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驱动采购的特性分析及其在国内开展的思考

2018-11-13 15:03
图书馆界 2018年5期
关键词:本馆馆藏预设

(福州金山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7)

PDA(patron-driven acquisitions)即读者驱动采购,起源于1990年巴克奈尔大学伯特兰图书馆实施购买师生请求馆际互借图书的实践,此后,美国多个图书馆先后实施了多种形式的PDA计划。2011年胡小菁发表了关于PDA的论文,开启了我国对PDA的关注。国内将PDA解释为“是赋予读者决策权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即将读者的阅读需求量化成一定指标,并以此确定购入的文献”。

1 国内外的PDA实践

自1990年PDA问世以来,国外的PDA实践不断发展,从最早的馆际互借读者自主驱动采购实践开始,各个图书馆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探索合适的发展模式。在此,分别介绍国内外几种不同的PDA实践。

1.1国外PDA实践

1.1.1 普渡大学图书馆的“按需购买”——馆际互借型PDA。2000年起,普渡大学图书馆每年将购书经费的5.5%用于购买读者通过馆际互借申请借阅的图书,由馆际互借工作人员负责审核订购满足采购标准的图书。设定的采购标准是:近5年内出版的价格在150美元以下的英文学术图书,且书商能在一周内送达。2009年,对采购标准进行了微调,出版实践限制为近3年,除图书外还能购买DVD资料。

1.1.2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图书馆“短期租借”PDA——电子图书PDA。2007年8月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图书馆与EBL合作,采用短期租借PDA模式,按照按次付费的方式尝试电子图书的PDA。具体流程是:采访馆员根据资源建设标准从学科等角度缩减图书采访目录,增加控制字段,形成MARC预设文档,通过对近10年所购电子图书利用状况的统计,确定文献利用次数小于3次(包括3次)的为短期租借,读者浏览图书时间超过5分钟,系统即自动创建STL(short-term loan)订单;读者文献利用次数超过4次则自动触发购买。

1.1.3 加拿大安大略省大学图书馆联盟(OCUL)PDA——图书馆联盟PDA。OCUL的21个成员馆中有16个成员馆参与到了PDA项目中。2010年OCUL与Ebrary公司开始实施PDA馆藏资源建设项目。参与该项目的成员馆由OCUL统一与Ebrary公司协商确定符合联盟发展的预设文档和预算上限,再由Ebrary提供 38 000 条符合要求的图书MARC记录供成员馆下载使用。联盟与书商预设了一个触发值,当读者的实际浏览和阅读情况达到一定的标准或参数,系统会自动触发相关指令。Ebrary创建了一个专门的通道与联盟的检索平台Scholars Portal后台系统连接,不同学校的师生都能登录Scholars Portal中的OPAC查到书目记录或点击连接直接阅读电子书,或者要求提供印刷本,当各项指标达到预设值后,系统会触发相关指令。

1.2 国内PDA实践

1.2.1 厦门大学图书馆“购买,而不是借阅”——馆际互借型PDA。厦门大学图书馆的PDA始于2006年10月,主要是根据馆际互借申请来决定购买。从馆际互借申请中转入采购流程的书籍主要包括:外文书、馆际互借多次仍借不到的图书、多位读者申请的图书、购买成本与借阅成本相对的图书。馆际互借员在系统中将符合以上采选标准的图书标注“推荐采购”,同时将出版物信息和申请者信息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采访馆员。采访馆员生成采购记录,图书在征订和典藏的同时自动发送邮件通知申请者借阅。在这一过程中,图书从征订到入藏的平均时间为42天。此外,厦门大学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仅限于教工和研究生,对申请者的身份进行了限制。

1.2.2 南京图书馆“陶风采——你选书,我买单”——与书店合作式PDA。2016年4月起,南京图书馆联合南京市新华书店、南京凤凰国际书城,共同为读者推出“陶风采——你选书我买单”活动。“陶风采”服务的实施方式是:持有南京图书馆有效借阅证的读者可以在指定书店直接选择自己想读的图书,由工作人员现场办理借阅手续,读者所购图书由南京图书馆买单。图书的借期为30天,到期还至南京图书馆一层还书处或自助还书处。整个“陶风采”计划结束,新书也完成了先流通后馆藏的PDA流程。南京图书馆对能否触发图书馆购买的图书类型进行严格限制:1)严格限制图书类型:教材教辅类、标准产品目录类、字典等工具书、复本达到上限等图书均不在借阅范围;2)限制图书价格,单册图书价格必须低于100元;3)在借阅对象上的限制,如少儿读者只能借阅少儿图书。此外,由于购书经费和读者借阅量的限制,规定参与“陶风采”计划的读者每次最多荐购4册,每月不超过12册。

