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懿与朱子学界的中外交流

2018-11-13 02:34钟继环
闽台文化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朱子朱熹儒学

钟继环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秦家懿,加拿大华裔学者,是北美地区推动朱子学界的中外交流的代表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秦家懿积极推动朱子学界的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积极参与朱子学界的中外学术交流活动;二、指导留学海外的中国学者展开朱子学研究;三、其朱子学著作推动中外学术交流深入展开。总而言之,她在特定时代推动了中外朱子学界在交流与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

一、积极参与朱子学界的中外学术交流活动

秦家懿(Julia Ching,1934~2001),加拿大华裔学者,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北美宗教学家和哲学家。秦家懿自命为儒家天主教徒,1972年获得澳洲国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汉学家柳存仁。毕业后,她留校任教,任亚洲文化科讲师。后经哥伦比亚大学的狄百瑞和耶鲁大学的芮沃寿两位教授邀请,秦家懿先后在两所大学执教,讲授宋明理学。1978年,她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执教,因业绩卓著,三年内便晋升为正教授,负责讲授宗教、哲学和东亚研究三系。她的学术研究集中在基督教的神学、儒家的智慧以及两者间的比较研究。主要著作有《王阳明》《中国宗教与基督教》《朱熹的宗教思想》。秦家懿的朱子学研究最具特色,即从朱熹的宗教性展开论述,此视角的研究长期以来被中国学界所忽视。

1978年以后,她以加拿大多伦多学者的身份、围绕朱子学的宗教性研究开展中外学术交流活动。她频繁参与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在与中外学者展开学术交流和对话中获取新知,并将之反映至自己的朱子学专著中,深化了学术交流,也展现了其与中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的图景。据笔者统计所得,秦家懿参加的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主要集中在1980年代至2000年初。

1980年代,秦家懿频繁参加与朱子学有关的学术会议。1981年10月15~21日,秦家懿携夫婿欧德配参加在杭州举办的“宋明理学学术会议”。会上,她就莱布尼茨与理学的关系向中外学者汇报与交流。同年12月3日,秦家懿在中国人民大学做“王阳明学说在中、朝、日三国的影响的比较研究”的报告,对从朱子学内部思想衍生出来的阳明学深入分析。中国朱子学学者张立文称此学术报告开拓了自己的学术视野,自己得以了解国外研究中国哲学的成果和方法,思想上得到启发。1982年,秦家懿参加夏威夷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Chu Hsi on Personal Cultivation(译为《朱子修养论》)。随后,该文被陈荣捷收入会议论文集《朱熹和新儒学》一书中。这本书后来成为秦家懿撰写朱子学著作的重要参考文献。1983年,秦家懿与罗杰尔·艾姆斯(Roger T.Ames)共同主持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中国哲学会。 会上,中外学者就儒学、朱子学等相关哲学思想及其社会价值展开深入交流。杜维明认为:“在多伦多会议上,我们讨论价值和人类存在的问题。随后又讨论自然、人性和文化、中国哲学中的心、性、理诸方面等题目。所有这些讨论,不仅对中国哲学是重要的,而且对西方哲学、对人类生活,以及对我们正在寻找自己的宇宙来说,也是重要的。”1986年8月29日至9月3日,秦家懿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二次国际儒学研讨会。该会由杜维明筹办、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主办,会议主题为:儒学发展的前景与问题。中外学者就朱熹等在内的儒家思想与现代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1987年12月2~5日,秦家懿来华参加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朱熹与道教》。该文介绍了朱熹对道教的认识、评价以及道教对朱熹的影响。秦家懿参加这些在国内外召开并有中国学者参加的会议,本身就是中外学术交流的一种体现。

