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2018-11-12 03:55贾秀娟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匠精神职业院校

贾秀娟

摘 要 培育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固有使命,产教融合模式在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政府在促进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缺少政策顶层设计,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缺少对工匠精神培育问题的具体设计。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可沿着“六双培育”路径实施:政府顶层设计—双保险培育;教学管理渠道—双拓宽培育;行业大师与企业能人—双榜样培育;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师资培育;校内实训与企业车间—双平台培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双载体培育。

关键词 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六双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4-007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这是总书记在新时代向中国职业教育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是培养这一类型人才的主阵地,探索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工匠精神的现实品质

工匠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脉基因,映射着中华文明的底版,是中国制造重回世界舞台中心的文化软实力所在[2]。产教融合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形式。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培养、委托培养、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形式,构建基地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学成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走进工厂、企业车间,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在产教融合环境中,凝练工匠精神的现实品质:一是对精湛技术与品牌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二是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对品牌注重信誉、对产品充满挚爱情感的一贯追求;三是对自身磨练“匠心”、对产品不断“创新”、对客户充满“诚心”、对师傅心怀“敬心”的价值取向;四是对所从事的职业孜孜坚守、不计个人得失、追求一流技术、对高品质执着探究的职业精神;五是对社会法律、行业规则、契约精神敬畏、尊重的高尚操守;六是具有家国情怀兼具国际视野的雄心壮志。

二、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判断及现实困惑

(一)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判断

当前,人们的消费特点已经由数量型向品质型转变,供给侧结构必须为适应这一转变做出积极调整,以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层次要求,中国制造呼唤一场品质革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需要技术的不断更新,更需要技术实施人员的素质提升,因此,培育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培育工匠精神是适应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我国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经济转型进入关键期。以前我们的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中国工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国际压力和国内压力都在倒逼改革的推进,国家提出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抢抓机遇,校企双方共同破解难题,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努力探索培养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适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2.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本位觉醒与回归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和固有使命,是“德技”两个层面的培育。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功能多一些,企业偏重技术能力的培养、传承和创新。但长期以来,工匠精神的培育却成为职业教育的盲区:注重技能培养,忽视素质提高;注重利益追逐,忽视价值观塑造;注重就业状况,忽视精神传承。重拾培育工匠精神,还原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在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找到了培育的契合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技术技能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历练过程,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和技艺的积累。工匠精神蕴含着专注、执着、坚守、敬畏、极致、沉静等优良品质,将其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既符合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也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担当世界制造强国重任的使命觉醒。

3.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明确职业院校的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与企业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性人才的主战场、主渠道,是育人的双主体,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双方共同的价值目标。产教融合中培养具有强烈家国情怀兼具国际视野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是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和功能。产教融合能更好地把技能精湛、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工匠精神根植于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全过程之中。

4.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完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功能定位。”[3]以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其本质是要培养学生在知行合一、学做合一并进过程中,增强职业精神,熟练岗位技能;在产教融合中练本领、练技能、练品质、练耐力、练坚韧、练匠心和创造力,在这样的历练中逐渐成为受企业欢迎的能工巧匠,成为岗位能手,成为技术尖子和创新标兵。

(二)产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困惑

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也是培育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更是完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路径。培育工匠精神需要职业院校和地方、企业、行业联动建立多层次的合作关系,有效衔接,深度融合,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培育氛围。但目前产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还存在许多遗憾和缺失。

一是政府在促进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缺少政策上的顶层设计。有关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产教融合的政策出台了不少,但有的没有纳入国家制度层面,有的在制度执行和落实中出现偏差;政府顶层设计中,对于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策略制定不清晰,企业参与度不高,没有给高校和企业双方更多的自由空间;政府舆论倡导力度不够,社会各类职业间平等观念没能深入人心,对工匠职业的偏见没能根本扭转;政府在促进产教融合中工匠精神培育主动作为力度不够。

二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缺少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设计。产教融合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意味着产教双方都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事实上企业几乎不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学校制定教学计划甚至纠结于理论学时降不下来,无法保证实践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实训计划的落实。

三是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没有形成对工匠精神共育的合力。只有学校教师成为仁师、业师、匠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企业师傅只有真正长期带着徒弟,才能言传身教使其成就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业界实践经验,从校门到校门,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与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相去甚远。企业师傅多有一身高超技术却不懂教学规律,无法将技术技能很好地传授给学生。

四是校企文化融合中缺少对工匠精神要素的分解与落实。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各守领地,互不融合,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缺少现代企业科学精神、服务理念、管理制度、职业道德和生产技术等先进文化要素的渗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等诸多校园文化要素还很难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还缺少对工匠精神要素的分解与落实,使得学生在校企文化融合中没有感受到工匠文化的广泛持续熏陶。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工匠精神生长于企业,萌芽于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培育工匠精神需要调动多方的支持与协作,尤其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各方主体的支持[4]。其具体路径选择可归纳为“六双培育”。