相较于国外多种形式的PDA实践,目前国内图书馆开展的PDA实践形式主要是与书店合作,在纸本书的采购上采用。在电子书的采购上,由于目前电子书采购模式的限制,还未能在电子书采购上发挥出PDA的优点。

2 PDA的优势,及其对馆藏资源建设的益处

2.1 PDA的优势

PDA的兴起有一定的背景,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持、图书馆馆藏利用率减低、购书经费紧张、馆际互借成本高等因素都促成了PDA的实践,作为读者参与的馆藏资源建设方式,其主要优势有:

2.1.1 馆员干预比较少,工作流程简化,缩短读者等待的时间。各种模式的PDA流程大体相似:首先图书馆与合作书商确定符合馆藏资源建设的预设文档,设置采购标准,再由书商提供详尽的MARC记录,图书馆将其导入本馆自动化系统,读者通过检索OPAC查询到书目后,可按需及图书馆提供的方式选择点击阅读电子书,或者购买纸本书。在这一过程中,馆员除了最初设置预设文档外,不再干涉读者的选书过程,只要符合本馆预设的采购标准就能触发购买,简化了审核的程序,缩短了图书从征订到投入使用所花费的时间。

此外,PDA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先使用后流通,即读者提交了购书申请后,由书商直接将书寄给选购读者,读者使用完将书归还后,图书馆工作人员再进行常规工作流程,极大地减少了读者等待图书的时间。无论是纸本书还是电子书,读者都能在第一时间使用所需的图书资源。

2.1.2 读者参与度高,能够改善传统图书采购与读者需求不吻合的状况。传统的图书采购将读者排除在外,由采访馆员根据自身对各学科专业、本馆馆藏结构和服务目标的了解,推测读者阅读需求来选购图书;并且传统图书采购是以满足所有读者阅读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的馆藏资源体系以期满足读者各种可能的阅读需求,因此在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方面并不理想。

在PDA项目中,图书馆将合作书商提供的符合图书采购预设文档的书目信息导入本馆自动化系统,只要是本馆认证的读者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搜索并直接选购图书,让读者能够参与到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中,很好地将读者与图书馆联系起来,使馆藏资源在读者的广泛参与中更加符合读者需求,弥补传统图书采购中无法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缺陷。

2.1.3 有针对性的图书采购,促进馆藏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目前,馆藏资源利用率低是大多数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孙旭萍2015年发表的《OCLC-Ohio-LINK图书馆联盟馆藏流通报告研究及启示》数据分析成果表明绝大多数的流通量是由极少数的图书创造的,即7.2%的实体资源支撑80%的流通量。大多数未流通的馆藏资源都较为陈旧,旧书的流通率比新书的流通率低很多,但他们作为研究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被利用。

PDA赋予读者自行购书的权力,将图书馆的部分购书资金用在购买读者所需要的文献资源上,图书馆则通过前期严格的准备,确保读者选购的图书符合本馆的馆藏资源体系。国内外图书馆的PDA实践表明,通过PDA购买的图书后续的流通率依然比较高。例如,普渡大学图书馆比较了10年内该馆PDA采购的 9 327 条书目与传统采购的 141 112 条书目的流通情况,结果显示PDA图书的流通率是4.116次,后续流通率为3.116次,添加为馆藏后,PDA文献的利用率为75.63%;德克萨斯A&M大学图书馆对PDA购买的图书流通统计显示78%在3年内有流通记录,40%多于一次;截至2014年底12月厦门大学图书馆PDA所购的162种图书总共流通了852次,平均流通率为5.3次。这些实践均表明PDA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

2.2 PDA项目对馆藏资源建设的有益影响

由于PDA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在各国图书馆开展的PDA实践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从中可以看出PDA的主要特点及其对馆藏资源建设的有利影响。

