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150025
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若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职业院校的医学专业应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努力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质医学人才,为建设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职业院校的医学专业主要培养实用性医学人才,让学生能真正参与到一线医疗服务工作中。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否真正落地,与教师是否具备“双师型”素质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院校在注重专业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同时应重视医学基础课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重要性,事实表明,医学基础课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
职业院校需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教师不是简单地拥有各种证书即可,而是能真正地将理论和实践一起抓,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保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医学基础课程是为后续临床专业课程服务的,只有基础打的牢,才能保证后续临床专业课的学习质量。但由于医学基础课教师仅讲授基础课程,不讲授临床专业课,对于临床专业课程具体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医学基础知识,教师把握的并不是十分准确,所以,通过参与临床实践,能让医学基础课教师在授课时更好地与临床专业课进行衔接与对接。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都一无所知,很茫然,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指点与引导。学生在大一阶段主要与医学基础教师接触,这需要教师了解专业,熟悉工作岗位特点,用自己的所知去帮助学生,让学生们尽早地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适应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多职业院校都注重专业课教师参与临床实践,认为专业课教师直接讲授临床专业知识,如果缺乏临床实践会出现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而医学基础课教师讲授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联系不是很紧密,所以认为医学基础课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意义不大。
许多职业院校虽然开设医学专业,但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并没有创办相应的附属医院,所以给学生上课的教师基本都是专职教师,教师不能将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同时进行。
鼓励教师参与临床实践,需要有制度做保障。但是有的职业院校对于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相关制度不是很完善,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学校应建立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相关保障机制,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制度的制定应以激励为主,全面考虑教师的身心健康,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要我去”为“我要去”。
2.1 轮流式实践
在师资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轮流式实践。如某一学期,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较多,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可以抽调一名或多名教师去参与实践,每一学期抽调的教师均不同,大家轮流实践。
2.2 参观式实践
在教师资源缺乏的条件下,可以选择参观式实践。可以集中时间组织教师参观、学习,提前做好计划,布置好任务,带着问题去实践,教师可结合自己所讲课程的特点选择在某一科室或部门进行参观、调研。
2.3 随机式实践
在教师的教学任务与其他工作量适中时,教师可利用没课时间就近参与临床实践。若采取这种方式,必须保证在学校附近有适合的临床医院,这样教师才能利用零散的时间去实践,否则很难实现。
医学基础课教师通过临床实践,能准确把握临床专业课对医学基础知识的需求程度,可以结合职业教育有关理论对医学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以满足岗位需求为原则,从而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教学的实用性。
教师可以把临床实践收集的临床病例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教学中指明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专业知识的对接点,让学生清楚学习医学基础课是为后续学习临床专业课打基础,懂得基础的重要性,让学生能逐渐把自己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此外,临床病例的引入增加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教师会收获新知识和新技能,临床思维不断增强,还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思路更开阔,个人能力会不断提升。
高职医学基础课教师参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院校应鼓励教师参与临床实践,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