(一)政府顶层设计——双保险培育

政府的顶层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是产教融合双方共同培育工匠精神的双保险。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更需要融入这些优良文化基因的工匠制度。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政府主动参与、高效作为,以保障政策与制度的顺利落实和实施。德国的“双元制”给予我们启迪:校企深度融合,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一半时间在企业,形成一种国家制度。德国政府为了加速产教融合,给予企业“配合抵税”等多项鼓励和优惠,同时要求企业配合学校,提供岗位及带徒弟。借鉴德国模式,政府应制定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政策与制度,进一步完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表彰奖励大国工匠等活动,激励工匠精神的发展,凸显工匠的社会地位,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因此,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给职业院校和企业更多的自主空间和合作自由度,用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合作,共同厚植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和工匠的成长环境。

(二)教学管理渠道——双拓宽培育

围绕工匠精神培育这一中心,产教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拓宽双方的教育管理渠道,从订单式培养到现代学徒制试点,从“校中厂”“厂中校”到“前店中校后厂”。课程设置上兼顾专业技能课程和素质培养,比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工程师职业精神》等课程。从教学内容上兼顾理论传授和实操训练。从培养方式上兼顾培养对象的学生和徒弟双重身份,培养学生像尊重教师一样尊重企业师傅,在企业的参与下使学生全过程强化工匠精神的熏陶。从学生管理上注重学校养成教育和企业职业精神教育,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对职业敬畏之心的养成。

(三)行业大师与企业能人——双榜样培育

产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要注重榜样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要邀请行业大师到学校讲述从业经历和追求工匠精神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感受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成长成才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能人来校授課,树立榜样,培养师徒情怀,使学生感知到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认识到工匠精神是就业必备的素质,在学校和企业处处都营造出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围,起到教化于心、润心无形的效果。

(四)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师资培育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教师首先要具备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的师资有两类:一是专任教师,二是工匠型兼职教师——企业能工巧匠。专业教师要以自己的“仁师”“业师”“匠师”情怀和魅力,潜移默化地将工匠精神渗透至每一节课之中。鼓励专任教师经常到企业实践,通过与企业师傅的交流与项目开发,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带动感染学生树立起对工作和职业的担当与责任精神。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参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参与到学生实践、毕业设计、项目研究和核心课程开发等环节,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使之对工匠及工匠精神心生敬畏。

(五)校内实训与企业车间——双平台培育

校内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通过与企业共建和开发实训项目的方式,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很容易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与意义,使学生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成长追求。具体策略是:充分借鉴现代大企业车间的建设标准,建立理念超前、结构布局合理,既具备企业生产功能,又具备教学功能的实训基地;实训中融入企业对员工的期望和要求,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建立实训考核指标体系,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按照企业标准建立物品管理制度、设备使用交接制度、设备使用检查维护制度、设备报修制度、设备维修档案制度等,使学生在严格执行各项制度的过程中养成严谨、细致、有责任担当的工作作风;在企业实训或顶岗实习期间,严格按照企业管理制度和产品质量标准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实践操作、日常表现,全面融入企业化的管理要素和精神要素,使学生在企业实践平台上体会和涵养工匠精神。

(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双载体培育

职业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双载体。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精神层面的培育,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学校通过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职业文化氛围。一是发挥主阵地作用,让学校的每一个场所都融入产业元素、行业元素、职业元素,体现专业特色和工匠精神,能时时激励师生,处处陶冶师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发挥传统媒体直观优势,利用橱窗、展板、墙报、板报、校报、广播、校园雕塑、景观布置等,宣传报道工匠精神和当代工匠们的典型事迹。三是充分发挥新媒体便捷速度优势,激励引导学生培养职业精神,传承工匠精神。开辟网上工匠精神大家谈、优秀校友寻访、工匠风采录等栏目。四是开展大师进校园、企业家进校园、杰出校友进校园的“三进”主题活动。学校要遴选优秀企业合作,让学生从产品研发到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都参与到企业实践中,适应企业生产节奏,感悟企业文化,体验工匠精神。特别是产教双方共同探索和实践现代学徒制这一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在师徒传承的实践中学到师傅的技艺精髓,感受师傅的匠人精神,锻造工匠的精神品质,实现自身的工匠理想。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苍中洪.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与职业教育的传承创新[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7(6):13.

[3]马斌.职业教育的最大使命与担当:工匠精神的培育[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3):3.

[4]程宇,樊超.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J].职业技术教育,2016(30):20-23.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工匠精神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