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意义

2018-11-12 11:18陆府健
卷宗 2018年23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少数民族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致力于在教育实践中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他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统一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在新的时代和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该怎么样面对新的挑战,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什么是“全面和谐发展”

什么是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许多的阐述。他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造就个体的人的丰富性,把高尚的道德信念、道德品质、审美价值、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全面发展是指一个人贡献给社会的东西跟他从社会所取得和消费的东西之间的和谐。如果不去发展一个人对劳动的需要,那么充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就是不可思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不意味着每个人只是受别人的教育,一个人对于理想的积极追求,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社会方面和教育学方面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些论述中,他强调了全面发展就是造就个体的丰富性,享受社会财富与为社会劳动贡献的和谐统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这部总结自己30多年普通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著作中,对此又作了更为集中、全面的阐述:“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能力与需求的协调赋予人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他体会和感受到其中的幸福。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显示为: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关注受教育者幸福生活的教育目的与实施德智体美劳诸要素的教育过程的有机统一,是认识客观世界与人的自我表现两种职能的有机统一,是知情意行等诸心理方面发展的有机统一,是物质与精神财富上创造与享用、贡献与消费的有机统一。其核心之处就是,他始终把学生的人生幸福、精神丰富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全面和谐发展的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出统一的完整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是全面和谐的教育,所以在劳动教育中,与智育、美育、德育是紧密相联,呈现统一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教育概念,就是相信劳动对全面发展的意义。无论他谈及德、智、体、美哪个方面,无不强调劳动的教育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坚信,要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要让他从事他喜爱的劳动,而且他越深入到这种劳动中去,他的能力和天资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他的生活会更加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独到地认为:人在智力发展上的每个阶段,应当有一个相应的劳动技能。学生掌握的劳动技能越复杂,学生到毕业时在智力发展上所达到的水平就越高。“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最深信不疑的教育信条,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尽早让孩子参加生产劳动,孩子应在懂得劳动的社会意义之前就应当感受到劳动能带来快乐。“智育是在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又不能仅仅归结为一定知识量的积累。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他的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时,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发展智力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智育理论的主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通过劳动所获得的知识是生动而实际的。在帕夫雷什中学,教師会分析学校周围生产环境中种种劳动过程,并从中找到具体的知识来清晰地向孩子们揭示劳动的社会意义和创造意义。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的基本原则是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觉自动地学习,反对背书本,反对长篇大论地口头解释一样。在帕夫雷什中学,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如卢梭所说的“创造一种环境中,儿童置身于其中”。可以说,帕夫雷什中学的理念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是颇为相似的。在帕夫雷什中学,七八岁的孩子在开学时要学习如何挑选树籽。在日后,他们要学会照看幼树,造出防止土壤侵蚀的防护林田来。学校分给学生一块几十平方米贫瘠地块,学生们相互合作用几年时间把这块土地改造成肥力很高的土地。儿童在一天天的成长与劳动中,同样感受到知识与能力也在一天天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就能感受到劳动是有价值的,也带来了身心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一书中说:“教育者在这种和谐里,应看到这样一些方面,诸如道德的、思想的、公民的、智力的、创造的、劳动的、审美的、情感的、身体等的完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份是道德。”在帕夫雷什中学,是十分重视德育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德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小就进行,在儿童还未能清楚地知道道德的概念,定义时,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道德的具体表现。如同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以蜡、羊毛来比喻般,教育家们都认为儿童时期好的经验对以后的发展极为重要。“道德教育是从儿童有意识的生活刚刚一开始就进行的,也就是说,早在他们还不理解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道德文明的顶峰这一真理之前,就开始进行了。我们正是在儿童幼小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很容易接受情感的影响作用的时候,向他们展示全人类的道德准则,把初步道德教给他们。我们力求把全人类的道德基础贯穿在公民的积极性和自觉行动之中。”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只有经过道德实践才能更好地发展。跟劳动教育一样,在学生们尚未懂得明白共产主义的深刻含义时,从身边入手,让孩子们亲手付出劳动,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创造的喜悦。在帕夫雷什中学里有几百棵果树,儿童一入学教师就提醒他们:如果你们看到树上有树枝被折断了,你要小心地把它们缠扎起来,并把断口糊好;如果接的好而且及时,断枝就会长好,小树的伤就会痊愈。通过对果树的保护,孩子们自然而然就涌现出真实的道德情感,经过教师和周围环境的强化,这种鲜明、显而易见的道德含义就印在学生心中,给心灵戴上了一副真、善、美的眼镜。法国著名文化活动家爱德华.赫里欧里奥的名言:其他一切都被遗忘时,所保留下来的那便是修养。确实,道德修养并不是要保留在记忆中的知识,而是深刻感受和领悟了的知识凝结在心灵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美育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通过各种特有的手段和途径,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自身的美”而这种美乃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称作“情感教育”。 在帕夫雷什中学,劳动教育与美育以一种和谐的方式相遇。通过各种特有的手段和途径,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教会学生认识美,在此基础上培养美的情操、美的修养,塑造美的心灵。“我们十分重视孩子们积累美的印象—我们关心环境美就是从这一点着眼的。孩子跨进校门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都是美的。绿树葱葱的校园全景都是美的;绿树映衬着的串串琥珀般果实的葡萄丛是美的;各楼之间通道两旁的排排蔷薇是美的。”他在强调培养审美修养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去创造美。因为对美的创造要以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是对美的感知的升华,而且与人的精神、文化修养密不可分。他们教导学生要让麦子旁边有菊花,向日葵旁有玫瑰,马铃薯旁有丁香去竞相开放。每个年级在进校后的第一个秋天,都要栽一株自己的玫瑰,并长期进行照管。每个低年级集体都有自己的菊花;随着天寒孩子们便把花移到暖房或生物角去。各个年级在校园里开辟的美化角里栽培着玫瑰、丁香、葡萄和桃树等花卉和果树。对于美的照管,是一种劳动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对某种娇嫩柔弱而又无保护的有生之物的关注而体验到的道德情感。孩子们劳动,既创造有用之物,同时又是美的创作。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体育理论中,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增进学生的健康。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了健康状况与智力水平的内在联系,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学习落后是健康不佳造成的,而健康状况又与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在学校中体验不到学习的欢乐,死记硬背各门学科的知识,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学习,必然会使学生身体发生病变。劳动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对身体体质的锻炼。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们为各个阶段的学生安排了不同的劳动内容。

