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瑜琤
内容摘要:最能代表16世纪文学成就和生态思想的马丁·路德对宗教文学进行了深刻探讨,他的宗教文学探讨了人类的起源、上帝的诞生以及世间万物和谐相处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学 德语 马丁·路德
一.欧洲文艺复兴
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在经历了一千年的中世纪长夜后,终于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长夜前夕,欧洲历史所经历的一系列划时代时间改变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对世界的了解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首先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哥白尼和布鲁诺的“日心说”的提出,推翻了中世纪人们信仰的“地心说”理论;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及后来麦哲伦环海航行证明地球是圆形的,这一重大发现使得基督教受到严峻挑战,动摇了欧洲人的基督信仰;1450年左右古藤贝格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极大的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为了摆脱宗教教条思想的束缚,人们开始追求独立自由、开放昌明的精神思想,他们从古希腊罗马作品中找到精神慰藉,并由此获得新生,这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运动。
二.马丁·路德在文艺复兴运动中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始于意大利,后来于16世纪传入英国、法国和德国。在德国,文艺复兴运动表现为人文主义运动,它试图和中世纪神学抗衡,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将人划分成各个等级,要以人为思考中心,把人置于价值体系核心中,同时,他还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理性,同时在吸收和继承古罗马文明的基础上融合进日耳曼民族思想意识。然而,和意、法、英等国相比,当时的德国开化程度忍让很低,腐败的宗教势力和迷信思想仍然占据上风,这使人文主义在德国的兴起和盛行遭遇到极大阻力,进而发生了一系列人文主义者和教会的冲突,要求教会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另外,社会百业凋敝,经济发展已经处于停滞状态。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士兵攻陷了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从此截断了欧亚之间的通道。在目睹教会的腐败后,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提出了《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会用金钱买卖赎罪符的丑恶行径。在他的感召下,从德国开始,欧洲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下,1524-1525年,又爆发了以维护上帝旨意的名义而掀起的反封建主的农民起义运动。
三.马丁·路德和《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生于神圣罗马帝国(今德国)艾斯莱本,父母原是勤俭的务农人家,但当时因社会商业方面开始发达了,并带动了工业的发展,故其父亲转而成为矿工,在当时以矿工当职业的人口并不多,算是新兴的行业,在父亲的积极努力下竟也自行当起了一个小矿主,后来上升为城市的议会会员。马丁·路德1501年在埃尔福特大学学习法律,5年后成为哲学硕士,1512年在维滕贝格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该校讲授神学。
在研究古文圣经过程中,他发现罗马教廷所宣讲的教义与基督教本来精神不符,因此产生了还基督教本来面目的想法。
马丁·路德提出的《九十五条论纲》成为德意志民族战斗的共同纲领,他把攻击矛头直指罗马教廷,指出不需要教会这个中介,只有直接阅读《圣经》才能获得上帝的启示,因而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人。于是,他于1521年在瓦尔特堡隐匿期间将《圣经·新约》从古希腊文翻譯成德文,将当时各地极为混乱的语言提炼加工,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德语语言,这种语言从此成为德意志民族共同的联系纽带,也标志着德语从古高地德语进入到现代高地德语的发展阶段。因此,他也是德语语言统一的奠基人。
四.马丁·路德和《新约》
他的《圣经·新约》译作中隐含着许多朴素的生态思想:首先,在探讨上帝与生命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时,《圣经》引入了“道”的概念:“宇宙被创造之前,道已经存在。”道的存在就是上帝的存在,道就是上帝,明确“在太初,道就与上帝同在”,上帝凭借“道”创造了世间万物。而且“道“是生命的根源。也就是”道“将光明赐给人类,并战胜了黑暗。所以,”道成为人,住在我们当中,充满着恩典和真理“。或者说,宇宙万物不是一种无名力量的结果,而是一种人格神的爱和智慧的产物,正如德国神学家白舍客所说的宇宙中的一切是无限智慧、想象、美丽和仁慈的神圣精神性的爱的结果。其次,在探究万物和谐共生时,《圣经》借用了”团契“这个概念。如在《使徒行者》2中有过这样的记述:在对上帝产生敬畏之心后,”全体信徒在一起过团契的生活,所有的东西大家共用“。他们把卖光田产家业后所得的钱财分给大家。人人情同手足,天天在盛典里聚会,以欢乐纯洁之心在各家分享食物,赞颂上帝,和他人保持和睦的关系。这里,”团契“就是”和睦、和谐“之意。这种仁爱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人类应彼此相互依存,体贴关怀,即依靠对方的生存而生存,也为对方生存而付诸努力。爱自然万物就是爱上帝,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与上帝同在。
五.马丁·路德和他的宗教诗
马丁·路德的生态思想不仅体现在《新约》中,在他所创作的36首宗教抒情诗中也有充分体现。这些诗歌经过配乐后成为教会改革的颂歌,如《我主在天上》、《基督已复活》、《我在深重的苦难中呼唤你》等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宗教抒情诗具有语言精炼、用词生动形象、富有民歌气息的特点,直接表达了马丁·路德的个人信仰和新教教义,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也是他将《圣经》翻译成德语后的又一伟大成就。如在《我们的主是一座坚固的堡垒》中他是这样写的:
我们的主是一座坚固的堡垒,
他是稳固的防线和精锐的武器。
他拯救我们于水深火热中,
此时的我们已苦难不已。
有个可恶的敌人在严厉警告我们:
他们撒旦魔鬼拥有强权和阴谋诡计。
这些可是他们的护身甲胄,
在这个尘世上还无人可和他们比拟。
仅凭自己的力量我们已无能为力
甚至连自己也要把方向迷失。
是一位真正的主选择了自己,
在为我们而斗争,为我们主张权利。
你也许会问,他是谁?