1990年代,秦家懿参与的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中,以1992年台北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最具代表性。1992年5月29日至6月1日,秦家懿参加台北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朱熹与道教》。这篇文章是在1987年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提交的《朱熹与道教》一文的基础上丰富与完善的。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朱熹的宗教思想,对当时较少关注朱熹宗教思想的中国学界有着重要影响。钟彩钧说到:“上世纪80、90年代,国内学界对于朱子的宗教思想研究比较少,至于朱子的宗教思想,反而是外籍学者或我国旅外学者最有成绩。究其原因,当时传统的朱子研究都在儒学内部进行着,而儒家并不自视为宗教。然而朱子学流传海外,却一开始便倾向于从宗教立场来研究。”会上,秦家懿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朱熹与道家思想,朱熹的《易经》《参同契》《阴符经》,朱熹与道教的长生术等方面内容。文后“结语”中,秦家懿不忘提及张立文所著的《朱熹思想研究》一书的学术价值。秦家懿是在参与1981年杭州宋明理学学术会议上与张立文认识的。在1981年出版的《朱熹思想研究》一书,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学界第一部研究朱熹哲学思想的专著。此书得到众多中外学者的颇高评价。秦家懿在书中这样肯定该书的学术价值:“有一本给朱熹哲学整面研究的书,是张立文的《朱熹思想研究》,此书很好”。但她也认为“只是不提‘成圣之学’与修养论”,缺乏朱熹思想工夫论的阐释。2000年11月,秦家懿参加在台北召开的“朱子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朱熹秘传的太极论》,这是她生前最后一次参与的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

综上所述,秦家懿参与的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主要集中在上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初。秦家懿通过这些中外学术交流会议,与中外学者展开学术交流与对话,从中获取新知,并将之反映至其朱子学专著中,丰富与完善自身朱子学研究,也加深了中外学术交流,推动朱子学研究全球化发展。

二、指导留学海外的中国学者展开朱子学研究

秦家懿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执教中,指导了一批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其中就有研究朱子学的中国学者。兹举秦家懿对陈荣开、严耀中、甘万萍的指导为例说明。

陈荣开(Charles Wing Hoi Chan),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是当今香港学界推动中外朱子学交流与研究的新生代学者,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儒学、朱子学,编著有《天人之际与人禽之辨——比较与多元的观点》。作为晚辈学者的陈荣开是在参与1987年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上与秦家懿相识的。之后,在秦家懿的推荐下,于198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秦家懿。秦家懿在指导陈荣开的博士论文中,为其选取的方向涉及朱熹与荻生徂徕的比较研究。为此,陈荣开非常抵触,认为“由于自己所选择的题目牵涉到中日两位大思想家——朱熹和荻生徂徕——对整个的儒家传统的诠释,我一直觉得自己所知尚浅,不愿草率动笔。”后来,在秦家懿的再三督促与指导下,陈荣开完成博士论文,于1995年获得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陈荣开遵其师嘱,在香港科技大学执教期间,一直从事与朱子学相关的研究,频繁参与或组织朱子学界的中外学术交流活动,成为现今香港地区推动朱子学界中外学术交流的新生代学者。此外,作为朱熹宗教思想研究的专家,秦家懿在指导中国学者撰写朱熹与道教关系等方面研究给予许多帮助。曾在多伦多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任访问学者的严耀中在撰写《朱熹与密庵》中特意附注到“得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秦家懿教授的帮助,特此致谢。”中国留日学者甘万萍在翻译岛田虔次的相关朱子学研究著作《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一书就曾得到秦家懿的指导,并称“感谢秦家懿对于此书关于道教方面的热情指教”。

总之,旅居海外的华裔学者秦家懿在追求学术道路上,不忘初心,努力帮助与提携中国朱子学学者展开研究,推动中国朱子学研究,也为朱子学界的中外交流进一步展开培养了新生代学者。由她指导的这些朱子学学者在今后的中外学术交流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将此学术精神发扬与传承于后世。

三、其朱子学著作推动中外学术交流

秦家懿的学术研究集中在基督教的神学、儒家的智慧以及两者间的比较研究中关照朱熹的宗教思想研究。世界著名神学家孔汉思说:“秦家懿女士师从著名汉学家柳存仁先生,以基督教神学与儒家智慧比较为研究方向。早在1960年代,她就希望我以西方神学家身份,研究中国传统精神文化。可以说,中国传统伦理为我打开了一扇‘思想之门’,这也是我后来把中国传统伦理作为全球伦理基础的重要原因。”为此二人也合作撰写了《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一书,书中将世界主要宗教分成闪米特—先知型宗教、印度—神秘型宗教与中国—哲人型宗教,提出“三大河系论”。将中国儒学定义为哲人宗教,明确阐述朱子学等在内的儒学思想具有宗教性。他们在书中说到“不管是朱熹学派或是王阳明学派,正是因为其精神的追求,新儒学切实地深化了儒家传统中宗教性的一面。”2000 年,秦家懿撰写英文著作《朱熹的宗教思想》(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si),她把朱熹独特的儒家精神放在基督教神学的对话语境中,全面系统地解说了朱熹的宗教思想,有力地论证了朱熹思想的宗教性。此书是其生前最后的一本著作,也是她撰写的唯一一本以朱熹命名的专著,从而牢固奠定了她在北美学术界中研究宋明理学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秦家懿在此书中充分利用中外学界研究成果,推动学术深入交流;此外,该书一经出版,引起中外学术关注与讨论,亦推动中外学术交流。

