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琼 杨寿芳
(安徽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合肥市 230001)
原发性肝癌于临床施治期间常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困难性。当前针对中晚期肝癌且临床无法施以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采用动脉介入栓塞以及灌注化疗术治疗较为普遍[1]。本研究采用优质护理方式对肝癌患者给予术后护理干预,探讨其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30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选择优质护理方式。对照组男100例,女50例;年龄41~76(47.25±2.32)岁;观察组男105例,女45例;年龄43~77(47.29±2.3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完成动脉介入栓塞以及灌注化疗术。术后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方式:常规进行病情宣教、按医嘱用药护理、生活调护、观察介入治疗效果以及讲解术后相关要点等[2]。观察组:选择优质护理方式,主要内容如下。
1.2.1 身心护理 主要为患者的体位护理、健康宣传教育以及用药护理三方面。①体位护理:协助患者进行24 h仰卧位选择,右腿保证处于平卧禁屈状态;针对穿刺位置,主要利用盐袋进行合理压迫止血[3]。②健康宣传教育:主要就介入手术后可能表现出的并发症、采取的干预方法以及系列注意要点等方面进行讲解,促进患者对介入手术的了解,提高其治疗信心[4]。③用药护理:就肝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药物进行治疗[6]。
1.2.2 术后并发症护理 主要对疼痛护理、发热护理以及肝肾毒性反应护理几方面展开。①疼痛护理:首先必须让肝癌患者明白介入手术治疗后表现出的暂时性疼痛症状属于必然现象,从而避免其因为焦虑以及紧张情绪而加重疼痛症状[6]。护理人员需要就疼痛程度、疼痛性质以及发作时间等加以讲解,引导患者通过看电视以及听音乐等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并协助其变换体位,合理选择松弛疗法对肝癌患者进行干预[7]。②发热护理:完成手术后3 d内,定时测量体温,保证4次/d的测量频率。如果腋温在38.5℃以上,要求患者充分卧床休息,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合理选择物理降温法进行干预。如果体温持续性超过38.5℃,则需要行药敏试验等,依据结果采取对应治疗[8]。③肝肾毒性反应护理:手术后3 d内,要求患者合理增加饮水量,合理选择利尿剂,监测尿常规、肾功能以及尿量情况,保证每日入水量在3 000 mL以上,尿量在2 000 mL以上,以有效缓解毒性作用。
1.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生存质量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生存质量选择WHOQOL-100量表完成评定,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以及环境评分四个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所得数据作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x±s,分)
2.2 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320,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n(%)]
对于肝癌患者,通过介入治疗能够将肿瘤病灶有效缩小,针对肝脏肿瘤的进展可以进行对应限制,从而使肝癌细胞活性显著降低。但是因为疾病等系列因素的影响,使得患者表现出较差的身心精神状态。对此选择有效的护理方法加以干预,以显著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优质护理的有效实施,有利于疾病健康教育以及并发症护理的顺利完成,可在护理期间凸显其有效性以及优质化的特点。本研究中,与对照组肝癌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相比,观察组评分获得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0.67%)比较,观察组(21.33%)获得显著降低(P<0.05),显示出了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与张阳等[8]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对促进肝癌动脉介入栓塞以及灌注化疗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意义。但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纳入观察的样本总量偏小,观察周期较短,缺乏对患者远期预后效果的随访观察等,因此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丰富观察指标,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与参考。
综上所述,对于肝癌患者在肝癌动脉介入栓塞以及灌注化疗手术后选择优质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护理,对于术后安全性的提高以及生存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