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娥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自我国1950年将汉语作为对外教学的一门课程以来,截至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已经快接近70年了,成为了传播汉语语言以及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成为了让世界各国认识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熟语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与地位不容忽视。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更注重汉语语法的教学,熟语教学的地位并不高,并没有对熟语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汉语熟语由于不仅涉及到语言知识,还涉及到中华民族文化知识,那么就能够成为外国学生认识和熟悉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从而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熟语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熟语,就是指加工提炼过了的语言形式,它们是固定的说法。它们虽然长短不一,内容不同,使用范围不同,但是它们都是在人们的长期习用中慢慢地固定下来的,每一个熟语都表达一个特定的意思,往往不能望文生义,在结构上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随意改动。对于熟语的分类,虽然学术界存在多种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通常情况下,我们主要将熟语分为惯用语、俗语、成语、歇后语、谚语以及格言警句等等几个类别。
结合熟语的定义,可以看到熟语主要拥有几个特点:一是固定性,即熟语的组织结构不能被随意改变;二是整体性,熟语通常只能被整体运用,熟语中的单独成分不能被随意变动;三是约定性,很多熟语的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约定俗成的,通常是无法按照构词法来加以分析的;四是习用性,在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中熟语会被频繁使用,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五是思想性,许多熟语其实是人们处世智慧、生活经验的结晶,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和哲理内涵;六是生动性,熟语往往通俗浅显、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有着很强的语言魅力。了解和认识了熟语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认清熟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使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新熟语教学观念和意识。
其实人类社会中几乎所有的行为、现象都能够被归属于某一文化,那么各个民族的熟语自然而然也会将其民族文化的信息表达于字里行间,这就是熟语的文化特性。学者陈俊林曾在其研究中提出,人们在对汉语熟语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应注意“文化不等值”现象,这虽然指的是熟语翻译,然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其实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在学习熟语的过程中,当外国学生只知道熟语的字面意思,而无法领会熟语的文化内涵的时候,那么其对于熟语的理解就很容易出现偏颇,这就是“文化不等值”现象,在熟语教学中要尤其注意这一点。
前文已经提到,汉语熟语由于历经了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所以其背后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汉语中最具特色、最精华的部分,那么学习汉语熟语就成为了外国学生汉语习得的需要,通过学习熟语将大大提高外国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将成为外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当他们通过学习熟语去接触中国文化的时候,势必会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从而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汉语的学习热情。实际上,近些年来国内编辑出版的不少汉语学习教材中已经对熟语元素加大了渗透力度,在这样的发展形势背景下,将熟语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由于汉语熟语既涉及到语言知识,还涉及到文化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立足语言以及文化来开展熟语教学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应遵循“语言为主,文化为辅”这一原则。教师应立足于“语义”层面开展教学,应让外国学生准确了解熟语的语义,特别是那些仅仅从字面上难以推断出真正含义的熟语,只有外国学生知道了熟语的真正语义后,才能够在实际交际中正确予以运用。当然,由于熟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所以教师此时就应注意将熟语背后的文化内容讲解出来,从而有助于外国学生真正理解熟语的含义。
认读偏误是外国学生学习熟语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偏误。比如众口难调,这里的“调”字由于是多音字,但大多数学生由于经常接触diào,四声,所以将众口难调(tiá o)读成了众口难调(dià o)。在众口难调中,调是调和的意思,整个成语意思原本是指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同,难以调和得让众人都满意。如果读成众口难调(diào),那么这个成语就完全失去了其原本想要表达的含义。又如拾金不昧,意思是指捡到别人的东西不据为己有,这里“昧”字的正确发音应为mèi,但很多学生将其读成wèi,这其实就是将“昧”和“味”两个字弄混淆了,虽然两字就相差一个笔画,但意思却差之千里。
世界各国现今使用的文字多为英文、阿拉伯文、俄文等拼音文字,而汉语却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是世界上唯一被广泛采用的意音文字,有着较多的同音语素,因此汉字对于相当多的外国学生而言,学习难点就在于既要学汉字的拼音,还要学如何书写汉字,使得不少外国学生在书写汉字的时候很容易发生书写偏误。比如在与zhòng()不同、自zuò()聪明这两道题中,第一题不少外国学生可能会误写成“中”或“重”,第二题可能会误写成“做”,这其实是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导致的书写偏误。
对于外国学生而言,相比于一般词汇或短语的学习,熟语的学习难度要更大一些。虽然大多数熟语里面并没有非常生僻的字,都认识,但一旦这些认识的字组合起来却变成了其他的意思。那么外国学生要想单纯地从熟语每个字原本的意思去推测整个意思,就很容易出现语义理解偏误。比如千言万语,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看,许多外国学生可能会猜测其意思是一千、一万种语言,但事实上千言万语形容的是想说的话很多。又如热锅上的蚂蚁。不少外国学生单纯从字面上猜测这句话其实就是叙述热锅上有蚂蚁,但实际上这句话是形容人内心非常焦急、烦躁、坐立不安的样子。
