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文艺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018-11-13 00:24蒋述卓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艺思想文艺中华民族

蒋述卓, 李 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从2014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到2016年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来看,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形成,同样是紧密地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来阐发的,他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文艺思想立足于历史与现实,从时代的发展变化出发,通过强调文艺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引领价值,重新确立了文艺的主流价值内涵,在文艺的功能、文艺的价值、文艺的标准、文艺的组织、文艺的管理等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从理论渊源看,习近平文艺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了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实践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形态。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强烈的文化批判性不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重视文艺的阶级属性和政治教化功能。20世纪初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有着相当复杂曲折的历史进程,甚至受极左思潮影响一度走向极端政治化、口号化、教条化的错误发展方向。直到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文艺思想的正确引领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重新理清了文艺和政治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了正确的文艺发展路线并重新走上正轨。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发展成熟,为更具有时代性、系统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特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整体来看,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站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揭示了文艺和国家民族的密切关联

习近平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习近平是站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来确立文艺的时代功能以及文艺工作者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

从历史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并不是习近平首先提出来的,毋宁说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一直热切想要实现的共同理想。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涉及中华民族复兴的命题。而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中,文艺成为革命机器的一部分,归根到底承担的是团结人民群众共同抗日,进而完成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这必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逐渐成为一个时代命题。1979年,邓小平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强调文艺应该通过描写和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推动广大群众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活动。2001年,江泽民在《第六次中国作家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需要先进的精神文明。实现这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我们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在推进两个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肩负着重大的职责。”首次将文艺事业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结合起来。2006年,胡锦涛在《第七次中国作家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时代和人民期待着涌现一大批优秀文艺家,期待着出现一大批精品力作。”这次讲话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复兴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在这个阶段,文艺应该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已经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共识,但两者之间更为具体的逻辑关系依然没有得到具体阐明。

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不仅强调了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兴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而且这种强调是建立在新的时代形势和时代课题的基础上的。

一方面,习近平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出发,以一种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中,习近平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高度重新确立了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多元共存关系。为此,他特别提到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事实上,雅斯贝尔斯出版于1949年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有着深刻的历史与时代语境,他以一种新的历史视角将中国与印度两大古代东方文明放置到与西方古代文明同等地位进行考察,是因为当时欧洲正处于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文化危机中,雅斯贝尔斯试图摒弃欧洲中心主义的偏狭思维,通过追溯人类文明的共同起源,并重新审视欧洲在世界秩序当中的位置,进而以整体性视野来思考如何重构更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秩序。正如雅斯贝尔斯提到,人类历史的轴心期基本“产生了人类精神的全部历史从此所依赖的创造成果”,“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也就是说,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要的社会转型都离不开轴心期思想所提供的精神动力,因此,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也就具有了各自的独特性。尽管中国当代现实语境和雅斯贝斯当时所处的西方历史语境是不同的,但是习近平对“轴心时代”的提及,对于我们如何用一种多元的、世界性的视野来审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是排斥性的、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一种多元对话的关系。

另一方面,习近平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把艺术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的奋斗事业中,通过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在于其“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的传统。习近平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对外可以增强感召力,对内则可以增加凝聚力。习近平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前进”;“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习近平的这三段论述构成了“国家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创造—文学艺术创造”的逻辑演进,因此,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二、揭示了文艺对塑造中华民族灵魂、中国精神的作用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另一重要创新在于其清晰地讲明了社会主义文艺与中国精神之间的逻辑关系。习近平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因此,社会主义文艺归根结底就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再进一步看,习近平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因此,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调,回归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以载道”的传统,“文以载道”与“文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构成了一种同构关系。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道”之间既存在联系又有着根本的区别。“文以载道”中的“道”是在儒家文化体系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文伦理,而习近平文艺思想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仅需要包括儒家传统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同时还离不开在党和人民伟大??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多种文化传统的涵养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够得到丰富和发展,最终经由文艺的创造凝聚成为真正的“中国精神”。

