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丹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第七中学,吉林通化 134100)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优秀学生必备的素质,然而在历史科目的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历史课堂效率不高。为了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授课教师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按照课前课后的时间节点进行分类,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前做好课堂预习;二是课堂之上认真听讲;三是课后及时总结反思。此外,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当与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形成高效的历史课堂。
在上历史课之前,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十分必要的,好的课前预习,可以使得课堂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提升课前预习的实效性,学生在做课前预习的时候需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一是掌握主要学习内容。借助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大致掌握课堂上讲授的主要内容,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听天书”的情况。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可能将对一些相对简单的知识点一带而过,因此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二是明确听课重难点。授课老师在45分钟的历史课堂上,很难对每个细小的知识点做到面面俱到的细致讲解。然而,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不相同,历史知识储备量也不一样。因此,学生应当通过课前预习,明确自学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以便于在课堂上抓住听课重点。在课前预习时,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前做好标注,以便在课堂上向老师进行提问。
三是提前解决一部分个性化的问题。在历史教材上常常出现一些历史典故以及生僻字。学生应当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自行解决这部分个性的问题,以便授课教师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解决共性的问题,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课堂时间是十分宝贵的,每个学生都应当在课堂上做到认真听讲,不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上课听讲的过程中,学生要及时做好课堂笔记,将老师延伸讲解的知识点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以便课后复习的时候有文字记录作为学习材料。授课教师应当及时提醒学生应该记录什么,不记录什么,易错易忘的知识点应当做出特殊标记。向课堂45分钟要成绩,这就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历史课堂上,授课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学生受到鼓励后,将提升其做好课前预习的自主性,从而形成课堂内外的良性循环。在课堂之上,授课教师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历史教学水平提升,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作用。
课后学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强化巩固,也是“温故而知新”的重要实践。通过课后总结反思,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还能通过持续的复习,产生新的学习体会。历史知识中常常涉及到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点,这些知识往往是常记常忘,因此,需要学生进行持续的知识巩固。在课后的复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及时进行课后整理,强化归纳分析能力。在课堂上,由于时间匆忙,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可能加快教学速度,导致有些学生的笔记记录不全、记录潦草,对有些知识点无法进行真正的消化理解。通过课后复习,学生应当再次捋顺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重新形成完整、整洁的学习笔记,以便在期中期末复习中使用。通过课后的复习及整理,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二是制定复习计划,实现系统复习。课后复习不是一次性的,需要持续的系统性复习。因此授课教师应当帮助同学们制定复习计划,对各章各节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学生应当将复习中发现的易错题目记录在笔记本上,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复习。
三是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主动思考问题。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应当注重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以新知识带动对旧知识的巩固提升,以旧知识帮助新知识的消化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要树立问题意识,做到学思结合、学思渐悟。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将历史知识进行内化,帮助学生形成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总结反思的习惯,可以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高效。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教师授课更加轻松,学生在课堂上会学得更加开心、学得更加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