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怀东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上的“双子星座”(郭沫若语)。李白洒脱自由的人生观念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诗歌美学追求,使得他格外偏爱绝句诗体,而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性格和美学追求,使得他对律诗情有独钟。其实,杜甫的绝句也有其特色。
《唐诗排行榜》(王兆鹏,中华书局2011年版)排名第一的是崔颢的《黄鹤楼》,第二名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第三名、四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登鹳雀楼》,第五名是杜甫的《登岳阳楼》。李白的《蜀道难》是第十名。这个排行主要是依据各种唐诗选本进行统计的。其实,如果从家喻户晓的程度来看,崔颢的诗显然不如李白、杜甫的诗歌,而同样是杜甫的诗歌,在我看来,作为律诗的《登岳阳楼》显然比不上一般的绝句,杜甫绝句创作数量并不少,有130多首,名篇佳作比例也很高,其中《绝句四首》之三“两个黄鹂鸣翠柳”就相当流行。这首诗看起来简单浅易,其实,内涵丰富,仔细研读,也能发现杜甫为人和作诗的某些特点。
《绝句四首》之三,全诗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很多时候被家长用来教牙牙学语的孩子。没有生僻难懂的字词,而不像人们常常提及的杜甫代表作“三吏”“三别”诸诗,主题涉及政治与民生疾苦,其沉郁顿挫、啼饥号寒的风格让人心情沉重。初看此诗,文字不难,内容也很好理解,显得比较浅易:
第一,诗中有数字:“两个”“一行”,还有“千”有“万”,显得朴实、自然。
第二,诗中有色彩:黄、翠、白、青,而且,对比度很强,丰富多彩。宋代学者曾季狸说:“韩子苍云,老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古人用颜色字,亦须匹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
第三,诗中有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有窗有门,有雪有船,有山有水,甚至还有方位(东、西),丰富而秩序井然。
第四,诸要素互相关联,有声有色,且以动写静(含、泊),动静结合,富有生机活力。
杜甫并不是儿童诗人,而是他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草堂环境的刻意呈现,是纯真之眼对自然之美的发现。四句诗,看起来每句写一个场景或者画面:树上黄鹂,天上白鹭,窗外雪山,门前小船,看起来毫不相关,如清代学者仇兆鳌所说,此诗“咏溪前诸景。此皆指现前所见,而近远兼举”,其实,我们可以想象是作者似乎正在游目骋怀,静静地观赏这个环境,向读者展示草堂优雅的环境,由此可见作者生活态度之从容、闲雅。因此,这四句诗不仅呈现了草堂环境之美,还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杨伦就认为“此皆就所见掇拾成诗,亦漫兴之类”,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杜甫此诗的内容,和他回到草堂之后所写的《春归》诗意相同:“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别来频甲子,归到忽春华。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在外漂泊三年,如今应老友严武之邀重回草堂,这里的风云花鸟无疑都令他欣喜不已。阅读这首诗,读者的心情和杜甫一样,游目于眼前的自然风景,心态优雅而从容。
这首诗除了上述基本的写景抒情等信息外,还透露了其他重要信息。
关于本诗的写作时间,南宋学者黄鹤认为是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四月作,但是,其他学者都认为是广德二年(764)四月作。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底到达成都,乾元三年(760)春营建了草堂。唐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杜甫送严武(前年冬,来蜀出任成都尹)还朝至绵州,会徐知道反,无法回到草堂,不得不滞留漂泊于绵州、梓州、阆州诸地,此行借用陈贻焮先生的话可以说是“难中逃难”。广德二年(764)二月,严武重回成都担任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他邀请杜甫回成都草堂;六月,严武表荐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官阶从六品上;次年四月,严武病逝,次月,杜甫就离开成都,举家东下。此诗正值杜甫从梓州漂泊归来,回到草堂,严武可能已经或正在与杜甫讨论出任之事。严武回成都,杜甫就回到成都,并出任严武幕府之节度参谋;次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即举家离蜀,由此可见杜甫与严武的密切关系。因此,杜甫回到熟悉的草堂,并且见到老朋友,心情当然十分欣喜,他通过四句环境描写,再现了草堂环境的安静、优雅以及个人生活、心态的从容、安闲。
不过,此时杜甫的心思是否就是如此单纯?或者说,这首诗要表达的心思是否仅限于此?我们认为并非如此简单。此诗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即透露了杜甫对下一步去处的计划。此句使用了典故。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万里架大江水,在(成都)县南八里。蜀使费祎聘吴,诸葛亮祖(饯行)之。祎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以为名。”据《宋高僧传》卷五《一行传》记载,安史之乱起,唐玄宗逃至蜀地避乱,至成都,经过此桥,问左右此桥何名,下属对曰:“万里桥。”唐玄宗叹道:“开元末,有僧一行对我说:‘二十年后,国家将有难,陛下当远游,至万里之外。’”后来宋人范成大(苏州人)亲自到这里考察,其《吴船录》(卷上)记载说:
石湖居士以淳熙丁酉岁(按:公元1177年)五月二十九日戊辰离成都。是日,泊舟小东郭合江亭(按:今南河、府河交汇处)下。合江者,岷江别派自永康离堆分入成都及彭、蜀诸郡合于此。以下新津,绿野平林,烟水清远,极似江南。亭之上曰芳华楼,前后植梅甚多。故事:腊月赏梅于此。管界巡检在亭旁。每花开及三分,巡检司具申一两日开燕,监司预焉。蜀人入吴者,皆自此登舟。其西则万里桥,诸葛孔明送费祎使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后因以名桥。杜子美诗曰:“门泊东吴万里船。”此桥正为吴人设。余在郡时,每出东郭过此桥,辄为之慨然。
此诗巧妙地嵌入了成都的地名或景点,“万里”与“西岭”相对,不仅满足了诗句对仗的需要,而且也暗示了他要离开成都,前往江东。宋代学者赵次公给这首诗作注,明确说:“公之志,每欲南下。今言所泊门外之船,乃欲往东吴万里之船也”。王嗣奭评论此诗也论及杜甫去向:
