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启祥
唐代宗大历初,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县东),作《夔州歌十绝句》,其一曰:“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夔州歌十绝句》因简捷明快,“体格特高”,颇类竹枝词,而成为杜诗名篇。其第一首又因“写其形胜,便堪为夔吐气”,格调清新,气势宏阔,追求拗调(第一句七字皆阴平声),给人以奇丽突兀、石破天惊之感而跻身众多的杜诗选本。但是,诗中“百牢关”的地理位置却扑朔迷离,有必要做一些追寻探讨,以明晰杜甫蜀中经历,感悟“夔州险过百牢关”之意蕴。
杜甫诗中百牢关之地望,前人、今人注解杜诗时都有所释。由于它们之间往往有因袭现象,兹选据代表性的胪列如下:
清钱谦益《钱注杜诗》注:“《寰宇记》:在汉中郡西县西南,隋开皇中置。以蜀路险,号曰百牢关。一云置在百牢谷。《元和志》:‘隋置白马关,后以黎阳有白马关,故更此名。’按百牢关为入川之隘口,但不如瞿塘之险耳。”
仇兆鳌《杜诗详注》注:“《唐书》:汉中郡西县西南有百牢关。《寰宇记》:隋开皇中所置。以入蜀路险,号曰百牢。’钱笺:‘百牢关,孔明所建,故基在今兴元西县,两壁山相对,六十里不断,汉江水流其间,乃入金牛益昌路也。”
浦起龙《读杜心解》注:“《唐书》‘汉中郡西县,有百牢关。’《图经》云:‘孔明所建。两壁山相对,六十里不断,汉江流其间,乃入金牛益昌路也。’”
今人萧涤非《杜甫诗选注》注:“百牢关在汉中,两壁山相对,六十里不断,汉水流其间,因与夔州的瞿塘相似,故以为此。”
山东大学中文系《杜甫诗选》注:“百牢关,在今陕西勉(原作沔)县西南,两壁高山对峙,汉水流经其间,形势险要。自夔州以东为长江三峡,两岸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接连数百里,所以说‘险过百牢关’。”
宋开玉《杜诗释地》曰:百牢关,古关名。在唐汉中郡西县(今陕西勉县西)西南。两壁山峰相对,汉水穿流其间。《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三·兴元府》或曰即今平阳关。
除以上所列,其他如杨伦《杜诗镜铨》,冯至编选、浦江清等注《杜甫诗选》,邓魁英、聂石樵选注《杜甫选集》,上海古籍版《唐诗鉴赏辞典》等著作,对百牢关的诠释,也有或详或略、大同小异的文字,此不赘引。
《图经》云,百牢关,孔明所建。故基在今兴元西县泥口化检玉关山下,傍临白马河,东自梁洋,北自武兴,西入金牛、三泉,皆涉北河以济。河之西南,壁山相对,六十里不断,嶓冢汉江水流其间,与白马河合,缘江乃入金牛、益昌路也,虽不甚险,而为入川之隘口。
线索今已理清,渊源可谓明了,但问题并未解决。因为诸家引文所指的地理位置——今陕西勉县西南,与杜甫入蜀行踪无关;相关描述也不宜用于与瞿塘之险比较。这里的百牢关,并非《夔州歌》中所咏。
诸家释文或曰百牢关在西县(今陕西勉县西老城镇)西,或曰在西县西南三十步,而乾元二年(759)杜甫由同谷(今甘肃成县)赴成都时,系翻越兴州(今陕西略阳)西南的飞仙岭,经陈平道抵金牛县(今陕西宁强县东北大安镇),入金牛道西南行,并不经过西县;且西县百牢关处于山口平地,关后道路《图经》的描写是“不甚险”,杜甫不会用自己未曾身历且不险峻的地段与瞿塘夔门比较。尽管杜甫诗中也有对自己还未亲履的地方的描述,但用词明确,能够辨识。如入蜀纪行诗中之《龙门阁》,有“饱闻经瞿塘,足见度大庾”句,用渡瞿塘、登大庾之艰险,以衬过龙门之惊险异常。瞿塘、大庾为诗人当时未至之地,因而用“饱闻”“足见”表明不是实写。体味“夔州险过百牢关”之语气及诗意,百牢关应该是一个杜甫经行之地。
综上所述,元稹、武元衡、郑馀庆、于邺等诗人诗中的百牢关,其位置、周边环境都与《元和郡县图志》、前引《太平寰宇记》和古今注杜著作中百牢关的位置不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百牢关曾经迁徙,在初唐之前和盛唐之后位置发生了变化。
目前所见最早具体记载百牢关位置及其演变的典籍是唐代中期的《元和郡县图志》,《元和郡县图志》之前的《通典·州郡五》亦曰:“西县……隋置关在县西南,今名百牢关。”《元和郡县图志》曰“西县西南三十步”,说明百牢关曾经设在西县城附近。
百牢关由白马关更名而来,而白马关得名于其原设于白马城附近。据《三国志》、《水经注》等文献记载,东汉建安后期,以政教合一而割据汉中30年的五斗米道教主张鲁,为抵御丞相曹操的进攻,在沔阳(今陕西勉县东)之西白马塞的山上“横山筑城十余里”,谓之阳平关。蜀汉时阳平关城迁建于山下,因地处白马塞之东麓、古浕水入汉水口之东岸,南北朝时称白马城、浕口城。“白马”之名源于其地原为白马氐所居;浕水亦称白马河,今名咸河。白马城故址在今勉县西之老城。
