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彝族“阿细跳月”流传史研究

2018-11-13 22:28刘武俞芳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专家学者流传当地人

刘武 俞芳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阿细跳月”作为一种带有浓厚民族风情的舞蹈,其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吸引力,通过对舞蹈本身的传承历史进行仔细研究,可以对当地的民族文化有更深地了解,有利于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阿细璞”,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的西山一带。阿细人能歌善舞。“阿细跳月” 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阿细跳月”原称“跳乐”,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且有求偶的含义, 故避开长辈,于夜晚相约到村外的山野间趁着月色,或围着篝火跳,抗日战争时期始称“阿细跳月”。

1 “阿细跳月”流传史

1.1 四种起源说

一是劳动说,其认为是阿细人在长期的劳动中产生了“阿细跳月”。在“刀耕火种”时期,阿细人常在被火烧过的土地上耕作,脚被火烫因而跳着走。人们于是模仿这种动作形成了“阿细跳月”的舞蹈。二是灭火说,其认为当地在很久以前曾降下天火,当地人历经九天九夜终于将火扑灭,由于地面被火烧的滚烫,当地人灭火时都是跳着进行的。当火被扑灭时,阿细人就跳着来庆祝,形成了“阿细跳月”。三是崇火说,其认为木登的“钻木取火”为当地人带来温暖与光明,于是人们每年都要跳舞进行火神木登祭祀,这舞蹈就是“阿细跳月”。四是围猎说,其认为“阿细跳月”是为了庆祝围猎的胜利而产生的舞蹈。

1.2 古代

清代,弥勒西山阿细彝族地区,还在实行“土司”制度。从那时起,跳乐被赋予了“求偶”的含意,只能避开村里的长辈在深山老林中去跳了。在之后的二三百年“阿细跳月”不断变化,首先是乐器发生了变化,其次是跳舞步法逐渐变化,排跳出现并被认为是最佳跳舞步法。最后是演奏乐器逐渐变为大三弦,“阿细跳月”第一次为世人所知,当时演出的节目是《跳月带先鸡》。

1.3 近代

随着民主思潮的传入与影响,当地年轻人不愿再和老年人一样跳着缓慢的节奏,于是年轻人对“阿细跳月”进行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年轻人和老年人两种不同的跳法,简洁、轻快的“弹跳”动作成为“阿细跳月”的主要舞步。

闻一多先生曾带领学生到阿细人居住地进行研究考察,并目睹了当地人演绎“阿细跳月”,当时正值夜晚,皓月当空,闻一多先生有感于舞蹈的魅力将舞蹈命名为“阿细跳月”,之后闻一多先生惨遭杀害,为了纪念闻一多先生,当地人将“跳乐”改名为“阿细跳月”。

2 “阿细跳月”流传原因

2.1 当地人的有力传承

“阿细跳月”在流传过程中,因为其对于当地人有着特殊的实用功能,当地人的热爱与重视始终是其不断发展、传承的重要原因。当地的阿细人一直把“阿细跳月”作为其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在其重要的祭祀活动中和男女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重要的祭祀活动中,阿细人会跳起“阿细跳月”一起庆祝,就像端午节举办龙舟比赛一样,都是为了纪念或感谢。此外,到了特定时节,众多年轻男女聚集在一起,通过“阿细跳月”交流感情,进而结成夫妻组成家庭。

2.2 政府扶持

政府的扶持在“阿细跳月”的发展中不可忽视,尤其是当下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每年都会专门拨出大量经费用于“阿细跳月”的研究、发展与传承。同时对于“阿细跳月”的发源地可邑村,国家也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其在国际社会上也具有重要地位,2008年可邑村被确定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红河州唯一的学术考察点。

2.3 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

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也使得“阿细跳月”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获得了仔细研究与创新发展的机会。专家学者到“阿细跳月”的发源地进行实地考察,在详细分析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使得“阿细跳月”逐渐走出大山,获得了更多经济效益,同时研究者和爱好者逐渐增多,他们合力帮助“阿细跳月”更好地传承下去。

3 “阿细跳月”传承建议

3.1 政府加大对“阿细跳月”的保护与传承

政府扶持是主要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尤其是对于“阿细跳月”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政府应该加强对传承人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切实保护舞蹈传承人,帮助舞蹈在当地实现顺利完整的传承。

3.2 宣传与教育

加强对“阿细跳月”的宣传,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阿细跳月”的过程中,其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此外,还要加大学校教育,通过开展多种趣味性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猜你喜欢
专家学者流传当地人
高祥杰
迎额头崩出的字
看到和走到
信一半
看到和走到
学者挂职缘何仍是“凤毛麟角”
2013年第11期识将还军有奖征答答案
“蛇来了”
“氧化亚氮”的叫法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