首先,书中大量引用中外学界研究成果,推动学术深入交流。秦家懿为了讨论朱熹的宗教思想,充分利用中外学界研究成果,推动学术深入交流。她强调在“处理哲学、宗教与历史的材料中遵循一种广阔的历史文化框架内的文本注释的方法。”为此,“广泛地阅读了朱熹本人的著作和《朱子语类》,并把重点放在其中感兴趣的宗教上。也从她的一些前辈和同时代人的著作中,及许多中文、日文、英语、法语和德语出版的第二手材料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从书中广泛的参考各种文献上得到证明。例如她强调“有许多关于朱熹的书籍。有几本书是由已故的陈荣捷(Wing-tsit Chan)写的,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因此,她在书中就引用了陈荣捷撰写的《近思录详集注评》《朱学论集》《朱子新探索》《朱子门人》《朱熹和新儒学》等著作。她坦言:“由陈荣捷1982年组织的‘国际朱熹会议’,以及经常由狄百瑞(Wihiam Theodore de Bary)领导的北美其他朱熹会议或与朱熹相关的会议,还有在台湾和中国大陆召开的会议,都提供了富有启发的交流,这些交流涉及许多与朱熹有关的议题,包括一些我最终纳入本书的议题。”在书中,也深深反映了这点。秦家懿引用了1982年夏威夷朱子学国际会议论文集《朱熹和新儒学》一书中的陈荣捷、布赖恩·麦克奈特、谢罗考尔、余英时、傅伟勋、佐藤仁、山井涌、邓艾民、徐复观、刘述先、韦政通等十一位学者论文中的学术观点。 其中,邓艾民、徐复观、刘述先、韦政通等四位为中国学者。引用了1992年台北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一书中的孙振青、姜广辉、王靖献、蒋义斌、张立文、陈俊民、蔡仁厚、李明辉、蒙培元、福田殖、柴田笃、崔根德、佐藤仁等十三位学者论文中的学术观点。其中,孙振青、姜广辉、王靖献、蒋义斌、张立文、陈俊民、蔡仁厚、李明辉、蒙培元等九位为中国学者。这两本会议论文集成为秦家懿的重要文献资料。她充分利用了当代中外学界的学术成果,推动了自身的朱子学研究,加深了学术交流。

其次,该书一经出版,引起中外学界的关注与讨论,深化了学术交流。美国学者John Berthrong(白诗朗)、Oncho Ng、Chu Hsing-ying Cheng纷纷撰文评价此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美国朱子学学者白诗朗认为此书是“一本内容翔实、甚至一流的关于朱熹最有争议的宗教性质的研究著作。”在通过对“太极”的阐释中,反映了秦家懿对于朱熹宗教思想的基本洞察,即试图将朱熹特有的儒家精神与基督教神学形式展开对话,将朱熹思想中潜伏的神秘主义呈现,而这种神秘主义唯有通过个人教化才能觉察、理解与挖掘出来。Oncho Ng认为此书是无数研究朱熹著作中脱颖而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本无价的一卷本介绍朱熹哲学的主要特征的英语专著”,“把一系列不同观点的文章整合成一个形象生动且统一的中国思想家,向读者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朱熹。”关于朱熹思想的宗教性问题,Oncho Ng认为“朱熹哲学的‘宗教’维度实际上更具形上学的特征而非宗教的特征。因为朱熹的太极是导致世界的有序事物的创造原则和解释原则,而不是一个创造者即上帝。另外,在太极的概念里,没有救世或启世的意义,朱熹在处理鬼神中,用气的活动给了他们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因此,朱熹不会比亚里士多德更具有宗教学,后者提出了不动的推动者。”Chu Hsing-ying Cheng认为“秦家懿的这本书,不仅是她所有的著作中最好的著作之一,而且,如果不是英语著作中最好的研究朱熹的著作,那也是最好的研究朱熹的著作之一”,并认为“这本书被认为是西方世界介绍朱熹的里程碑著作,也是说英语世界进一步以及未来研究朱熹必不可少的里程碑著作。”国外学者的相关评论,客观上促成该著作被引学者的学术观点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也推动中国关注国外学界动态的学者及时注意到国外朱子学界的最新成果。

