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成效的研究
——基于对皖北L镇的第三方评估

2018-11-12 02:32蒋菡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调研贫困户精准

蒋菡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0 引言

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明确提出“精准扶贫”新方略。精准扶贫的内涵包含6个方面的精准: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驰而不息、响鼓重锤推进脱贫攻坚,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又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强烈信号。脱贫攻坚作为中共中央实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的重大任务之一,坚持精准脱贫的战略措施能够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共享发展成果。

安徽省地处华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农村地域广,农业人口居多。皖北地区发展起步晚,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是安徽省集中攻坚的深度贫困地区,解决皖北地区的区域性贫困问题对安徽省确保如期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意义。L镇所在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县域面积广,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L镇位于该县县城东南40 km处,全镇居民皆为汉族,总人口3万多人,面积近60 km2,有15个行政村,此外,该镇有丰富的煤矿资源和水产资源。2017年L镇有8个村共340户为脱贫户,其中W村为出列村。笔者以皖北L镇为调研对象,基于该县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的调研方式,对L镇340户的脱贫户进行了调查,了解贫困户家庭基本信息、主要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履职情况、帮扶措施的落实情况、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最后根据人均收入以及“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判断是否能够脱贫。

1 精准扶贫成效调查

1.1 L镇扶贫成效

在对L镇340户脱贫户的调查中,我们发现340户中有339户符合贫困户识别标准,339户符合贫困户退出标准(这339户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3 100元或者满足“两不愁、三保障”的原则)。不符合识别标准1户,不符合退出标准1户,具体原因见表1。L镇贫困户脱贫率达99.71%。

表1 L镇贫困户精准识贫、精准脱贫错误情况

1.2 出列村W村扶贫情况

1.2.1 出列村概况

W村位于L镇东边,截至2017年末全村总人口718户共3 284人。该村耕地较少,以种植小麦、大豆、西瓜、棉花为主。此外,该村矿产资源丰富,有银、海泡石、磁铁矿、耐火黏土,建有砖窑厂、农机厂、汽车修理厂、酒厂。该村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全,农民增收渠道多样化,以农业为主导,现代化技术不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得到运用。村民整体素质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扶贫成效明显。

1.2.2 出列村脱贫成效

截至2017年末W村拟脱贫的户数是99户345人,实际脱贫98户340人。

根据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扶贫对象退出机制的实施意见》,安徽省贫困村出列标准为: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有1项以上特色产业;村集体有稳定经济收入来源,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村内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该村已完全符合安徽省贫困村出列标准,因此,W村达到脱贫标准。

1.3 贫困群体“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

L镇的贫困对象通过多种形式的帮扶措施,贫困家庭已经逐渐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医疗救助方面,贫困户看病有了多种报销途径,自付医疗费逐渐降低,看病问题得到了实质性解决;在教育救助方面,贫困家庭子女上学费用和生活费得到了政策、资金的极大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通过政府危房改造资金的补助,使一些贫困户尤其是低保户、五保户的房屋结构安全得到了极大改善。L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基本上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看病有保障、上学有保障、住房有保障。

1.4 贫困户对帮扶工作满意度

贫困户对帮扶工作是否满意包括对帮扶人工作是否满意和对政府的帮扶政策是否满意两个指标,只有两项的评价均为满意时,贫困户对帮扶工作才为满意。2017年L镇需要开展扶贫工作的有8个村共340户脱贫户,通过调查员的入户调查,将贫困户对扶贫帮扶工作满意度进行如下汇总,如表2所示。

表2 L镇贫困户对帮扶工作满意度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L镇2017年脱贫户共340户,调查员入户调查340户,其中对扶贫帮扶工作表示满意的共339户,所以2017年L镇贫困户对扶贫帮扶工作满意度是99.7%。笔者通过问卷及对贫困户的入户访谈发现,虽然有一户贫困户不能脱贫,但他们对帮扶联系人的工作持肯定态度,表示很满意,只是对政府的帮扶政策不满意,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贫困户的满意度上,可以看出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受到了广大贫困群体的好评,并在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 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问题

2.1 产业扶贫开发力度小,项目资源分配不均

近几年安徽省全面实施扶贫工程,大力开展产业扶贫项目,产业扶贫已成为脱贫攻坚战中的主力军。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实施产业扶贫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较少,一些市场主体投身扶贫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大型扶贫产业项目总是被分配给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一位基层工作者曾抱怨:“上级在分配产业项目的时候,考虑的不是谁需要这个项目就扶持谁,而是谁能把这个项目做好、做出特色、做出成绩才给谁。”这种抱怨反映出错误的政绩观导致产业扶贫不能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贫困户,也使我们的扶贫产业分配不均衡,造成地区差异。扶贫产业扶持政策不到位,扶贫产业和贫困户需求严重脱节,“拍脑袋式”的产业规划,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贫困问题,还严重浪费了产业资源。

2.2 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虽然农村贫困地区的道路交通、医疗卫生和通讯条件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教育、卫生、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现象。例如,在对Z村的卫生室、村企业、校舍、配套设施的查看中发现,各项条件基本符合要求,但是仍存在卫生室管理混乱、不够整洁、设备存放使用不当,校舍设施落后、房屋简陋等问题。现在村级公路基本上畅通,但是贫困地区仍然难以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部分道路一到下雨天就会泥泞不堪,造成村民出行不便。笔者在L镇某村调研时发现手机信号不太好求助村民时,村民C说:“俺们村这一块手机信号一直都是时有时没有的,你要想打电话就得去那边那个高岗子上站着,只有我们这一片的是这样,也不知道是不是附近有什么屏蔽。”“那怎么不向村里反映这个情况呢?”我说。村民D接话说:“反映了多次了,村里干部也说没办法啊,让我们找电信部门,电信部门也是一直推,推到现在了。”由此可以看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上还是不够完善,仍然存在一些影响居民生活的问题亟待解决。