作为特殊的词汇单位,熟语往往是固定的,其组成部分并不能够被随意切换。虽然即使更改了其组成成分,在实际交际中对方也能够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意思,但这毕竟违背了熟语的凝固性这一原则。以“功夫不负”为例,许多外国学生在这里填写了“苦心人”而不是“有心人”,之所以如此,通过交流询问,原来他们是受“苦心人,天不负”这一熟语影响,由于两句话的含义有着较高相似性,从而很容易导致他们发生记忆错位。又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许多外国学生容易说成“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免费”与“白吃”两者虽然意思相差不多,在实际交际中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对方也明白什么意思,但毕竟是对熟语的凝固性的违背,还是存在偏颇。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外国学生也能够正确地运用汉语,而如何检验他们能够在一定的语境中对汉语予以正确、合理、规范的运用呢?通常的做法是通过造句、写作等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下面以一个典型的错误造句为例进行分析。例:“我的爷爷生病了,使得他脸红脖子粗。”在这个例子中,主要是对“脸红脖子粗”这个熟语进行考查,其本来意思是形容人因为发怒、发急而激动得脸红脖子粗。但无疑学生只是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不知道“脸红脖子粗”的引申含义,从而导致了造句的时候出现了错误。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因此两者应当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在对一门语言学习的时候,其实同时也是在对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进行学习。与一般词汇相比,熟语无疑有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因此熟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为了让外国学生实现对熟语更加轻松、容易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熟语教学中应当实时将中国文化渗透进其中。外国学生如果始终带着母语文化来学习汉语,而并不想去了解汉语背后的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化,那么势必无法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与把握,这对于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熟语的含义无疑是极大的制约。而且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过于注重传授语言知识,教师和学生似乎都在围着对外汉语教材转,一个为了教汉语而教,一个为了学汉语而学,将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彻底忽略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效率低下。因此建议教师在熟语教学中,务必要实时将中国文化渗透进其中,一是为了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熟语,二是避免外国学生因为文化差异而发生熟语混乱使用的情况。以“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教学为例,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原本想去往南方的车子却向着北方前行,引申含义是比喻目的和实际行动正好相反。为了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引申含义,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这个成语的时候,非常有必要将这个成语诞生的背后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结合成语的背后故事去理解其引申含义。
事实上,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熟语,这些熟语在文化色彩、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但也可能大同小异。所以在对汉语熟语进行教学的时候,倘若能够联系外国学生的母语中的类似熟语,相信非常有助于他们快速掌握该汉语熟语的含义。比如在对“爱屋及乌”这个成语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英语中的“love me love my dog”;而在对“人不可貌相”这个成语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Beauty is only skin deep”这句西方谚语;在对“太岁头上动土”这个熟语进行学习的时候,“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无疑能够对学生的理解起到一定帮助作用;“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或“入乡随俗”其实对应的就是“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酒后吐真言”其实对应的就是“Wine in,truth out”。当然,有的熟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成语“倾盆大雨”,如果翻译成英语是“rain cats and dogs”,按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却是天上下猫和狗……可见,虽然强调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要尽可能排除母语的干扰,但实际上,在学习熟语的过程中,适当联系学生母语中的熟语来对比理解,无疑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常言道:“温故而知新”,在学习熟语的过程中,多进行复习回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日积月累,有利于外国学生汉语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而且第二语言的学习原本就是一个长期的、甚至终身学习的过程。所以在熟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对熟语进行适时的重现,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同时,要督促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知新”的效果。而且基于熟语在文化学与语言学上的特殊性,对于外国学生而言,也只有通过长期的复习回顾,才有可能正确掌握所接触的熟语,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近些年来,伴随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以及工作,甚至在世界范围内还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可见,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熟语教学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章先介绍了熟语的定义及分类,分析了熟语的特点及文化特性,指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熟语教学的定位,然后就外国学生熟语学习及使用存在的偏误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熟语教学策略。希望能借此给予相关人员一定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