此外,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朱子学学者曹剑波、陈佳铭也撰文赞誉此书。曹剑波也认为该书是“西方世界朱子学研究的里程碑”,“《朱熹的宗教思想》是一本富有启发的著作。作为一位久居海外的华裔学者,秦家懿在对朱熹进行研究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她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出发点、视角、方法以及结论,对国内学者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书中提出一个最有争议的结论:朱熹的主要思想本质上是宗教的。因此,他认为“从今以后,那些已经读过这本重要著作的人要想忽视朱熹思想的宗教维度将是非常困难的。”陈佳铭赞誉“此书可为当代朱子学研究提供新的视域”。他观察到“当代朱子学研究,大多把焦点置于朱子的伦理思想与形上学的哲学形态,欲判定朱子学是属‘自律道德’或‘他律道德’,或朱子的‘理’是活动性问题,以及朱子的理气论是属‘一元论’或‘多元论’等,这些研究,虽已有很大的成果,但皆是在牟宗三先生对朱子的判定之中进行再研究,大抵并未提出新的视域。秦家懿教授此书却不全把重点置于此,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她把宋明理学的关怀放在体现‘天与人’或‘人与宇宙’的关系来看”,并称“此书的中译本问世,可向中文学界展示以著宇宙观及宗教哲学的角度来阐释朱熹或宋明理学的方法,实可为当今朱子学界之研究开创一新的典范。”陈佳铭也以一种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此书,认为该书有些观点值得商榷:第一,对朱子思想的衡定总是不一致之处,例如在论“中和新说”、朱熹的静坐或心性功夫论有着矛盾的论述。第二,对于孟子、朱子和象山三者的关系亦没有明晰的交代。第三,并未有明确定位朱子的思想,故并无法指出朱子对经典的注释是有极强的主观意向于其中。陈佳铭最后也高度评价了此书的贡献“认为该书展示了朱熹乃至儒学中的宗教性,故此书堪称为能揭示中国文化的基本动力的具有重大意义之著作。 ”

不难得知,中外学者从各自的视角高度评价秦家懿《朱熹的宗教思想》一书的学术价值,在评论中加强中外学术交流。但略有遗憾的是,今国内对于此书的评论与引用相对而言仍是较少的,说明中国学界对此书的关注度仍需加强。

总之,加拿大华裔学者秦家懿作为推动中外学术交流的友好使者,留给了世人珍贵的学术宝藏。作为朱子学研究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学者,她于上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初,积极参与推动中外学术交流活动;指导留学海外的中国学者展开朱子学研究,为朱子学界的中外交流进一步展开提供新鲜血液。其朱子学论著深化了中外学术交流,打开了中国学者的视野,被奉为经典之作。通过对她的研究,为世人呈现一幅生动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术交流图景。如今,斯人已逝17年,其朱子学研究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思维方式、研究视角与学术精神等方面。我们应在这位“他者”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反思、夯实与推进相关研究,力图撰写出新时代的朱子学研究佳作。

注释

[1]北美地区推动中外朱子学界交流的学者还有陈荣捷、狄百瑞、成中英、杜维明、谢康伦、田浩、苏德恺、白诗朗、伊沛霞、包弼德、梁燕诚、陈荣灼等人。

[2]目前国内外对于秦家懿的研究状况,中国学者余泳芳认为主要有四方面:一,针对秦家懿相关事迹及哲学思想论述的综论性专文;第二,针对秦家懿哲学思想论述的相关专著;第三,关于秦家懿哲学专著的书评;第四,关于秦家懿的纪念文章和报道。可参见余泳芳:《秦家懿哲学思想研究综述》(《理论月刊》2012年第11期)。当下学界对于秦家懿的研究主要从哲学思想、学术生平等方面阐述,从中外学术交流史角度考察其学术思想及影响较少。因此,笔者在借鉴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该角度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