2.3 扶贫干部工作敷衍,形式主义严重

在调研时发现许多贫困户不知道自己可享受光伏、小额信贷等帮扶措施,在提到他们可以在年终领取这些钱时,他们甚至不敢相信。可见,村干部在扶贫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主义问题,并没有做到让贫困户真正理解帮扶措施。调研中还发现了贫困户识别不精准的情况,并且村干部在后续工作中也没有发现此问题,说明村干部工作不够认真严谨。调查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村干部为了应付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检查,临时联系外出务工贫困户的情况。有的贫困户在接受调查员电话访谈过程中,低声告诉调查员,村干部很少电话联系他们。某贫困户说:“其实你要问我村干部和俺家联系频繁不,怎么回答呢?最近这段时间经常有来检查的,打得挺频繁的,但以前从来没有打电话联系过我们。”这些都反映了扶贫干部在扶贫过程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2.4 农村生态环境恶劣,村民健康得不到保障

L镇是当地著名的煤炭产地,煤矿资源在促进村民就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开采煤矿的同时,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地的空气质量已经受到严重污染,空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部分村民尤其是老年群体患有气管、支气管、肺部等呼吸道方面的疾病。笔者调研的L镇位于安徽北部地区,当地气候干燥,灰尘大,农村地区杂草丛生,垃圾乱倒乱放,河水里也有大量的生活垃圾,生活环境较之安徽南部地区脏、乱、差,村民的生活环境较为恶劣,但这并未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精准扶贫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注重生活环境的改善,尤其是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精准脱贫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扶,更需要生态环境和文明的提升。

2.5 贫困户“等、靠、要”消极思想严重

扶贫工作进入冲刺阶段,精准扶贫进入深水区,阻碍扶贫工作前进的除了人均收入不达标,更让人寒心的是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在跟随扶贫专干入户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部分贫困群体可能处于贫困状态的时间久了,每月靠着政府的各种资金补助维持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了懒惰、贪婪的消极心态。在调研过程中得知,近年来某村民通过政府的养殖扶贫项目,已经列为脱贫人员了,但为了继续享受政府的扶贫政策,每次在接受扶贫检查的过程中,都会故意在调查员面前抱怨。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在贫困群体间长期存在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脱贫愿望,心安理得地享受政府补贴,甚至以贫困户为荣。

3 对扶贫工作的建议

3.1 加强精准扶贫的力度,大力开发扶贫产业

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工作一项重要措施,旨在通过发展产业来带动更多的贫困户摆脱贫困。由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资源不同,贫困原因和贫困类型也存在差异,在开发扶贫产业方面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立足现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而不应盲目效仿其他地市,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扶贫效果。积极围绕电商扶贫、光伏发电、“一村一品”、乡村旅游等扶贫产业,发展见效快、周期长的特色产业,通过资金支持、资源共享、技术指导等手段帮助贫困户获得属于自己的有“造血”能力的产业。建立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参与制订扶贫开发的准入制度,打造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拥有社会责任感的组织参与产业扶贫,真正发挥好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2]。

3.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脱贫攻坚战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路、水、电、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贫困地区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每个村道路通畅,用水用电安全。建立扶贫专项资金账户,保障基建资金需求,建立专项资金的监督机制,确保扶贫资金用在改善农村用水用电、危房改造、道路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3.3 提高基层干部扶贫意识,深化责任落实机制

端正扶贫工作人员工作态度,强化扶贫工作意识,扶贫专干要坐实入户调查,摸清贫困群众生活状况,了解每户贫困户的家底。扶贫干部要耐心向贫困户解释扶贫措施适用的条件,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权益。同时,要强化领导组织管理,将扶贫工作列入月度、季度和年底的考核之中。落实责任人制度,通过强化监管,采取普查与抽查、明察与暗访、专业评估等结合的方式,在资金、项目实施的关键节点开展适时督查,有效监管扶贫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形成责任压实、规范有序的脱贫攻坚工作格局。

3.4 加强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保护绿水青山

农村的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造力度,不能让村民生活在垃圾的包围之中。村里可以从村经济收入中专门划出一部分资金治理污染,兴建大型垃圾处理厂,摆放垃圾桶,派专人进行打扫,为具有一定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环卫工人的就业岗位,既可以解决贫困群体的就业问题又能让村落变得干净整洁。同时,村民也要加强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不乱丢垃圾,营造舒适卫生的生活环境。

3.5 扶智更要扶志,以精神扶贫促精准扶贫

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还需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3]。扶贫要扶经济,更要扶精神。扶志激发的是贫困户主观上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促进他们主动谋求脱贫;扶智激发的是贫困户富有智慧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去搜寻、吸收和运用一切人类智慧成果,优化其为了脱贫而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4]。经济扶贫是治标,扶贫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政策上的扶持,帮助贫困群体重燃生活的希望。要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在贫困地区宣传贫困户自立自强的光荣事迹,树立贫困户自立自强的奋斗榜样,通过心理开导和鼓励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贫困群体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光荣脱贫。

猜你喜欢
调研贫困户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