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8-11-13 13:33徐捷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个体价值观心理

徐捷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太原 030000)

随着全球化的大融合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快速变化的大环境和高科技的强烈冲击下,无法及时地关照自我,更无法追随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是急于求成,跟随大流,复制他人的的人生,但他们却忽略了自己的现实条件,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当代的大学生在盲目的追随和复制国外的思想、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的同时,却忽略了本国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最终丧失了自我,只是盲目地追随和模仿他人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自己的精神领域和个人价值观的追求,一个较显著的表现则是盲目与他人攀比,本文中,笔者将对流于大学生中的攀比心理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对策。

1 攀比心理的定义

攀比心理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中型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当某一个体发现与他人在某方面有较大的差距时便会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笔者认为攀比是一种相对病理性的心理状态,是个体渴望获得他人尊重的一种手段,并非个体正常、基础的尊重需求。

2 攀比心理的产生原因

2.1 家庭错误的引导;父母的攀比心理;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目前为止,大部分家庭都遵循子女为王的原则。随着国家生育计划的改变以及时代的改革发展,孩子已然成为父母的掌中宝,父母更不容许自己的孩子受委屈或者在物质享受方面的待遇低于其他人。一方面是由于父母自己的虚荣心,比如报班热以及父母之间互诉自己子女的考试成绩、父母将子女与他人进行比较等都是父母在子女面前表现出的攀比心理,同时也是一种轻微的病态心理,而孩子在长期的攀比环境中成长再加上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孩子的个人生存价值观;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已发展成对孩子成长不利的溺爱,对于孩子的任何要求,父母都会无条件地满足,甚至不惜违背原则或倾家荡产,这也导致了孩子在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时,只考虑某件东西或某些事物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从不考虑在满足自己需求时所需要的各种客观现实条件是否充足,因为他们知道,不管他们想要什么,都有父母为他们买,然而,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宠爱最终会形成逆行循环:父母因宠爱孩子,无限度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欲望无限膨胀——父母最终奋斗一生只为满足孩子无限膨胀的欲望。因此,当代大部分大学生则是处于这一无限循环中的一份子。

2.2 享乐主义盛行

大学生正处于步入社会的准备阶段,除了需要储备博大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术之外,还需要具备中正的、强大的人生价值观,而这并不是能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这就需要大学生在上学和实习期间通过实践获得。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内的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和道德礼仪受到国外思想和文化的不断冲击,这使得人生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在尚未完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受到国外文化的吸引和冲击,最终导致大学生一无所获,再加上社会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盛行,大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也就不足为奇了。

2.3 炫耀心理

笔者认为炫耀心理是攀比心理的前期征兆,在某种程度上二者也表同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的需要是在第四层,即个体在心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级的尊重需要才会对行为起主导作用,既包括自我价值的肯定也包括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前者属于内部后者属于外部,这两者相结合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尊重需求的满足。相反,当今社会,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开支和各种基本需求都由其父母消费,而大学生只需要考虑社会和尊重的需要,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逐渐忽略自我价值的肯定,即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找适合自己发展道路,价值观。转而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肯定,而炫耀和攀比则是我们向外界寻求尊重的手段,并非正常的尊重需求。但是当大学生有正确的需求观和充实自己的内在价值观时,即使外在环境十分艰难,大学生也会通过自己强大的情感智力和正确的方法满足自己的尊重需求。

2.4 嫉妒心理

当个体自尊心极度强烈,超越正常的心理状态时加之个体的物质条件、身体条件等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个体便会产生嫉妒心理,而嫉妒的极端表现便是极端攀比。嫉妒和虚荣心及炫耀心理在某些场合或情境中属同类词语,而这三者的极端都是攀比心理的源泉,当代大学生通过物质条件的获取进而满足自我在同学面前的自尊和增加自己在班级里的地位,并以此获得同学的尊重,这种心理其实是一种极度排除和破坏别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是含有憎恨和愤怒成分的情感,当然,对于敏感人群而言,个体间微小的差异也会引起嫉妒心理;对于非敏感人群而言,个体之间差异很小,外界条件也明显不同的情况下,才会引起个体消极情绪,产生嫉妒心理,进而导致极端的攀比心理以满足自己心中的落差。

3 改善攀比心理的对策研究

攀比心理是一种危险且严重的负性心理问题,其不但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建立,也深深影响大学生人生的发展方向,因此,改善并矫正大学生的攀比心理是具有重要意义。

3.1 高校应该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

大学生只有拥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有更好的心态和认知去学习正确和博大的学识。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准备平台,也是大学生重要的人生转折点,高校应该采取多样式的教学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首先,高校可以经常请一些心理教育专家为大学生进行讲解教育并辅以考试进行考核;同时应鼓励学生进行实践。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由于强烈的自尊心,大学生大部分不愿意去找心理学老师进行心理辅导,此时,高校应该组织大学生为低年级儿童进行补课和心理教育,在面对年龄比自己小的孩子,大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同时在教授他人的同时也会让大学生反省自身存在的缺点,而此时,学校可请专业的心理专业的老师为大学生进行督导,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反省,在实践中认知,在实践中增加自信。

3.2 大学生拥有强大的自制能力和情绪复原力是克服攀比心理最重要的机制

对于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来说,其所负担的经济压力较小,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是人生中较轻松安逸的一个阶段,相比社会大环境而言,校园竞争较小,但是,正是这种长期的安逸,使得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也没有时间观念,在这种环境中,个体容易产生懈怠心理,更多的注重本身和外界的物质生活,相反,将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在修养,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培养强大的自制能力和情绪复原力是重中之重。情绪复原力是指尽管自身暴露明显的逆境或偏差行为,也要通过调节和控制帮助自身达到良好适应的过程,情绪复原力在逻辑上被看作一系列环境作用的结果,或是一个人在逆境中适应和改善自身的过程。是个体从消极的人生经历中恢复,并能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自制能力是指无论是在困境或是身处安逸、诱惑繁多的环境中大学生都能不忘初心,保持中正的态度,时刻关照自己,反省自己,不被外界所干扰和支配,拥有以上两种能力的人相对而言是不会产生炫耀和攀比这种非正常心理的。

3.3 通过明星效应和媒介系统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流通的社会,媒介和网络已深入各家各户。无论是儿童或老年人都备有手机,例如,大部分大学生都通过微博、微信或视频广告等媒介了解信息,因此可以拍摄有关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公益广告或撰写相关的文章为大学生提供思想道德教育。由于大学生追星现象严重,因此可以通过明星效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3.4 加强大学生科学的消费观和传统文化教育

一方面,大学生是从高中到步入社会的舒缓期,在高中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知识课的学习上,疏于思想道德的培养教育,到了大学校园之后,通过长期加强大学生科学的消费观教育和正面的人生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如何正确的消费,并逐渐养成习惯,改善和培养大学生错误和不端正的消费观,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祖辈传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世世代代的先人通过不断社会实践总结出的历史经验,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猜你喜欢
个体价值观心理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我的价值观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