[3][美]杜维明:《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263页。

[4]柳存仁(1917~2009),华裔澳大利亚学者,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担任中文系“学术带头人”。他是继汉学家毕汉思和马悦然之后,第三个出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文教授的学者,被选为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首届院士,主要研究中国文学史、道教史,主要著作有:《和风堂文集》《中国文学史》《道教史探源》。柳存仁曾来华参加与朱子学相关的会议,主要有:1987年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1992年台北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2000年“朱子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

[5]狄百瑞(William T.deBary,1919~2017),美国汉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主要研究东亚哲学、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是西方新儒学研究先驱。主要著作有:《新儒学的展开》《道学与心学》《中国的自由传统》《为己之学》《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儒家的困境》等。改革开放以来,狄百瑞曾多次来华访问,成为美国地区推动中外朱子学界交流与对话的友好使者。

[6]芮沃寿(Arthur Frederick Wright,1913~1976),美国汉学家,哈佛大学博士,师从叶理绥、魏鲁南,主要研究佛教、儒学,主要著作有:《中国佛教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佛教》《儒教与中国文化》。

[7]刘述先:《文化与哲学的探索》,长春: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53页。

[8]张立文:《学术生命与生命学术:张立文学术自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26页。

[9]与会的中国学者主要有:大陆学者冯友兰、任继愈、邱汉生、邓艾民、冒怀辛、李泽厚、张立文;台湾学者钱穆、罗光、高明、韦政通、蔡仁厚;香港学者刘述先。参见蔡仁厚:《宋明理学·南宋篇》,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

[10]罗杰尔·艾姆斯即哲学家安乐哲。1947年,他生于加拿大多伦多,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曾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东京大学等高校学习,通晓汉语,现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中西比较哲学。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对中国哲学经典的翻译;第二,进行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翻译的中国哲学经典有《论语》《道德经》《中庸》等;中西比较哲学研究著作有:《孔子哲学思微》《李泽厚与儒家哲学》《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期望中国: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等。随着国内对海外汉学研究的深入展开,安乐哲成为中国学者研究的重点对象,出版或发表了许多与安乐哲相关的著作与论文。

[11]国际中国哲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Philosophy),中国哲学研究的国际性学术组织。1975年在夏威夷创办,由成中英发起。会议宗旨在于联结国际上所有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之人士,对中国哲学和文化在逻辑、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和知识论等各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以在世界上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其主要任务是:在世界各地举办有关中国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的国际学术会议,主办英文版《中国哲学季刊》和中文版《中国哲学通讯》,编撰《国际中国哲学人名录》等。该会自1983年开始,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第八、十一、十二、十五、十六、十九届国际中国哲学会都在中国召开。参见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493页。

[12][美]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第115页。

[13]与会的中国学者主要有:大陆学者方克立、陈来;台湾学者刘述先、傅佩荣、蔡仁厚、沈清松等。参见姜林祥、薛君度主编:《儒学与社会现代化》(下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93页。

[14][加]秦家懿:《朱熹与道教》,高令印、薛鹏志主编:《国际朱子学研究的新开端: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73~277页。

[15]钟彩钧(1954~),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宋明理学,主要著作有:《王阳明思想之进展》《二程圣人之学研究》。

[16]钟彩钧:《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序”,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3年,第7页。

[17]张立文(1935~),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宋明理学、朱子学、退溪学、和合学,主要著作有:《朱熹思想研究》《朱熹评传》《宋明理学研究》《李退溪思想研究》《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改革开放以来,张立文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讲学等形式,推动中国朱子学研究的对外交流。张立文在朱子学界的中外学术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8]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9][20]钟彩钧:《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第874页。

[21]其中有俄罗斯学者Alexander Lomanov(亚历山大·罗曼诺夫)。Alexander Lomanov,现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资深研究员,1994年获得俄罗斯科学院(原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哲学史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汉学家米哈伊尔·季塔连科。1996~1998年在秦家懿教授的指导下于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当代中国思想及哲学;主要著作有《现当代儒教:冯友兰的哲学》《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曾参与《中国哲学大辞典》《新哲学百科辞典》《中国精神文化百科辞典》等编撰工作,负责撰写与中国现当代哲学相关的词条。

