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应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聂绀弩不仅是一位继承“鲁迅风”的著名作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语言学家。早在1937年6月,他的语文问题论集《语言·文字·思想》即由上海大风书店初版。晚年,他在回忆体散文《故乡·故乡的语言·儿歌之类》中,对故乡京山的语言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总结,对诸如“把持其事”(用心、用功、认真之意)、“浴罢弹琴”(指随随便便、吊儿郎当)、“揩皮”(训人)、“无状打爷”(也讹成“无章打野”,指做事说话无章法、无条理)等特殊语言进行了解释。他说:“关于故乡方言,在狱中空脑搜索,得一千余条,准备出狱后参考一些方言书,写出一本书来,不意被看守没收了。”2003年12月,为了纪念聂绀弩诞辰100周年,武汉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聂绀弩全集》,该全集钩沉爬梳200余种报刊,第一次将聂绀弩全部著述整理出版。出于对京山籍外读者的考虑,该全集对某些难懂的京山方言进行了注释,比如《聂绀弩全集》第四卷《儿时》:“不信,您郎数!”“您郎”的注释为“你之敬语”。“在路上想,这老头儿好拐。”“拐”的注释为“坏之音变”。以上注释标在全集该页脚注中。《“板”琴》:“那病,死了还会‘过’给(传染)后代的。”“过”的注释在行文括号中,事实上由聂绀弩自己解释。尽管全集的方言注释选择很有代表性,但百密一疏,还是有不少颇有特色的京山方言漏掉了,给不少读者阅读带来障碍,本文以全集卷次为序,拟对遗漏的方言进行补释。
《聂绀弩全集》第一卷:
《怎样做母亲》:“我听见了这消息,奇怪不,没有哭,并且没有想哭,简直像听隔壁三家的事情似的。”(隔壁三家:京山话中较为普遍,泛指与己无关的。)
“过年,只有一件事情不好,就是有许多禁忌。死不能说,鬼不能说,穷,病,背时……尤其是在‘敬灶’、‘出天方’的时候。”(背时:走霉运。敬灶:旧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有奉祀灶君的习俗,烧几叠纸,燃一炷香,上一杯敬茶,作揖叩头完毕,在灶上点一夜的油灯以飨灶君菩萨。出天方:旧时农历大年三十夜后,在鸡叫二三遍天欲晓时,人们燃放鞭炮隆重迎接新年的到来,此为“出天方”。现在由于电视中春晚的普及,人们多将“出天方”的时间定在大年三十子夜钟声敲响之后,此时全国各地燃放烟花爆竹,迎接新年的到来。)
“你在你伯伯灵前烧烧香,磕几个头,叫伯伯保佑爹清吉平安。”(清吉平安:即健康平安,无灾无难。)
《时间的启示》:“房门外面是一个大客厅,把我骇了一跳,上上下下,坐满了一客厅的客。”(骇了一跳:即吓了一跳,旧时京山民间口语中无“吓”字。)
《拥护〈忠王李秀成〉》:“这在当前可以说是一件无大八大的大事。”(无大八大:即非常大。)
《论怕老婆》:“独有自己的,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车不转,拨不亮,叫不应,赶不走……”(车不转:车,动词,读音chē,有旋转之意。)
《辈份·寿命·体格》:“……风不吹,雨不淋,日不晒,夜不露,心不操,力不出……”这是流传于京山一带的俗语。(此句话在京山人中使用较多,常常指一个人虽然舒舒服服地做事,但待遇颇厚。)
《乡下人的风趣》:“他正在一个人车水。”(车水:一种灌溉农活,旧时京山农民通过手柄转动木轴,将水通过水车内一页一页的木片导入农田中。)
《聂绀弩全集》第二卷:
《鲁迅正传》:“闲人消开,大老爷来了!”(消开:即赶快闪开。)
《论猴把戏》(猴把戏:旧时民间耍猴的把戏,常常喻指骗人的勾当。)
《聂绀弩全集》第四卷:
《婵娟》:“只少用显微镜在字里头,纸里头,乃至纸方面去搜索。”(只少:只差,恨不得。)
《儿时》:“这杂种!”伯伯的声音已经在厅屋里了,“尽他去吧!”(京山方言,读第三声,“jǐn”,放任的意思。)
“许多人会讲‘古话’,我常常听见他们讲。”(古话:即过去流传下来的话,常常是一些过去的陈年旧事。)
“有时嘎嘎(老老)来,仔细看她纺的线子。”(聂绀弩在括号中的注释“老老”,意同“姥姥”,在京山方言中更多读作“嘎嘎”,音“gāgā”。聂绀弩在《故乡·故乡的语言·儿歌之类》中说,外祖母曰“嘎嘎”,外祖父曰“嘎嘎爹”或“嘎公爹”。而在京山邻县的汉川、天门有时用“嘎嘎爹爹”、“嘎嘎婆婆”表示外公、外婆的确指。)
《七十年前的开笔》:“筛杯茶来!”爹说。(筛:即为“斟”之意。)
《“板”琴》:标题“板”,即为“摔”之意。
“你伯伯死了,你还不哭,跑进来做什么,这痴杂种!”(京山方言中使用较为普遍,母亲对儿子的骂语,“痴”,带有“傻”“笨”之意,该词语出自母亲口中,更多只是情绪表达,并无侮辱之意。)
