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梅
吉林市结核病医院综合内科,吉林吉林 132506
在临床上,结核病主要由结核菌感染所致,其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以呼吸道为主要传染途径,而患者一旦发病,则其会出现咯血、咳嗽、低热等一系列临床表现[1]。近几年由于环境污染的逐渐加剧,临床上结核病发病率呈现为逐年正常的趋势,这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2]。而个体化护理注重基础护理强化,强调以患者危重心,注重深化护理内涵,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旨在整体提升临床护理服务水平[3]。因此该文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结核潜伏感染及活动性结核患者1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即对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结核潜伏感染及活动性结核患者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结核潜伏感染及活动性结核患者1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该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均知晓同意。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 21 例,年龄为 20~65 岁,平均年龄为(45.37±3.29)岁。观察组患者男26例,女24例,年龄为21~66岁,平均年龄为(46.25±4.08)岁。两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WHO有关结核潜伏感染及活动性结核的相关诊断标准;年龄为20~70岁之间;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依从性较强。
排除标准:排除恶性肿瘤者;排除年龄20岁以下,70岁以上者;排除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排除哺乳期、妊娠期女性;排除依从性较差者;排除中途退出研究者[4]。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叮嘱其合理饮食、注意休息,定期复查,指导其合理用药,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等。基于此观察组行个体化护理干预,具体为:①入院前护理。即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前,需将该病症诱因、预防等相关知识详细告知患者,并告知其用药注意事项,可能引起的反应以及疗效等,与患者交流期间注意言语和仪表,以获得患者认同感和信任感。②心理护理。即综合评估患者心理状况,与患者加强交流和沟通,注意了解其心理需求,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疏导,从而提升其配合度。③行为护理。即一对一实施行为辅导,即根据患者文化水平,医护人员需对患者实施教育指导,且注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指导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升患者的依从性。④出院护理。即对患者出院时加强健康宣教,指导其注意休息,合理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散步、听音乐,以消除自身心理压力,注意放松心情,以加速病情康复等。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生活质量评分(采用呼吸疾病问卷评分量表[5](SGRQ)进行评分,分值为100分,分值高低与生活质量高低呈反比)、6 min步行距离等变化、再入院率以及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总分100分,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等级)。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 χ2检验,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干预前FEV1、FEV1/FVC、生活质量评分、6 min步行距离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干预后FEV1、FEV1/FVC、生活质量评分、6 min步行距离等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变化对比(±s)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变化对比(±s)
?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6 min步行距离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6 min步行距离等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6 min步行距离对比(±s)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6 min步行距离对比(±s)
组别生活质量评分(分)干预前 干预后6 m i n步行距离(m)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5 0)对照组(n=5 0)t值P值4 5.2 3±7.2 4 4 5.2 6±6.5 7 0.0 1 7 8 0.9 8 5 3 1.3 7±3.5 5 4 1.2 3±3.1 2 1 2.1 6 4 7 0.0 0 0 3 2 5.6 4±2 3.2 4 3 2 3.5 4±2 5.8 8 0.3 5 2 0 0.7 2 5 4 0 5.3 3±4 7.5 8 3 4 5.2 1±2 5.6 6 6.4 8 4 8 0.0 0 0
观察组再入院率8.0%(4/50)较对照组24.0%(12/50)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满意度96.0%(48/50)较对照组80.0%(40/50)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满意度对比[n(%)]
近几年,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艾滋病的传播,临床结核病发病人数不断增多。而针对结核病患者,临床治疗和预防的手段主要为药物治疗[6]。但多数患者由于对该病症缺乏深入认识,且对疾病危害性认识不足,因而多数存在治疗不依从或服药不规范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对结核潜伏感染以及活动性结核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则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其通过入院前对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规范用药治疗的重要性,并告知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即可提升其对疾病的认知度,并能是其对自身病情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即可提升其治疗的配合度和依从性。同时通过对患者加强心理和行为护理,还能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并消除其各种负性情绪,还能督促其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提升其治疗效果,加速其疾病康复[7]。该文的研究中,干预后FEV1、FEV1/FVC、生活质量评分、6 min步行距离等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这表明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观察组再入院率8.0%(4/50)较对照组24.0%(12/50)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满意度 96.0%较对照组80.0%显著较高(P<0.05)。该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8]报道一致,即研究组患者行个体化护理后患者再入院率6.67%(2/30)较参照组20.0%(6/30)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观察组满意度100.0%较对照组83.33%显著较低(P<0.05)。因此可以看出,针对结核潜伏感染及活动性结核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结核潜伏感染及活动性结核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的效果非常显著,既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还能降低其再入院率,并提升其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因此值得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