那么,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如此重要?为何习近平要多次强调文艺创作必须要展现中国精神?这些问题都是建立在新的社会现实基础上谈的。

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正是立足于中国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历史变革与转型所导致的社会分化现实。正如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这段话十分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速变革与转型,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的冲击,既导致了以往一体化的国家体制和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文化观念日趋多元,也导致了现实社会中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道德失序、文化无根现象的发生。因此,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以及现代化转型与变革中,重新建立一套稳定而普遍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规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也成为了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普遍价值的重建必定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实践过程。2006年3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2011年10月,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2012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十二个词,总体概括为“三个倡导”,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更进一步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习近平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了文艺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因此,习近平不仅强调“要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文艺创作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来。从形式上看,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意识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同时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就是说,文艺创作应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感性的艺术形式;从具体的功能上看,文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一方面在引导人民追求真善美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重建起社会普遍的道德基础和精神基础;另一方面呈现出真正具有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这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从艺术生产的特殊性揭示了艺术与市场的正确关系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使得中国的产业化势头得到了迅速提升。在艺术领域,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极大地改变了国内的艺术体制和艺术观念,也为中国的文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机活力和无限可能。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脉络看,对于艺术与市场的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更多只是区分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的关系,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则以一种社会文化批评的视角对批量化生产的文化工业进行批判;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基本是以1930年以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阶级斗争为重要基础,邓小平主要完成的是解除政治对文艺的强制性干预,给文艺提供更多的创作自由;到此为止,文艺市场化基本还没有成为一个显著的现象与问题。也正因此,习近平对艺术与市场之关系的论述,才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创新空间。

习近平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提出的“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

可以看出,习近平对文艺市场化存在的弊端的批判是深刻的。市场化确实给文艺的发展带来很多问题,以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艺术家和批评家对“市场”、“消费主义”充满了敌视情绪。但事实证明,对文艺市场化的盲目排斥是失之偏颇的。事实上,通过文化产业化、市场化运作,艺术的生产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还可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也因此,习近平并没有将艺术与市场对立起来看待,正如他指出的,在国际上,市场竞争反而提升了我国电影的质量和水平。习近平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来看待艺术与市场的关系。文艺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当代社会的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离不开市场运作,而作为商品的艺术必须要建立自身的品牌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习近平又准确地揭示了艺术市场化所带来的过度功利化的弊端。“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正因此,习近平强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更进一步讲,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者产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

习近平对艺术市场化的批判和反思以及两者之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辩证的。对于艺术市场化本身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曾指出,市场化既带来了审美接受的民主化、审美趣味的分化,也带来了审美价值观的混乱。首先市场的商业性操作容易导致艺术生产走向庸俗化、功利化,艺术会因市场的需求而炮制大量低劣的、满足人们恶俗品味的作品;其次,在艺术市场化趋势下,目前最为显著的文化景观就是大众文化,特别是综艺节目的火热现象,市场化中的文化生产总是要以一种好看好玩的面貌出现才能获取大众的注意力,而思想性的、严肃性的文艺作品往往出于票房收益考虑而难以获得市场投资的支持;再次,在市场化的喧哗之中,文艺应该承担的社会价值、启蒙价值、审美价值往往容易遭到遮蔽。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领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文学自主性”思潮,既试图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又包含有对市场化的不满和拒绝;加上西方形式主义美学的影响,当代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走向和潮流便是追求文学的创作规律和审美属性,以“形式”、“语言”、“审美”等来彰显文学的主体性,但最终却导致离人民大众越来越远,从而弱化了文艺的政治引领功能。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就在于重新确立了艺术与市场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承认艺术的市场价值的基础上,更多强调艺术的社会价值,要求文艺创作必须把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等作为重要目标。从现实文化生态看,这种倡导和强调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在网络文学领域,追求文学创作的正能量、社会效益和精品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潮流。更为明显的是出现了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获得市场大众认可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既包含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同样具有激人奋进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文化类节目在市场和口碑上的好评,也有力地证明了习近平文艺思想中艺术市场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当代文艺生产应更加重视艺术创作的社会效果,坚持自身的艺术理想和艺术个性,并注重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之间的平衡,创造出真正经得起历史、人民和时代检验的精品。

