能不能把句子写通顺,能否觉察到自己语句中是否有语病,与学生语感的强弱有直接的关系。写作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的,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只有多写多练,做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在此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怎样审题、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及怎样写人记事等。在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的基础上,加入写作技巧,学生所写的文章也会大有进步。
2.精评细讲,提高写作
作文讲评是学生习作进步的阶梯。学生写完作文后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教师在讲评时应坚持“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思想感受、情感认识和创造性的思维,做到改“挑刺”为“插花”。教师应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阅读学生的习作,对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积极评价,从他们的习作中找出闪光点,哪怕是几个优美的词语或句子,使学生在课堂里接受老师习作点评时少些心灰意冷,多一些跃跃欲试,充满期待和自信,调动他们参与习作评价的积极性,使其写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总之,习作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这需要教师辛勤努力和细致指导,把学生引出课堂,引向生活,给他们抒写真情的自由和空间,让习作成为他们表达生活和体验生活的有机部分,让小学习作教学“活”起来,才能助力学生走出“没话写”“没法写”的怪圈。
参考文献:
[1]章莉.立足生活 放飞心灵: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12):103-104.
[2]蒋小琴.走进生活写作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J].学术评论,2010(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