《东西南北的年关》:“自然不,从前因为我的女人不能出世,又是小脚。”(出世:指在外面的世界闯荡。不能出世,含有“由于自身条件局限或主观原因,待在家里不出来之意”。)
《寂寞的故乡》:“您驾在外头吃好东西吃惯了的,这样菜恐怕吃不来吧?”(您驾:你的敬称。)
《开笔》:“她坐在神柜跟前的香坛上窜瞌睡。”(窜瞌睡:打瞌睡之意。在京山方言中使用很普遍。)
“母妈!这可了不得。你的儿子会作文章了,我明天就告诉他的先生。”(母妈:旧时京山方言口语中对妈妈的称呼,现在已很少见。)
《致生者、悼死者、怀生死不明者》:“话说还原:过了几天,那朋友来看我。”(话说还原:表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以引起下文,有追述、总结之意。)
《聂绀弩全集》第六卷:
《金元爹》:“却已经东一榔槌,西一喇叭,说了很多话了。”(京山方言指说话做事无条理、无章法。)
“好多人都晓得他在搞那猴。”(搞那猴:做那桩事。)
“是呀,人,真是量不到的。”(量:读第四声,liàng,表估计。量不到,多表示意料之外。)
“怎样用了的?还不是手爪子痒。”(手爪子痒:喻指控制不住手,多有干不好事情之意。)
“人,怎样穷,香炉碗总该接起呀。”(香炉碗:人死后,遗像前摆上一香炉。接香炉碗,指有子女后嗣供奉祭祀,不致使香炉碗空着。)
“运脚来了,连门板也搪不住。”(运脚:指运气,五行阴阳学说认为人的行运是可以变换的,就像脚可以走来走去。)
“也还不是可以翻梢?”(翻梢:京山方言中很普遍,指时来运转,终于出头之意。)
“你们看金元不是来拆白的么?”(拆白:指撒谎行骗。)
“堂屋里还是滂牛粪臭。”(滂:音pāng,京山话中很普遍,往往与“臭”合用,有“很”、“非常”之意。)
“妈还骂我没脾胃,连篮子都没有拿得回。”(没脾胃:“没本事”之意。有脾胃:即“有本事”。)
《旁听》:“‘你驾好哇!’老李像殃皮虱子,拖着又小又慢的声音重复着她的话。”(你驾:你的敬称。殃皮虱子:殃,破败松垮之状,殃皮虱子喻指有气无力、毫无生气。)
《夜戏》:“我一望,她的视线就马上车回。”(车回:京山话,车,音chē,动词,转动之意。)
《盐》:“这懒身杂种,没有打得,下雨下雪,要你去,看会死不?”(懒身杂种:旧时京山话中母亲对儿子的叱骂,懒身,即懒惰的意思。)
“他打的单布衫,说冷,我脱下一件棉背心给他穿去咑。”(打:穿的意思。咑:半上声,京山话中常用的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动词后,读音较为响亮。)
《天壤》:“‘你不晓得!’妈解释,‘那娃子冒得脾胃(本事)。’”(冒得:没有之意。)
通过对《聂绀弩全集》中使用的京山方言统计分析,可以得知其使用方言主要集中在早期叙事性回忆体文章中,一方面出于对故乡物事客观还原的必要,另一方面也与聂绀弩一贯主张的“提倡大众语”写作有关。以《金元爹》为例,这是聂绀弩1934年完成的一部大众语小说,当时的聂绀弩受聘于《中华日报》,创办著名文学副刊《动向》,因编稿原因结识了鲁迅、茅盾、丁玲等人,他利用这个阵地积极推动关于采用旧形式和大众语的讨论。《金元爹》曾得到鲁迅的亲自指点。该小说大量使用京山土话,诸如“翻梢”、“拆白”、“滂臭”、“切湿”(很湿)等等,聂绀弩曾说:“只有提倡土话,掘发土话中的宝藏,才容易提高大众的文化水准,才容易养成大众的写作,才容易使普通话更丰富,也就容易建立起大众语来。”而在建立通行的大众语过程中,有时难免会碰到土话中有拼音无汉字的情况,那么则可用拉丁字母拼。“现在写文章的人,在全部方块字的文章里,夹几个拼音字是无妨的。”以《棉裤》为例,该小说也完成于1934年,发表于次年胡风编辑的《木屑文丛》第1辑,讲述一个孤老太婆为躲避“乡巴佬造反”,将准备给自己装殓的一件新棉裤藏在草棚房中的床底下,城里的团长为了廓清战场,放火烧了邻近城墙的草棚区,老太婆寻死觅活地向团长要赔偿被打的故事。《棉裤》中使用了许多的nanggao、syngguo、maode、giangas,在京山方言中分别读作“朗稿”、“悚个”、“冒得”、“将尬四”,以上词语分别对应表示“怎么办”、“什么”、“没有”、“刚开始”之意。这些拼音准确还原了京山话的韵味,真实再现了小说发生的历史场景。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项目“湖北籍现代文学作家全集编纂考察”(15Y140)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聂绀弩全集》编辑委员会:《聂绀弩全集》(第4卷),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第475页。
②《聂绀弩全集》编辑委员会:《聂绀弩全集》(第8卷),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第61页。
③《聂绀弩全集》编辑委员会:《聂绀弩全集》(第8卷),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