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新岳
摘 要: 通识教育是一种共通教育,也是当前社会发展衍生出来的教育体系。在国内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当中,我国大学生德育教育逐渐成为重中之重,在德育创新过程中需要从通识教育中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努力将这种联系实际化,更多地通过现实德育引导展开,认真塑造学生的德育认知,为他们进入社会奠定基础。本文研究通识教育中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提出相应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大学生德育教育 教育创新
当今时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开始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整个社会都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很关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体原因是德育素质已经成为评价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能够为他们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事实上,大学生德育教育一直处于待完善状态,不同的教师和学者纷纷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展开德育教育,但是实际成效并不显著。出现这一状况不仅仅是由于德育教育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有关系,即德育教育与当前时代的发展特征及通识教育存在一定的偏差,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在这样的状况下,大学生德育教育要努力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探索,通过创新提高相应的德育教育效率。考虑到当前的大学生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矛盾,有必要进行科学的创新整合,努力引导大学生以辩证的态度认识社会,不断优化大学生的德育思想,为他们树立全新的德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
一、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德育教育之间的联系
对于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德育教育之间联系的认知,需要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在时代变化当中,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基础主线,加大分析通识教育的力度,认识到通识教育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及其他教育的影响。从本质上而言,通识教育应当是一种社会教育,它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体现在社会性的联系上。高等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也是最后一节阶梯,能够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做出引导,也能够为学生进入社会搭建联系的桥梁。因此,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优化过程中,要朝着通识教育的角度考虑,努力构建现代化的德育教育体系,一方面具备良好的时效性特征,另一方面形成独特的德育引导思想。在探索通识教育中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改革之路时,要努力引导大学生德育教育朝着时代化、未来化、世界化的方向发展,注重培育德育素质较高的综合型人才,以迎合时代的根本诉求,体现不一样的高等教育理念,进而成为高校德育发展的共同认知。
二、通识教育中的大学生德育教育创新思路
1.明确通识教育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通识教育的兴起,是一种社会需求,也是一种社会教育的凸显,它的出现满足了当代人的终身学习理念,也为人们形成了共通的学习认知,提高了整体的教育成效。相比大学生德育教育,通识教育更加全面,而且它本身来源于社会,最终服务的也是社会。大学生德育思想教育在这样的状况下需要考虑大学生的社会归属性,努力引导学生提高德育思想,以迎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变化,改变学生的社会认知。如今,大学生德育教育很多时候采用的仍旧是直接的理论教育。大学生德育教育,要朝着通识教育的方向对自身的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创新,了解大学生在近些年的发展变化,审视大学生在德育成长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为大学生德育教育树立全新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内容,更多地从通识教育中彰显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社会性质,让大学生感受到他们德育教育的最终归属。
2.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
在了解通识教育当中的德育教育思想以后,需要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进行持续的拓展,努力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让大学生发现大学生德育教育中隐藏的通识教育内容,明确指出通识教育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关系。现阶段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明显对于通识教育缺乏一定的认可度,所采取的措施往往违背通识教育的开展需求。对于这样的状况,必然需要在新时期进行科学的改善,更多地探索两者之间的教育逻辑和教育互补功能,努力通过融合处理两者之间的教育优化关系。同时,现阶段的大学生德育教育仅仅包含一部分内容,这些内容限制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新时期的教育创新需要打破这样的局限性,明确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学生德育教育开展的必要性,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和德育教育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德育思想。
三、通识教育中的大学生德育教育创新办法
1.全面强化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服务意识
在新时期的通识教育中,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需要以学生作为主要出发点,最终的归属需要确定为两种教育的联系点——社会。在新时期的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要以学生成长需求为中心,努力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在现如今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因此在德育素质方面会涌现出一定的问题。同时,部分大学生面临着恋爱、就业、学习等压力,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对这些压力加以正确的应对,不能处理各种学习问题的话,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德育素质的错误发展。在创新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教育工作者要更多地考虑学生实际,将学生的德育素质健康成长作为重要的培育内容,切实尊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多方面地关心学生。
2.从法律的角度坚持德育工作的有序開展
从当前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法制化属于必然的发展结果,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求,将满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学生德育工作法制化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强对法律手段的综合应用,一方面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更多地强化法律观念,了解相关的社会法律认知,努力从社会和学校的角度对学生展开通识法律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德育认知。学校可以在这一基础上配合德育法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制定相应的学籍管理机制和奖惩制度,对于违反制度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处,起到引以为戒的作用,避免出现违法乱纪状况。
3.倡导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德育自我教育
在通识教育的基础引导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成长必然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不会停止在高等教育这一阶段,还会体现在大学生以后的生活中。现如今的通识教育认知已经有相当大的拓展,不仅包括基础的外在社会教育,还包括大学生的内在德育教育。这一教育指的是大学生应当注重对自身展开合理的教育管理,一方面约束自身的行为实践,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认知,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带领学生形成健全的自我管理机制。具体的实践可以从德育实践活动中完成,通过一定的社会事例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认知,改善学生的德育认知,以学生会作为主要管理组织,形成一个类似于社会单位或者企业的管理结构。同时,对于德育素质成长较为明显的学生,可以将他们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标兵,带领大学生形成共同的德育认知,满足以后社会的成长需求。
4.全面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素养
当前时代的改变给整个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提出全新的发展要求,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难度迅速加大。为了满足通识教育基础上德育教育的主体需求,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对自身的教育素养进行持续的强化,明确奋斗目标,确定相应的发展空间,并以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为基础进行优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拓展中,可以将大学生德育教育转变为一种复合教育,转变自身的教育引导角色,使得不同的学生具备完善的德育教育素质,满足通识教育的成长需求,带动整体大学生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
总体而言,通识教育中的大学生德育教育创新,需要考虑大学生的成长变化,了解大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成长理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养,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箔.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4.
[2]马鼎鑫.高校“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4.
[3]叶明娟.大学生德育实践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