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莲
内容摘要:目前,各级教育部门加大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力度与广度,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培训机制、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式运用等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笔者从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从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与丰富培训方式等方面改进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切实提升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培训 问题 对策
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命运与前途的千秋宏业,对于中国教育的成败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在基础教育中,校长是改革与发展的先锋和主力军。因而,对中小学校长进行专业化发展、领导力培养和教育理念更新等方面的培训不仅必须而且必要。当下,从上至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诸多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大对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力度与广度,且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因种种因素与条件制约,该项工作也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目的与意义,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等三个方面,谈谈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国家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基础教育,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神经。在基础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中小学校长的专业素养、教育理念与管理水平等因素事關着基础教育的成败与否。这就对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发展、科学化管理及教育理念的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是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教育部于2013年提出了校长专业标准五个基本理念:“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1]这就为中小学校长的管理能力、个人素养、教育视野与理念等方面提出了标准和要求,也是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终极目的。
同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从总体要求、统筹规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制度和培训机制等六个方面对现阶段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做了全面部署。这是国家最高教育部门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推出的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为全国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培养一批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领军人才及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2]可见,中小学校长培训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们看到,经过各级部门的不懈努力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训机制“活力不足”。建立与健全活力充沛的培训机制是培训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部分地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主体不明、权责不分,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对下属单位缺乏有效的指导与督查措施,遇到问题往往产生部门间各自为战甚至相互推诿的现象,不能在技术、理念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在经费使用、运行机制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培训成效缺乏必要的检查与验收,造成培训的效率和效益低下。有些培训机构几年甚至十几年一直沿用固定的培训模式,致使培训机制活力不足,培训模式僵化、死板,难以适应当前培训的需要。同时,培训工作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培训过程流于形式化,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过程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
(二)培训内容“虚而不实”。中小学校长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排头兵,培训什么是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最为核心的内容。因而,如何设计培训内容事关培训质量与效果的好坏及培训工作的成功与否。然而,从目前状况看,部分培训内容设计呈现“虚而不实”的现状。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市场调研。部分培训机构在内容设计时,因时间仓促和精力有限而没有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不能充分了解中小学校长的实际需求,不以解决当前中小学校长在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致使内容设计呈现虚化特点。第二,“因人设课”现象普遍[3]。因经费及师资因素影响,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中经常出现因人设课,出现“拼盘”式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引起学员的培训兴趣。第三,“重申报,轻落实”。部分培训机构为了获得培训项目的审批,往往会在申报项目时有意识地突出培训内容设置、培训效果、师资力量等因素,但在培训过程中并不完全按照申报时的计划与目标进行实施,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落实不到位。
(三)培训方式“过于单一”。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中小学校长对于培训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培训方式也需做出相应的改革与跟进。然而,由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部分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呈现“单一化”特点。首先,方法单一。“传递接受”式的培训方法在很多地方仍然是主要甚至唯一方法[4],缺乏其他诸如远程培训、合作探究、自学辅导等培训方式的综合运用。其次,缺乏互动性。培训过程忽略了中小学校长的主体性与特珠性,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学员兴致不浓,效果不佳。最后,培训中重理论,轻实践倾向突出。因培训机构设备、资源缺乏,不能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而偏重理论学习,不注重培训内容的实际演练,致使培训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强化制度保障。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培训机构、中小学校长所在单位构建主体明确、权责分明的运行机制。其次,上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指导与督查,确保培训工作在内容设置、培训形式、运行过程及培训效果等方面落到实处。同时,要在政策、经费、审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放权,强化培训机构的主体性与灵活性。最后,培训机构与学员所在单位要做到既合作,又要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积极建立一系列联动性的保障制度,在培训经费的分配、培训人员的选拔、培训后的考核等方面出台相应的制度规定,并严格落实到培训活动中,使培训方案得以有效实施,以保证培训工作健康高效地进行。
(二)加强市场调研,及时更新培训内容。首先,培训方案与内容的制订,一定要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以中小学校长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征求各方面专家及学员的意见,力争培训方案与内容科学化、合理化,突出针对性与实效性。其次,及时更新培训理念,以先进的、前沿的培训理念为指导,加强培训内容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度。[5]培训内容要从教育管理实践的角度确定与设计,旨在解决中小学校长在教学管理中遇到的专业化发展与理念提升及科学管理等实际问题,既要加强培训内容的理论性,引导他们从教学理论层面上进行反思,又要突出实效性,切实将培训所学运用到具体的教学管理之中,以提升理論与实践水平。
(三)丰富培训方式,确保培训效果。一是将专家讲授、课堂观摩、合作探讨、专题沙龙等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技术工具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的作用[6],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二是自主和引导相结合。走出传统 “传、帮、带”的培训模式,将专家引导与学员自学研修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与学员交流、互动,以提升学员兴趣及参与度。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只有付诸实践才有价值和意义,培训的最终目的仍要回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因而培训中要加强实践操作的环节设计,确保学员学而有用、学而能用。
总之,中小学校长培训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意义重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要针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中展露出的问题,积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及培训团队建设,科学合理地设计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密切关注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需求。唯有如此,才能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帮助中小学校长实现其专业化发展,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竺洪平.中小学名校长带徒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2):27-30.
[2]宋亚莉.关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思考[J].教育管理:2018(2):95-96.
[3]陈安宁.“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7):8-11.
[4]李泽宇,冯丽.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观察与探索:2008(11):60-62.
[5]郑珍珍,张恩仁.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120-124.
[6]任毅.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57-61.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转型本科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研究》(SGH16H18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