3 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意义

3.1 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意义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做出了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现代化不能缺位。自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与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如何加入到教育现代化的大潮中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同汉族学生一样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社会在快速地发展,少数民族学生争当时代的弄潮儿必须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学校教育所承担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要想跟上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大潮必须要努力学习好主流知识;另一方面,也要传承好本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应该以舍弃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为代价。在这种境况下,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发散出了超越时空的智慧光芒。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出统一的完整过程。“全面”是指人的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各个方面,而“和諧”是指各个方面的一种融合。当然,这里所讲的全面并不是说体育的、德育的、智育的每一个方面的单项总和,因为各个方面原本就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着的。可见,全面和谐发展的学校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3.2 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启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首倡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促进沿线各国多方位的交流合作的同时,也激发在当前尊重多元文化背景下人类彼此分享共同经验的新举措。“一带一路”在某种程度上营造出一种命运共同体的现象。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新的时代下,如何j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和如何传播积极的民族文化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带一路”倡导沿线国家彼此分享共同经验,共同发展,这是一种“合而不同”的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少数民族教育中更应凸显“和谐”与“全面”。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若是仅停留在完成的时代称不上是经典之作。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在新的时代下仍然有意义。“和谐”不光可以指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融合,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和谐”也可以指本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以及优秀外来文化的积极融合。“全面”不光可以指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可以指少数民族学生既要传承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要积极地学习主流文化。教育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教育具有传承文化、传播文化的功能。“一带一路”是挑战更是机遇,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应该结合社会的大背景,让少数民族学生有机会且乐于、敢于传承文化、传播文化。

3.3 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推动我国少数民族素质教育发展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在评价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理论时说:“我觉得当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深刻意义。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不是非常切合我们的实际吗?”正如顾明远老先生所说,认真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是有着很强的历史意义的。上文提到,少数民族学生同汉族学生一样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所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素养,推进素质教育值得关注。在素质教育中,关键是要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中的和谐与均衡。真正的全面发展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在所有不同方面的一种有差异的和谐。例如,少数民族学生可能在汉语水平上不如汉族学生高,但是在掌握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上可能优于汉族学生。在以前的应试教育中,我们可能会忽略了这一点,只看到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没有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视角去看待。素质教育是要和谐地、全面地发展的,不是像在应试教育中,过度侧重于人的知识的数量与结构。总的来说,在今日,苏霍姆林斯基精辟的论述仍能引发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更加积极的行动。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 蔡汀,王义高,祖晶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 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纪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J],顾明远编译,比较教育研究2007(4)

注释

1.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卷第87页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卷第87页

3.《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四卷13页

4.《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54页

5.《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卷第93页

6.《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83页

7.《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432页

8.《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432页

9.《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452页

10.《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顾明远编译,《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

陆府健(1994—),女,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在读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民族教育学专业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少数民族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苏霍姆林斯基学前教育思想探析——基于“快乐学校”教育实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