隋大业中由北魏嶓冢县更名而来的西县,一直存在至元至元年间,而西县唐代以后的治所即在故白马城。百牢关位于西县西南三十步,即大约60米,其位置当在邻近白马城的白马塞(今名走马岭)下。这里是汉末曹操战张鲁、刘备战曹操的古战场,是两晋南北朝时司马氏晋、成汉、前秦、后秦、宋、齐、梁、北魏、氐族杨氏争夺汉中的要塞,是金牛道北端入山口、故道南端出山口,自唐代都城长安,行褒斜道、历百牢关、经金牛道可达巴蜀,行故道、越百牢关、循汉水可通江淮,故《元和郡县图志》曰“自京师趣剑南,达淮左,皆由此也”。
西县城西南三十步的百牢关,就是古今注杜者所释之地,但这并非诗人们所咏之地。
唐开元以后,百牢关离开西县,被西移至三泉县之西。三泉县始置于唐武德四年(621),原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东北一百五十里,先后属南安州、利州。天宝元年(742),自西南一百二十里故县徙治所于嘉陵江东一里关城仓陌沙水西,地当今陕西宁强县北阳平关之擂鼓台,属梁州。三泉为古金牛道要冲,元代之前入蜀必经之地。
综合《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的记载和元稹、武元衡、郑馀庆诗意及地理描述,可以初步认定,今燕子碥镇偏西接近嘉陵江弯道处应即“三泉县西”之百牢关所在。嘉陵江自古为秦蜀水路,三泉县有水路重要码头。于邺“帆影清江水,铃声碧草山”诗,就是唐末嘉陵江百牢关段水运的实录。嘉陵江在此由自东而西流折向自北而南流,东西两岸山峰陡起,绵延一百多里,蔚为壮观,与夔门气势无二,只是雄险略逊一筹,故杜甫曰:“夔州险过百牢关。”
尽管三泉百牢关逊瞿唐之险,但他和瞿唐夔门一样,对杜甫的流亡具特殊意义。经过华州、秦州、同谷两千多里的艰辛旅程,杜甫来到了“天府之国”的门户“蜀口”百牢关,山势巍峨,江水滔滔,眼前的景色使其心潮起伏,想象“成都万事好”,对前路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杜甫在蜀中相对宽松的日子并不长。几年后,当他滞留夔州,饱览夔门的雄伟后,突然意识到,过了夔门,将是他又一段长途流亡的开始。百牢关和夔门,既是他入蜀和出蜀的标志点,也是他希冀的平静生活的开始和结束。“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在感叹山水之永恒、胜景之雄浑的同时,多少也流露出对人世无常、生活困顿的无奈。
注释
:①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统稿《杜甫全集校注》卷一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3748页。诗歌正文中“夔州”草堂本作“瞿唐”。
②(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六之下,中华书局,1961年10月,第852页。
③(清)王嗣奭《杜臆》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305页。
④(清)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第501页。
⑤(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五,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302页。
⑥(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六之下,中华书局,1961年10月,第849页。
⑦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241页。
⑧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编《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8月,第255页。
⑨宋开玉《杜诗释地》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387-3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