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其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2018-11-13 08:11吉磊曹媛媛
系统医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早产母婴病因

吉磊,曹媛媛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盐城 224005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 (pregancy with thrombocytopenia,PT)是一种以出血、贫血、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妊娠合并症,其病因涉及免疫系统、血液系统、遗传背景等众多因素,在临床诊断中极易混淆,但不同病因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确定病因就显得极为关键[1-2]。研究表明[3],我国PT发生率约为7%,该病将增加孕妇分娩期间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等发生风险,进而对母婴健康产生威胁,继发胎儿早产、新生儿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等风险高。基于此,该研究对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5例PT产妇进行病因分析,并探究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产妇为研究对象,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对该研究内容知情,产妇及家属签署相关同意书;②孕期内两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异常;②有血小板减少病史;③先天性凝血障碍;④有明显出血症状。依据产妇孕期血小板计数情况分为4组:50×109/L≤血小板计数/L≤100×109/L产妇纳入 A 组;30×109/L≤血小板计数<50×109/L产妇纳入 B组;10×109/L≤血小板计数<30×109/L产妇纳入C组;血小板计数<10×109/L产妇纳入D组。最终A组23例,其中初产妇20例,经产妇 3例;年龄 21~38岁,平均(26.24±2.58)岁。 B 组 20例,其中初产妇18例,经产妇2例;年龄23~35岁,平均(26.96±3.01)岁。 C 组 18例,其中初产妇 14例,经产妇 4 例;年龄 22~38 岁,平均(27.13±2.72)岁。 D 组14例,其中初产妇12例,经产妇2例;年龄24~36岁,平均(27.34±1.98)岁。各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PAT)①抗血小板抗体检测显示阳性;②孕期两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③抗核抗体、凝血时间等临床指标正常;④分娩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4]。

1.2.2 系统性红斑狼疮 ①血小板计数<80×109/L或白细胞计数<4 000 mm3;②红细胞沉降率加快;③感抗核抗体阳性;④狼疮细胞阳性;⑤高丙种球蛋白血症;⑥蛋白尿或“管型尿”[5]。

1.2.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①多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②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Ⅸ及Ⅱb/Ⅱa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呈阳性;③巨核细胞数目增多或正常,伴有成熟障碍;④脾脏存在轻度增大或正常[6]。

1.2.4 其他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AA)诊断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7];妊娠高血压(PHD)、产后出血等诊断依据《检验与临床诊断-妇产科学分册》[8]。

1.3 母婴结局

记录4组产妇分娩结局,主要包括剖宫产率、阴道分娩率、产后出血率;记录新生儿贫血、窒息、早产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4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病因构成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PAT、PHD、ITP、AA、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不明。其中C组、D组中ITP所占比例高于A、B两组;而PHD比例则低于A、B两组。见表1。

表1 4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分析[n(%)]

2.2 并发症及分娩情况

4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最高,D组早产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最高。 A 组孕周(36.13±3.22)周、B 组孕周(37.05±1.74)周、C 组孕周(36.82±2.88)周、D 组孕周(36.47±4.73)周,4组分娩周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83,P>0.05);4 组贫血、产褥感染发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4组产妇并发症及分娩情况[n(%)]

2.3 围生儿情况

A 组平均出生体重为 (3.32±0.74)kg、B 组为(3.40±0.58)kg、C 组为 (3.35±0.62)kg、D 组为 (3.44±0.63)kg,4组平均出生体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61,P>0.05)。 4组围生儿血小板减少出现 20例,颅内出血3例,足月低体重儿4例,未出现死亡病例。4组颅内出血、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四组产妇围生儿情况[n(%)]

3 讨论

PAT、PHD、ITP、A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获得性溶血性贫血、重度先兆子痫、变态反应病、败血症等均可引起妊娠期血小板减少。该研究中75例PT产妇的病因主要为PAT、ITP、PHD、AA、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病因不明,其中PAT所占比例最高,为40.00%;其次为PHD,比例为22.67%。PAT是引起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最为常见的病因,此类产妇孕前、孕早期检查血小板含量正常,无出血倾向,且血小板较少幅度较小,产后即可恢复正常;但PHD则会造成血管痉挛性收缩,机体血栓素合成酶含量升高,前列素合成酶含量降低,引发血小板聚集黏附,加速血小板清除,导致血小板水平异常降低。

该研究对75例PT产妇并发症及分娩情况分析发现,随着产妇体内血小板水平的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早产及出血发生率随之升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机体造血系统改变,进而引发贫血有关,与杨敏等[9]研究中PT患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及产后出血发生率高的结果一致。PAT虽与早产无直接关联,妊娠妇女血小板减少也并非终止妊娠的绝对指征,但如不增加监测频率并给予有效治疗,将会显著加重母体贫血症状,增加母体感染、出血等风险,致使胎盘循环障碍,最终导致早产的发生,因此临床应着重检测母体妊娠期血红蛋白水平,给予该类疾病以充分重视。4组围生儿颅内出血、死亡及足月低体重等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但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随母体血小板水平降低而增加,且邓晶等[10]研究表明,如母体中出现血小板抗体,并经母体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后,会对胎儿血小板合成造成影响,使得新生儿血小板水平低,甚至造成颅内出血。

综上所述,PT的病因较为复杂,将增加母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发生风险,易引发早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等不良母婴结局,因此临床应给予充分重视,对PT原因进行早期鉴别并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

猜你喜欢
早产母婴病因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想要早产丰产 果树应该这么管
胎儿免疫反应可能是导致早产的原因之一
早产“黄宝宝”的家庭看护
早产宝宝的奶粉喂养,不是件小事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点亮婴儿房,母婴灯具搜集
喜忧参半的母婴产品“海淘热”
尿布师:只卖纸尿裤的母婴电商
抑郁症病因病机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