他就是耶稣基督,我们心中的上帝。
他可不是别的上帝,
他必将主宰这人间天地。
如果魔鬼充斥这人世,
他们将会把我们一一吞噬。
此时的我们已不再胆怯,
我们将赢得最后的胜利。
不管这些魔鬼如何狂怒,
也不能对我们如何怎地。
若胆敢这样,他们就会被处决,
因为上帝的圣言将使他们葬身无敌。
上帝的圣言掷地有声,
我们不需要任何涕零感激。
他已与我们同在,
给我们精神力量,并赐予我们福祉。
魔鬼请捡起你们的躯壳,带上所谓的荣光和兄弟,
一起滚回你们的冥国里。
你们将不会取得任何胜利,
这天国应该将永远属于我们自己。
此诗与《旧约》中第46首赞美诗同名,是路德的再创作。这首被海涅誉为“宗教改革的马赛曲”的诗作写出了人们对上帝不可动摇的敬仰信赖之情。一、二节描写上帝与魔鬼的对立,第三节指明魔鬼是上帝的敌人,第四节指出上帝是人类的救世主。其目的就是人类通过对超然者的人是,获得自己精神的提升,拜托痛苦与不幸,以求得心灵的慰藉和安宁。反之,如果不是从超然者那里寻求智慧,人类必然听信魔鬼的欺骗和愚弄,在妄自尊大的骄傲心理中,最后陷入罪恶和不幸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圣经》中上帝是超然的存在、终极的存在,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与超然者合一,而合一的途径就是要舍弃自我,顺从于上帝的旨意。所以,上帝即“道”,“道”赋予万物已灵性,给人类带来光明和福祉。真如法国20世纪基督教思想家薇依所说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同一事物,相对于上帝就是永恒智慧,相对于宇宙就是完美服从,相对于我们爱的就是美。
六.马丁·路德的生态理想
从生态批评角度来看,总体来说,16和17世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换句话说,人类的生存还没有威胁到自然本身,生态思想主要还是集中体现在接受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的思想理念中,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处接触过程中得到外在话表现。从整个16世纪来看,德国文艺复兴时期和宗教改革时期文学中的生态元素也时有出现,比如勃兰特的讽刺文学从人文主义角度讽刺了当时上流社会的种种弊端陋习,追逐时髦、骄奢淫逸、卖弄风骚、阿谀逢迎、好大喜功、弄虚作假、沽名钓誉、背信弃义等一切愚蠢行为的代名词,诸侯昏聩,教会腐化,市民狂妄,学者浅愚,社会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已严重失衡,生态机体已经病入膏肓,社会发展已到了不得不进行彻底改革的时期。在16世纪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民间故事书,最著名的《浮士德博士的故事》成为后来歌德巨著《浮士德》的创作源泉。在浮士德原型中,他要给自己插上雄鹰的翅膀,探究自然的根源;他还与魔鬼结盟,以满足自己对日月星辰等宇宙规律和人类奥秘不断研究以获取知识的愿望,体现了人类渴求知识、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探索的精神。所以,人类历史就是在科学与迷信、真理与谬误的反复较量并不断获得胜利的过程中进化发展的。在寓言和动物故事中,各种动物形象可爱,滑稽幽默,有的代表教会和世俗的当权者,有的代表市民形象。芸芸众生组成了社会生态网络。
然而最能代表16世纪文学成就的当属马丁·路德。这位宗教改革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其宗教文学探讨了人类的起源,上帝的诞生以及世间万物和谐相处等问题,表达了他的生态和谐理想。
参考文献
1.西蒙娜·薇依著,徐卫翔译,《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北京,新知三聯书店,2003年,第261页-262页。
2.范大灿主编,安书祉著,《德国文学史》第1卷,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213页。
3.香港圣经公会,《圣经》,香港:香港圣经公会出版社,1996年,第189页。
(作者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