四、赋予文艺的人民性以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江泽民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成为推动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记录者和参与者。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以人民为中心”既是文艺创作的首要价值原则,也是文艺评论的终极评价标准。

习近平对于“人民性”的强调,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什么是“人民”?人民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人民的具体构成又是什么?在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历史变革中,从梁启超的“国民”、俞平伯和朱自清的“民众”、周作人的“平民”,再到30年代革命文学运动中的“文艺大众化”论争,“人民”的概念往往是与“民众”、“群众”、“大众”等概念相关联的。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人民大众”最终成为一个权威性的革命合法话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毛泽东对人民大众的具体内涵进行了清楚的界定,他指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要求文艺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成为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做斗争”。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中,一方面,“人民”具有强烈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另一方面,这种政治意识形态性在特定的抗战时期通过文艺界统一战线使得革命文艺成为了人民团结抗日力量的重要工具。

习近平文艺思想同样重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就是人民的文艺,而党对文艺战线的基本要求就在于,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而这正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我们当前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我们具体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正如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十九大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文化生态的多元化,如今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变得丰富而多样。因此,习近平文艺思想中的“人民”的具体内涵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说,毛泽东文艺思想中的形成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习近平文艺思想则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上的,正如习近平提到的:“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但归根到底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是人民的梦。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因此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习近平文艺思想中“人民”指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人民。从广泛意义而言,认同并参与到中国梦的实践建设过程中的全国各族人民乃至海内外中国同胞,都可以被纳入“人民”的范畴,这里面包括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及港澳台和海外同胞等;而从狭义意义上而言,“人民”更多是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和生力军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阶级。

立足于这一新的“人民”内涵,习近平提出文艺作品要讴歌那些为实现中国梦的社会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典型人物。文学是人学,是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之间关系的一种精神生产方式,这是我国文艺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确立的人学基础。习近平的文艺思想对于“人民性”的强调,同样是建基于对人民作为“人”本身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他指出:“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很显然,这是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当代文艺工作者应该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时代语境,重新认识文艺与人民之间的正确关系。

习近平要求文艺工作者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强调的是“文以载道”的文学功能,文艺工作者必须为人民代言,深入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倾听人民的声音,反映人民的心声。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化浪潮的到来,传播媒介的变革,使得“人民大众”也具有了发言的能力。因此,社会主义文艺如何重新建立与人民大众之间新的对话方式,并积极寻求被当下社会所接纳,也就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一转变中,有的文艺走向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道路,反而脱离了人民大众,有的则放弃了文艺的精神启蒙功能,通过纯粹取悦于大众来谋求生存发展,这两个文艺创作方向都导致了文艺创作逐渐远离理性的、公共的、集体的政治命题以及宏大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正如毛泽东强调的,人民大众也是有缺点的。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提升文艺创作的政治引领功能,就要正确看待普及和提高之间的辩证关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正因此,文艺工作者既要认识到自己的时代使命,书写和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过程中人民的伟大实践,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汲取文艺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同时还要具有判断力,对人民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习近平文艺思想对人民性内涵的阐释揭示了文艺与人民之间的互动过程,那就是文艺创作必须参与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汲取创作源泉,同时,文艺创作又将反过来鼓舞和促进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活动。

从习近平文艺思想创新性的四个方面看,其对中国当前文艺发展问题的分析和解答,都有着严密的阐释理路基础,呈现出理论的逻辑性、系统性、辩证性。从整体看,习近平文艺理论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运用,同时接续的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脉络。因此,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强大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来源,就在于其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品格,同时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全球化背景和世界性开放视野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与现实出发,结合当下文艺发展出现的许多新形态、新特征、新问题,对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应该如何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引方向,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文艺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1942,文艺之春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浅析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文艺思想
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