[22]陈荣开、刘述先等主编:《天人之际与人禽之辨——比较与多元的观点》,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2001年。

[23]陈荣开:《我所看到的秦家懿教授的一个侧面》,《祠堂博览》2005年秋之卷(总第5期),第55页。

[24]2000年后,陈荣开参与或组织的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如下所示:2000年10月8~10日,参加在上海召开的“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朱子的<中庸>说:<中庸章句·序>中有关道心、人心问题的看法》;2000年12月24~25日,参加在台湾师范大学召开的“朱子与宋明儒学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朱子的孟子观》;2006年5月16~18日,参加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注释、诠释与建构:朱子与四书”国际学术会议;2008年10月25~26日,参加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朱子<中庸>结构说》;2011年10月19~22日,参加在江西庐山召开的“哲学与时代: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12月19~20日,在陈荣开的组织、筹办下,在北京大学召开“儒学与儒学史研究之前景与展望——环绕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所作的反思”的国际学术会议;2014年12月4日至5日,参加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朱熹与宋明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朱子论“大贤以下”的“推致”之道——环绕其<四书>解说所作的观察》;2016年4月,参加在婺源召开的“朱子学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知得”到“真能”的必经步骤——朱子对曾子之学特征所在的阐析》。

[25]严耀中,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佛教,主要著作有《江南佛教史》《中国东南佛教史》《佛教与三至十三世纪中国史》《华梵杂学集》等。

[26]严耀中:《朱熹与密庵》,载于钱伯城主编:《中华文史论丛》第57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0~251页。

[27]甘万萍,曾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中国著名哲学家萧萐父,之后又到日本国立广岛大学留学,师从日本阳明学家吉田公平。甘万萍因留学日本,有机会将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译介至国内。

[28][日]岛田虔次著,甘万萍译:《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0页。

[29]孔思汉(Hans Kong,1928~),德国学者,主要研究世界宗教伦理、基督教,主要著作有:《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世界伦理构想》《全球伦理宣言》。

[30]王乐:《孔思汉:致力倡导全球伦理的大学者》,《文汇报》2009年11月9日。

[31][加]秦家懿、[德]孔汉思著,吴华译:《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第1~9页。

[32][加]秦家懿、[德]孔汉思著,吴华译:《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第 79 页。

[33]Julia Ching,The ReligiousThought of Chu Hsi,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值得庆幸的是,该书于 2010年经中国学者曹剑波翻译、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中国朱子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34]曹剑波:《西方汉学界朱子学研究的里程碑》,载于[加]秦家懿著,曹剑波译:《朱熹的宗教思想》,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17页。

[35]余泳芳:《秦家懿哲学思想研究综述》,《理论月刊》2012年第11期。

[36][37][39][加]秦家懿著,曹剑波译:《朱熹的宗教思想》,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前言”第1页,第2页,第4页。

[38][加]秦家懿著,曹剑波译:《朱熹的宗教思想》,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页。

[40][美]陈荣捷主编:《朱熹和新儒学》,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86年。

[41][美]布赖恩·麦克奈特:《朱熹和他的世界》,载于[美]陈荣捷主编:《朱熹和新儒学》,第408~424页。

[42][美]谢罗考尔:《朱熹与胡宏》,载于[美]陈荣捷主编:《朱熹和新儒学》,第 482~497 页。

[43][美]余英时:《朱熹哲学系统中的道德与知识》,载于[美]陈荣捷主编:《朱熹和新儒学》,第228~254页。

[44][美]傅伟勋:《朱熹与佛教》,载于[美]陈荣捷主编:《朱熹和新儒学》,第 387~407 页。

[45][日]佐藤仁:《朱熹论“仁”》,载于[美]陈荣捷主编:《朱熹和新儒学》,第 212~227 页。

[46][日]山井涌:《朱熹哲学中的太极和天》,载于[美]陈荣捷主编:《朱熹和新儒学》,第79~92页。

[47]邓艾民:《朱熹太极论》,载于[美]陈荣捷主编:《朱熹和新儒学》,第93~115页。

[48]徐复观:《朱熹与程氏兄弟比较研究》,载于[美]陈荣捷主编:《朱熹和新儒学》,第48~56页。

[49]刘述先:《朱熹哲学中的正统问题》,载于[美]陈荣捷主编:《朱熹和新儒学》,第437~460页。

[50]韦政通:《朱熹论标准与权宜之计》,载于[美]陈荣捷主编:《朱熹和新儒学》,第255~272页。

[51]孙振青:《朱熹的理气概念与亚里士多德的形质概念之比较》,载于钟彩钧:《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第749~768页。

