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诗文中的几种幽默

2018-11-13 22:28杜子壮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在世诗文陶渊明

杜子壮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1 止与不止的幽默

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就提到自己“性嗜酒”,他把酒看得和生命同样重要:“在世无所需,唯酒与长年”。此外,在陶渊明出任彭泽的县令时,被分到一百亩的田地,曾一度想要全部种上可以用来酿酒的秫,但后来因妻子强烈反对,才勉强只种了五十亩。以上种种都可看出他是一个很喜欢喝酒的人,但是在他的作品集中却有这样一首诗——《止酒》,字面上来看就是停止喝酒的意思,很难想象这竟是陶渊明写的,一个如此爱好喝酒之人竟然会写这样的文章,仅仅是一个题目就让人发笑,陶渊明竟会戒酒?文中这样写道:“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苾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墓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徙之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未善,今朝真止矣。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全文一百一十九个字,一个“止”字就出现二十次。每一句中都有一个止字,朱自清称之为“诽谐体”。文中说到陶渊明住在城邑,生活的很潇洒,很自在,平日里在高树荫下休息,在苾门中休息,以园葵为美味,以与孩童在一起为乐,前六句都在讲“止于”,而后引出酒,但却说自己一生都没有戒过酒,一旦不喝酒,那么晚上会睡不着觉,早上也起不来。其实,陶渊明如此的不愿意戒酒,深究其原因,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当时的魏晋南北朝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诗人即使隐逸山林,却也会受到其影响,因而不能止酒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想要借用酒来使自己醉在其中,在止与不止之间选择了不止,因而在醒与醉之间选择了醉。由此看来,陶渊明的“不止”也有其无奈的一面。

2 生与死的幽默

自古以来,文人名士或多或少都对生死问题阐释过自己的想法,比如王羲之就曾经在《兰亭集序》中说明了他自己对于生和死的看法:“死生亦大矣,此不痛哉。”又比如说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陶渊明的生死观上主要集中于《拟挽歌辞三首》以及《自祭文》中。看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幕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何散出,枯行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诗中,陶渊明道,人有生就一定会有死,但是有可能我们昨天还都活着的时候,今天就已经天人两隔,生命短暂且无常,因此不如更多的去感受人生的乐趣。我的孩子和我的好朋友为我哭泣,在千万年后,还有谁知道曾经的荣和辱呢?只是遗憾人生在世的时候没有喝到足够的酒。一般来说,人在想到自己死的时候,多少都会感到惊慌与无助,但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却丝毫没有显示出沉痛与哀伤,反而以巧妙的想象力描绘了自己死后的场景,大概我的孩子和好朋友都会抱着我痛哭吧!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云淡风轻的去描写这个场景,从而冲淡了生离死别这个沉重主题的悲剧色彩,显示了独特的陶氏幽默。

在《拟挽歌辞三首》第二首中又进一步显示了这种幽默色调:“在昔无饮酒,今但暂空殇。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欲语无口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荒草无人眠,视极正茫茫。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昔日在世的时候,没有钱去买自己想喝的酒,而等到去世以后,看到了酒杯里斟满了美酒,但自己却不能畅饮。酒杯中美酒浮起的泡沫就像无数只蚂蚁一样,何时能让我尝呢?摆满美味佳肴的案几就在我的眼前,我也不得食,亲友就在我身旁哭泣,想要让他们帮我,但是想要说话却没有声音,也看不到。以前都是睡在高堂之上,现在却是宿在荒郊野外。放眼望去,只有荒草与我为伴,一旦出门,归来就遥遥无期。这首诗充满了作者的自嘲,在世的时候没有钱买酒,去世后却看到了美酒佳肴,并且可望而不可及,这好像就是命运对他开的一个玩笑。在对于生死观的这个问题上,陶渊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的影响,生与死的命题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问题,在《列御寇》中:“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联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于此,何其偏也。’在庄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是他的陪葬,他一直与天地、日月、星辰同在,即使身体被那些鸟虫吃掉又能怎样。与庄子一样死亡,死亡对于陶渊明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值得恐惧的事情,反而已经可以用快乐幽默的方式来消解内心的焦虑,从而达到了一种人生新境界。

3 贫与富的幽默

陶渊明一生仕途不顺,其生活自然也并不富裕,据统计,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作品都有关于贫困的描写。但是陶渊明的生活并非像他在诗文中描述的那样夸张。首先陶渊明出身名门大族,虽然到了他这一辈已经远不如前,但是相对于真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户,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次从他的诗文中可以知道他有田地,有基本的生活来源,并且基于陶渊明的声望,有很多重臣显贵的馈赠,还以他自己的一些授徒的资助。因此,陶渊明的生活不会是像他在诗文中描述的那般潦倒。他的贫穷,只是相对于自己的祖先,相对于当时的豪门望族来说是十分贫困的。但是他却不止一次的为活得困窘而叹息,“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天气很冷,没有用来御寒的被褥,只能披着衣服守漫漫长夜,希望天可以早点亮,但是好像打鸣的公鸡都在与他作对,迟迟不肯打鸣;“瓶无储粟”,“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用瓶子来装米,说明家中的粮食很少,明明已经知道壶中没有了酒,却还是要再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流出一滴来,明知家中已经没有做饭的米了,却还是抱着希望去看灶台有没有炊烟,其中不失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却展现给我们滑稽的一幕:饿极了的陶渊明在家中翻箱倒柜,寻找吃食,连“瓶”与“壶”都要倒过来看看,整个画面呈现出滑稽的意味,但是更多的还是折射出陶渊明对于自身处境的一种自嘲。这种嘲讽在《乞食》中也有体现。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馈赠副虚期。谈谐终日夕,殇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第一句中的一个“驱”字,就形象的写出了陶渊明生活的困窘,是饥饿驱使他不顾及颜面地去进行“乞”食,但是真正面对开门的主人时却又张不开口,此时,作者讨要饭食的尴尬之状就恍然在前。幸而主人了解我的心意,不仅馈赠我吃食,还和我饮酒作诗,情到浓时,发出感慨,惭愧自己不是韩信那样的英才,不能以千金报恩,就只能“冥报以相贻”。这首原本很尴尬难为情的乞讨诗在陶渊明幽默的笔下变得诙谐有趣,这一顿饭我是报不了恩了,只有等到下一辈子吧!从这可以看出来,这里的乞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乞讨要饭,没有分毫羞耻之态,所谓的乞讨,不过是作者对于自己处境的自嘲,即使是诉苦说穷,也不失风趣,体现了陶渊明安贫乐道的豁达心胸。

以上诗句所描述的场景十分潦倒,措辞也十分夸张,完全是乞丐或流浪者的生活,不会是陶渊明真实的境遇,但是陶渊明却一本正经的来形容自己的生活,其中对于自己穷困境遇的夸大正是体现出陶渊明的幽默诙谐,所谓的安贫乐道,更多的是他恣意豁达的人生态度的展现。

4 结语

陶渊明这一生一共出仕过三次,但仕途一直不顺,导致家庭经济来源较匮乏。但是贫困却并没有使他怨天尤人,反而促其形成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贫穷、饥饿,甚至死亡,他都可以泰然处之,幽默调侃,达到了一种新的人生境界。

猜你喜欢
在世诗文陶渊明
海德格尔“在世”学说对解决环境危机的启示
走遍万水千山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不为五斗米折腰
千金碎琴
对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解读
电子产品信息覆盖下生命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