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2018-11-12 10:59刘洁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本情境情感

刘洁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阅读教学越来越模式化。在“一纸定终身”的教育制度下,我们的教学离“语文”越来越远,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越来越淡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境深远的艺术境界值得教师,尤其是学生细细品味。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应转变教育观念,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观之,当今的语文教学已突破了传统的“师教生学”的教学模式,重视了阅读在教学及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的质量可以说是直接影响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那么,身为教师的我们究竟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的去体悟中华文字的美呢?

一、语文教学现状

新课程推广以来,课程内容和课程模式的理念都出现了深刻的变革:注重诵读,注重问题的质量,注重整体感知,注重局部语言的揣摩,注重拓展延伸,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出现,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语文教学模式化死气沉沉的旧况。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深入,许多老师开始把这些方法形成了一套新的模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局部揣摩——延伸拓展的“四板斧”教学模式越来越盛行,并且“模式化”越来越明显,所有的课程都按照这四个板块来上。

教学过程常常是这样:教师以教材为本,目标定位,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记知识性条文,如内容大意,文章主旨等,而对于作品本身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却很少进行点拨,学生自读感悟,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几乎没有。大多数时间,他们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缺少对文章的“直悟”。

二、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阅读要营造情境,导入文本

创设符合课堂教学的真实语境,不仅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作好铺垫,而且还能为师生的有效沟通搭建心灵的桥梁。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开始前,总是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精心设计一段情境导语,使得教学一开始就牢牢的将学生吸引住,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语言、故事、歌曲、影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创设适当的导入情境,引领学生尽快投入到学习中,带着兴趣走进文本,以此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习《蒹葭》这首诗歌时,我先播放一首《千古绝唱》,优美的旋律,再配上我自制的Flash动画,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音乐和画面了解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引入诗歌的浪漫情境中。同学们听着动情的歌曲,不约而同地都跟唱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就被激活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就像火炬一样一下就被点燃了。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我创设了一段语言情境,岳阳楼上有一副对联: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何意?今天,我们继续从《岳阳楼记》中录找答案。就这样在此情境下,激起同学们的问题意识,激发兴趣,走进文本。

(二)阅读要巧设问题,深入文本

问题是学习的先导,是引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有了问题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处。所以教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并着力引导学生围绕关键性、核心问题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层层深入。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深入文本的过程,也是反复研读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情感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感受本文的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难点,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三个“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问题:(1)文章开始极写菲利普夫妇的盼望、赞美,然后又突然写一家人的失望,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文章开始极写菲利普夫妇的盼望于勒,读到此情节,你会有哪些疑问,作者这样写的技巧是什么,你感觉如何?(3)文章如一开始就交代于勒变穷,有原文章的设计好吗,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可以将难点化解,逐个击破,层层深入,走进文本的深处。如在教学《背影》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父亲”为什么不把钱给儿子去买桔子?如果是儿子去买,动作利落,不消几分钟就买来了,何劳肥胖的父亲费那么大劲儿呢?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学生经过讨论不能解决,我于是引导他们回忆了《阿长与〈山海经〉》中的相关情节,文本中鲁迅先生明确地说到了“福桔”这个名称。所以,接下来学生自己就会解释,“父亲”费那么大劲买来桔子就是为儿子“送福桔”,儿子自己买就不是“送福桔”了。这个背影里寄托着“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祝福。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深入文本,真正明白《背影》内在的情感,明白“父亲”的用心,更理解“父亲”深深的爱。

(三)阅读要读出情味,体会文本

对于初中生来说,读准节奏读出韵律只是诵读的第一步。诵读的目的是让他们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这些情感孕育于无声的语言中,只能通过朗读将其外化,。所以,朗读前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听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首先,要注意重音。只有处理好重音,才能准确的表情达意。表达兴奋、喜悦等情感的句子朗读时音要高,要响亮;表达悲愤、凄凉感情的句子要读得低沉。如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天涯”就应该重读,而且要读得低沉,因为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却回不去的悲凉的感情。

其次,要注意节奏。其实,节奏的快慢与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分不开的。比如,欢快、紧张的朗读的节奏要快;忧郁、伤感的节奏要放慢一些。同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前后不一定完全一致,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刚发现小石潭时被它的美景所吸引,作者暫时忘了被贬的悲愤,心情愉悦,感到潭中鱼“似与游者相乐”,这部分可读得舒缓、轻快。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后发出了“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叹。最后一句要读得稍慢,读出淡淡的惋惜与无奈。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这样,整个阅读教学才更高质、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译.给教师的建议.科学出版社,1984.

[3]徐江,邱星光.不能让学生失去“学阅读”的机会.人民教育,2012.

猜你喜欢
文本情境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台上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