浦起龙认为此诗含蓄地表达了厚望严武用心镇蜀之用意,显然杜甫担心蜀地形势不稳定,虽然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乃至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但是,杜甫仍然随时准备弃官而前往江东。事实也证明,严武甫一去世,杜甫就匆匆忙忙离蜀出川。浦起龙基于比兴传统理论对此诗的解读与众不同,虽属于一家之言,不过确有一定根据。
其实,这首诗是组诗之一首,而组诗间必有内在关联,以往学者都忽略了这个解读视角,我们可以从四首诗的内在联系来理解杜甫的心思: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之一)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之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之三)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第一首说种菜,第二首说捕鱼,第三首说风景,第四首说种药。第一首,可见杜甫的隐逸之趣。第二首,寓意不敢冒险取利。至于第四首,浦起龙评价说:
可见,第一、第二、第四首诗,都有不愿出仕之意,所以,第三首诗应该与其他三首主题、表达的思想倾向一致。
因此,可以说,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杜甫对草堂闲雅风景的喜爱之情,而且含蓄地流露了不愿出仕的想法。就杜甫创作目的而言,我们甚至可以如此推测:他希望此诗的读者也许是严武。
正因为对官场的疏离立场,导致杜甫到达成都后生活立场的调整以及诗歌美学观念的变化。
杜甫本来是一个“政治诗人”,如“三吏”“三别”等诗歌就是反映政治时事的作品,其早年观望泰山产生的却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这一言志的隐喻,后来寒冬之际跋涉陇蜀道中,他发出“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发秦州》)的感叹,其实也是一语双关,此道既是陇蜀之道,也是人生之道。可是,“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成都府》),来到富丽繁华的天府之国中心成都,杜甫在继续关注政治的同时,也开始享受这里丰足的物质生活和美丽的风景,舒展一下他多年紧张而疲惫的身心。
生活处境的变化引起了杜甫诗歌内容乃至艺术风格的变化,作为一名生长于中原地区的“外来客”,杜甫对成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非常敏感,当初营建草堂他就特别注意环境问题,如《江村》写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这里环境清幽,生活安闲。杜甫喜爱草堂的花草树木、氛围环境:“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落日》)故《旧唐书》本传云:杜甫“于成都浣花溪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里的环境异常安静,陶渊明不关注外面世界,他刻意与人间保持距离。又如其《饮酒》其五:
先看格律。七言律诗有四种格律形式,都押平声韵。杜甫此诗采用的是仄起式、首句不用韵的格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此诗“一”“西”“门”三个字不符合平仄要求,不过,“一三五不论”,不存在平仄失对失粘的问题,符合七绝首句仄起不入韵的格式。押韵也没问题,按照平水韵,韵脚“天”和“船”在同一韵部。此诗突破了绝句“正格”的哪些方面?明代杨慎的论述很明确: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用了杨慎此评之后,还系统列举了唐诗绝句对句的类型。其实,从唐代绝句的数量来看,对起对结的比例也不少,不过,在《唐宋诗醇》作者看来则非绝句之“正格”。这首绝句就是对起对结,而我们认为这正是杜甫有意的突破与创新。杜甫当然熟悉绝句的格律要求,他却有意突破之,表明了他对对仗之美的格外垂青,正因如此,他才最擅长写律诗。明代学者胡应麟就说:
杜之律,李之绝,皆天授神诣。然杜以律为绝,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句,本七言律壮语,而以为绝句,则断锦裂缯类也。李以绝为律,如“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等句,本五言绝妙境,而以为律诗,则骈拇枝指类也。
当然,胡应麟以“断锦裂缯”之喻对杜甫绝句的对仗有所认可,却用“骈拇枝指”明确否定李白律诗的非对,不一定合理。杜甫最好的律诗往往开头两句都采用对仗,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等等。可以说,对对仗的特别爱好,就是杜甫的诗歌美学之一。
明代学者杨慎还谈到此诗的影响:
杜甫诗歌具有一种突出的崇高感,这来自他忠君爱民的情怀,来自强烈的忧患意识,来自雄伟、壮阔的环境意象描写,也来自个体面对宇宙无限的抗争感,这最后一点在本诗中有突出的体现。
注释
:②曾季狸:《艇斋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
③仇兆鳌:《杜诗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143页。
④杨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第559页。
⑤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认为此诗作于“春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16页),似乎不确,因为这组诗的第二首说得很明确:“因惊四月雨声寒”。本年的夏历四月,正当公历五月上旬至六月上旬,季节应该已是暮春或初夏。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二诗有句云:“处处清江带白蘋,故园犹得见残春。”残春,暮春也。另外,本诗所写季节和物候已是暮春,白鹭是留鸟可不置论,而根据候鸟黄鹂的活动习性大致可以判断季节或时间,李桂垣《黑枕黄鹂在我国的春季迁徙》(《动物学研究》1984年第4期)研究,在我国大陆地区活动的基本上是黑枕黄鹂,该鸟每年从南方迁徙到达四川的时间一般在公历四月下旬,虽然古今气候并不完全一致,不过大致不差,所以,结合此诗黄鹂鸣翠柳的描写,也可以断定诗歌作于暮春甚至夏初。
⑥陈贻焮著,《杜甫评传》(中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64页。
⑦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68页。
⑧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82页。
⑨林继中辑:《赵次公杜诗先后解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