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2018-11-13 08:06白春颖
系统医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稳定型次数心绞痛

白春颖

吉林省胜利医院内科,吉林长春 13005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硬化或栓塞,动脉痉挛所致心缺血、缺氧、坏死,进而引发的心脏病[1-2]。不稳定型心绞痛其病理生理机制独特,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其发病时具有进行性增加的特点,心绞痛的持续时间会不断延长。因此不能给予有效的治疗,容易使得不稳定型心绞痛向急性心肌梗死的方向发展[3]。为此,以该院在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并确诊的63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探析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旨在为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提供更为确切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手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并确诊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3例,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设为两组。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告知患者家属,沟通协商,签署家属通知书。对照组32例,性别:男18例,女14例;年龄:40~67 岁,平均(60.3±12.5)岁。研究组 31例,性别:男 17 例,女 14 例;年龄:42~69 岁,平均(62.7±10.6)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分级,分类、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及纳入标准

参考有关不稳定型心绞痛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4],对研究对象的资质予以相应的审核。排除标准:①确诊为其他类型冠心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等,或因其他疾病所致的胸痛均予以排除;②心律失常,精神、心肺、肝肾功能异常等;③药物过敏或特殊体质,如孕妇等;④感染多种疾病,存在炎症等。

纳入标准: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心绞痛发作约2次/周及以上,并符合病症分型、分级的相关标准。

1.3 治疗方法

实验开始前,对两组患者进行体检,包括血常规、肝肾及其他方面的疾病检查,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在进行分组治疗前,对两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做好记录。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如服用辛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93910,20 mg/d,早餐后顿服)、拜阿司匹林 (国药准字J20171021,0.1 g/次,1 次/d,睡前服用),必要时给患者含服硝酸甘油片(国药准字H23021574,最大剂量1.5 mg/15 min)。注意使用药物的搭配,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现后应及时断药,重新调整剂量等。研究组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药制剂,如益心方(党参、黄芪等为主,辅以丹参、降香、山楂等;每日服用1剂)、复方丹参滴丸(丹参为主,三七为辅,佐以冰片以达活血、开窍、理气之功效;3~4次/d,10丸/次。)等,按时给药,嘱患者注意饮食搭配、注意休息,记录患者的用药情况。全部药物应用疗程为4周。实验后约2周左右,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重测,做好记录,留备,对比、分析时使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时间以及服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参照相关标准[5],制定心绞痛疗效诊断、辨证标准,如参照《冠心病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制定∑ST与NST的对比表。

1.5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观察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时间的对比

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时间,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时间之比为:研究组的指标(2.23±0.77)次/周、(1.31±0.34)min/次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结果(3.86±1.03)次/周、(2.46±1.21)min/次(P<0.05)。见表 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时间的对比(±s)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时间的对比(±s)

组别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次/周)心绞痛发作时间(m i n/次)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次/周)心绞痛发作时间(m i n/次)对照组(n=3 2)研究组(n=3 1)t值P值8.2 1±2.6 7 8.3 5±2.5 4 0.6 8 2 0.1 1 2 7.6 3±2.3 3 7.4 2±2.5 1 0.7 7 3 0.0 4 0 3.8 6±1.0 3 2.2 3±0.7 7 3.3 5 4 0.0 0 1 2.4 6±1.2 1 1.3 1±0.3 4 4.6 4 5 0.0 0 1

2.2 两组∑ST与NST的对比

对比两组的∑ST与NST值,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ST与NST 值指标(0.51±0.29)、(1.79±0.8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结果(0.71±0.32)、(2.53±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ST与NST的对比(±s)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ST与NST的对比(±s)

组别对照组(n=3 2)研究组(n=3 1)t值P值∑S T/m m治疗前 治疗后N S T/导联数治疗前 治疗后1.0 3±0.4 5 1.0 1±0.5 1 0.6 9 6 0.0 7 8 0.7 1±0.3 2 0.5 1±0.2 9 4.5 6 1 0.0 0 1 3.2 3±1.1 1 3.4 1±1.0 9 0.7 9 2 0.1 2 0 2.5 3±0.6 2 1.7 9±0.8 5 4.2 3 5 0.0 0 2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常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理生理机制独特,故在预防与治疗时需采取稳妥积极的治疗干预手段[6]。现代医学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因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而成,治疗多采用抗凝、抗血小板、钙拮抗剂等溶栓类药物治疗;严重症状患者倾向于手术治疗,但西药、外科手术医疗成本、风险都相对较高,西药集中于单一病症,产生不良反应较多[7-8]。中医药理论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原因较多,与患者周身关系密切,如年老体衰,脏腑失调,饮食不节等,皆可导致气滞血瘀,内生浊痰,进而阻脉塞络,致使胸腔麻痹,心肌受损形成心绞痛[9]。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常根据患者情况辨其证,方法多以药物调理治疗为主,针灸医治为辅。据相关研究报道[10],中西医药物联合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西药药物治疗手段。在众多的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方中,党参、三七、半夏等为常用药材。其中各类药材功效颇多,如黄芪有补气固表、利尿、生肌之效,可用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鼻炎等;党参则有补中益气,增强免疫力、增强脏器造血功能,扩张血管之功效,于脾虚、心悸等症有效;三七具有散瘀止血之效,可医吐血、便血、胸腹刺痛之疾;丹参则具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之效,能除胸痹、解热痛等。治疗后,两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时间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指标(2.23±0.77)次/周、(1.31±0.34)min/次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结果 (3.86±1.03)次/周、(2.46±1.21)min/次,同闫士钦等人[4]的治疗组的结果相近(2.45±0.86)次/周、(3.87±1.35)min/次;在治疗后,两组的∑ST与NS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指标(0.51±0.29)、(1.79±0.85)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结果 (0.71±0.32)、(2.53±0.62),与李景君等人[5]的治疗组的结果相近[(0.43±0.23)、(1.85±0.91)]。因此,相比西药,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实践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稳定型次数心绞痛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基于切削次数的FANUC刀具寿命管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