—在2018洛杉矶车展上,针对媒体提问的采用转子发动机技术的马自达跑车何时亮相,马自达动力总成研发总监给出了以上回答

2.2.1 “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在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中的体现。过去,图书馆在进行图书采购时,主要是由图书馆采访工作人员根据本馆的服务对象和馆藏侧重进行选购,而采购的基本途径主要有:1)根据书商或者出版社提供的书目进行选书,2)现场买书:主要是在各种馆配会上或者是书商的书库进行现场选书,3)网上书店订购,主要是图书订购的补充途径。在这些采购途径中,读者的参与度都很低,处于被动的地位。

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读者服务的基础,主要目标是建立完善的资源“藏用体系”,尽可能最大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随着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变化,“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渗入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资源建设工作中则体现为拓宽读者参与馆藏资源建设的途径和范围,让读者更多地参与其中,其中最参见的方式就是“读者荐购”。但这种方式在让读者参与馆藏资源建设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读者荐购的图书是否购买最终还是由采访人员来决定;图书购买的周期长;反馈机制不健全等,导致读者参与的热情低。

相比之下,PDA模式中,图书馆交给读者一部分的图书购买权,让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其完整的运行系统体现出了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中“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包括由读者选购图书、图书先使用后流通以及后续评估研究分析读者的真实需求,均是围绕着读者来开展的。让读者能够直接参与进来,在资源建设的各个过程均考虑到读者的需求,极大地满足了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2.2.2 后续评估作为PDA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建设有本馆特色的文献资源有重要影响。为了使本馆的馆藏资源适应学校学科设置、服务对象需求、本馆发展目标等,图书馆工作人员采用了各种统计分析方式,制定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来分析本馆资源利用情况是否符合图书馆发展规划、是否满足读者需求以及读者满意率等,并依此来不断调整本馆的馆藏资源建设策略,确保馆藏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建立完善的有本馆特色的馆藏资源体系。

PDA实践中,读者的广泛参与一方面有利于馆藏资源的采购更加符合读者真正需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如图书采购的零散性、图书质量将会受到读者知识素养水平的影响等。因此在PDA项目进行中或者一个阶段后,进行后续评估尤其重要,评估的主要内容要包括:1)对选购文献的评估:包括对选购文献的内容质量、学科分布、后续图书的流通率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来了解所购文献是否适合馆藏;2)对参加PDA的读者的评估:主要分析读者的知识水平、专业领域、年龄等,把握读者参与的规律及其信息素养水平;3)读者对PDA项目的满意度评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包括读者是否及时收到选购的文献、读者不能购买书籍的原因解释等情况。

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评估,图书馆能够了解到读者真实的阅读需求、馆藏资源利用的情况等,一方面能够帮助图书馆采访工作人员不断调整PDA预设文档的设置,使其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为调整本馆的馆藏资源建设策略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建设特色馆藏。

3 在国内开展PDA的一些思考

自2011年PDA的概念被引进国内就引起巨大的讨论,一些高校馆、公共馆也开始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以下是根据已在国内外开展的PDA实践得出的一些思考。

3.1 严格设置预设文档及触发参数,确保读者选购图书符合本馆文献资源建设标准

PDA的流程基本是:设置预设文档—导入MARC数据—读者检索—触发购买—评估,预设文档的设置是决定PDA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需要学科馆员科学设置符合本馆文献资源建设标准的预设文档。预设文档设置最重要的内容是设置文献内容,其中包括:1)学科类别设置,主要是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要根据本校的学科设置,本校的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甄选符合学校学科发展的图书;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要排除教辅教材类、通俗读物等类别的书籍;2)学术性,为了确保PDA图书的质量,国内外的PDA实践大多是以学术性著作为标准,同时也兼顾一些人文类图书;3)语种,国内实行PDA主要是针对外文图书的购买。此外,还需要还包括对出版商的选择、对图书价格的限制以及对读者本身的限制等方面设置。

读者在选择图书时是根据自身的现时需求进行选购,并不会考虑到是否符合本馆馆藏标准,因此需要馆员在进行PDA实践前,结合本馆馆藏情况的实际来设置预设文档,将某些需要读者决策的图书以及读者可以决策的图书呈现给读者进行选择,这样才能使所购图书既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又符合本馆的馆藏结构,使读者有效地参与馆藏资源建设,提高图书馆购书经费使用效益。另外,预设文档的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读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故需要馆员不定期地对前一段时间的PDA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依此不断调整预设文档,使读者需求和馆藏建设的方向尽最大可能重合,提高馆藏资源的质量。