[52]姜广辉:《朱熹哲学余论》,载于钟彩钧:《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第769~791页。

[53]王靖献:《朱子<九歌>传意考》,载于钟彩钧:《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第1141~1156页。

[54]蒋义斌:《朱子的乐论》,载于钟彩钧:《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第1461~1479页。

[55]张立文:《未发已发论之纵观:朱子参究未发论已发论之挫折、转变和影响》,载于钟彩钧:《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第497~520页。

[56]陈俊民:《朱子的“圣贤”人格理想》,载于钟彩钧:《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第659~676页。

[57]蔡仁厚:《朱子的工夫论》,载于钟彩钧:《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第581~598页。

[58]李明辉:《朱熹论恶之根源》,载于钟彩钧:《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第553~579页。

[59]蒙培元:《朱熹的心灵境界说》,载于钟彩钧:《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第417~436页。

[60][日]福田殖:《朱熹的死生观》,载于钟彩钧:《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第879~906页。

[61][日]柴田笃:《利玛窦与朱子学》,载于钟彩钧:《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第87~90页。

[62][韩]崔根德:《朱子<家礼>在韩国之受容与发展》,载于钟彩钧:《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第235~248页。

[63][日]佐藤仁:《关于朱熹敬说的一个考察》,载于钟彩钧:《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第615~657页。

[64]本文引用的三位学者关于此书评论的译文可参见曹剑波:《西方汉学界朱子学研究的里程碑》,载于[加]秦家懿著,曹剑波译:《朱熹的宗教思想》,第412~418页;余泳芳:《秦家懿哲学思想研究综述》,《理论月刊》2012年第11期。

[65][66]John Berthrong,Reviewed Work (s):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si by Julia Ching,The Journal of Religion,2002,(82:2):328~329.

[67][68]Oncho Ng,Reviewed Work (s):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si by Julia Ching,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001,(60:4):1147~1149.

[69]Chu Hsing-ying Cheng,Review “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si”,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2003,(71:3):678~679.

[70]曹剑波,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女性主义哲学、宗教哲学、西方哲学,主要著作有:《女性主义知识论》《知识与语境:当代西方知识论对怀疑主义难题的解答》,以及翻译《朱熹的宗教思想》。

[71]陈佳铭,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儒学、朱子学,撰写了《论朱子的神体义》《从朱子对<太极图说>及<通书>的诠释论其‘理’的活动性》《朱子的太极理气论与格物工夫之探究》《朱子格物思想中‘心与理’的属性与关系新探》《朱子的‘心中之理’之研究》等朱子学文章。

[72][73][74][加]秦家懿著,曹剑波译:《朱熹的宗教思想》,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12页,第416页,第418页。

[75][76][77][78][79]陈佳铭:《书评:秦家懿<朱熹的宗教思想>》,《哲学与文化》第39卷第5期,2012年。

[80]目前,在中国学术界主要有五篇论文引用此书的学术观点,即肖永明、殷慧合撰的《朱熹礼学研究综述》(《朱子学刊》2010年卷),引用书中“礼”观点。徐时仪的《略论<朱子语类>的文化价值》(《朱子学刊》2011年卷),引用书中的“鬼神”观点,随后徐时仪撰写朱子学专著《<朱子语类>词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也同样引用此观点。王金凤的《宗教性人文主义——以朱熹的鬼神思想的两个向度为例》(《王学研究》2013年第1期),引用书中“鬼神”观点。沈清松的《建构体系与感谢他者——纪念朱子辞世800周年》(《沈清松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引用书中“太极”观点。孔凡青的《朱熹“克己复礼”之解辨正——兼论“理”与“礼”的关系》(《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引用书中“敬”“礼”观点。

猜你喜欢
朱子朱熹儒学
小金鱼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多肉
朱子涵 叶子衿
春日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朱熹治足疾
驴画家
谈儒学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