由此可见,参数设定的实质是图书馆对馆藏结构的设计和宏观控制,规定了读者的权限范围,只有符合参数要求的图书,才有可能通过PDA实现采购。

3.2 PDA作为资源建设的一种方式,只能作为完善馆藏资源体系的补充途径

图书馆提供读者服务是以完整、系统的馆藏资源体系为基础的,各类型的图书都是根据本馆的服务对象、发展目标,制定资源建设计划、资源采购原则,有计划地收集、整理、管理馆藏资源,建立满足读者需求的完善的馆藏体系。PDA则是基于读者的即时需求来采购文献的一种方式,作为资源建设的方式之一,它存在着不能忽略的局限性,即PDA关注的是个人的图书信息需求,所购图书具有零散性和随意性,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由于过多的注重读者的现实阅读需求的满足,容易忽视读者的长远阅读需求和潜在阅读需求。而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这不仅包括现实阅读需求的满足,还包括挖掘读者的潜在阅读需求,因此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需要在收集、使用、管理、保存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出统一性。

从国内外的PDA实践中看出,将PDA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途径之一更能发挥PDA的优势。以传统的馆员为主的采购方式根据本馆馆藏建设目标来挑选适合的图书,保证馆藏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满足学科发展需求;以读者为中心的PDA采购模式则满足读者当前的、个性化的文献需求,两种方式互相补充,才能使馆藏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

3.3 要注意读者信息素养培养与图书馆进行PDA的关联性

读者选书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因此为了保证PDA选购图书的内容质量,一些PDA实践会对读者权限进行控制,例如根据读者的知识素养水平限制其选购图书的范围、数量及参与次数,厦门大学图书馆将读者范围限定为教师和研究生及以上的学生,杭州图书馆开展的“悦读”服务则限制读者能够选购图书的数量。

除了限制读者权限来保证PDA的实施效果外,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够参与到PDA中,图书馆还应该开展一些读者信息素养培训活动,将PDA活动与提高读者信息素养结合起来,二者互相促进。以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实践为例,吸收PDA的理念,在信息素养课程中嵌入PDA,将馆藏建设与信息素养课程有效整合起来,其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将“选书课题”作为信息素养课程的期末作业,分配给注册课程的学生一些经费,在学期末,学生提交购书清单,订单在学生最终完成课程后才会发送订购;第二种,与院系教师合作,将PDA与院系的研究方法必修课结合起来,将“选书课题”作为一次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需要通过完成“选书课题”来证明其掌握了所学知识技能;检索工具的使用方式;通晓查找书评的论文数据库等。此外,还设置了一些选书规则,若学生所选图书不符合规则,将失去使用资金的机会,并且会降低相应课程的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说,提高了学生参加信息素养课程的积极性;对于图书馆学科馆员来说,通过浏览并购买学生所选图书资料对其研究兴趣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馆员自身进行学科文献选择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大数据时代,读者的信息素养关系着其是否能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信息以及是否能够有效地利用所需信息,是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国内外图书馆大多有开设提升读者信息素养课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开设了《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素养概率》《数字图书馆资源检索与利用》这三门课程,学生的成绩结合考勤、作业、考试来评定;深圳大学图书馆则将信息素养课程分成科技信息素养教程、社科信息素养教程和专题讲座三种,也是通过作业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这些评定方式将理论与实践分割开,并且做作业和考试的方式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与,若将PDA与信息素养课程进行整合,不仅能够以一种现实可行的方式将学生和馆藏建设连接在一起,并且为图书馆选书的方式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与课程,可实现信息素养教育和PDA的良性互动。

4 结 语

尽管PDA在国外图书馆的实践以多种方式开展着,包括个体图书馆的PDA实践、联盟图书馆的PDA实践,以及将其与提升读者信息素养结合起来,但在国内的实践依然有限。成熟PDA模式的优势有目共睹,国外的实践为我国开展PDA实践提供了许多借鉴,在进行PDA实践可以先在小范围内开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合适的PDA模式,此外,还可以采取PDA的创新理念,探索将PDA与其他图书馆工作相结合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本馆馆藏预设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名家书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藏书画作品选刊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老约翰绘本馆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绘本馆:童书营销新支点
我们的都市有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