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梅
[摘 要] 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构想,学术界纷纷对高校协同创新进行了探讨。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运行的指导思想是知识资源的共享与整合,需要共享个体学科提供其个性化的知识资源,并通过深化合作来系统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资源,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个体学科知识资源的应用价值,提高协同创新的效率,提升协同创新中所需知识资源的质量,优化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中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分析协同创新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当今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范式,论述了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运行体系的微观维度、参与层次及系统维度,系统论述了协同创新管理平台所发挥的资源汇聚、共享与整合的作用以及风险规避功能。
[关键词] 高校协同创新;管理平台;协同创新运行体系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9-0177-02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strategic conception of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discussed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guideline of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among university disciplines is knowledge resources sharing and integration, provides the personalized knowledge resources for sharing individual disciplines, and integrates systematically knowledge resources through deepening cooperation, so as to maximize the use of its individual disciplines application valu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required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optimize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knowledge resource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theory connotation 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paradigm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micro dimension, participation level and system dimension, and elaborates the function in terms of resource gathering, sharing, integration and risk aversion in the management platform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platform,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system
在知識创新中,高校的各个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知识需求。但由于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无法满足自己在科学研究中所需的多样化兼个性化的知识需求,因此,每个学科都可能向其他学科寻求所需的知识资源,这样各个学科之间就构成了知识资源寻求和知识资源贡献的错综复杂的交互式知识资源流动与整合网络。
知识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是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运行的指导思想,不仅需要共享个体学科提供其个性化的知识资源,而且需要通过深化合作来系统整合学科之间知识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个体学科知识资源的应用价值,提高协同创新的效率,提升协同创新中所需知识资源的质量,优化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中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
通过依据上述理念,在阐释协同创新概念以及梳理其研究范式的基础上,以协同管理平台构建为基本分析视域,系统论述了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的运行体系,以期为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建议。
一、协同创新及其研究范式
协同创新是一个本土化的概念,并非舶来品,其理论思想主要来源于协同学理论,其意义在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构想。自“2011计划”提出以来,理论上学术界纷纷对高校协同创新进行了探讨,实践方面很多高校都积极规划自身的协同创新方案,参与国家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
目前有关协同创新研究主要分为三个范式:一是高校协同创新及其战略研究范式(协同机制、优势学科、高校、中国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中国道路和发展战略);二是创新绩效研究范式(创新能力、创新生态系统、战略性新型产业);三是基于政产学研用理念的协同创新研究范式。
(一)高校协同创新及其战略研究范式
该研究范式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高校协同创新及其战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丁明磊等针对高校内部各科研单位之间相对分割和独立的现状,提出“整合校内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深化校内合作和产学研合作以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高校协同创新路径[1]。郭东明以大连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为例,论述分析了该高校“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基础,提升高校科技协同创新能力”的协同创新模式[2]。王岳森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能动性入手,从全方位的机制优化、多位路径选择的模式探索以及资源整合的方向引领等方面探讨了高校的协同创新纵深发展的战略规划[3]。
(二)创新绩效研究范式
目前该研究范式有关协同创新绩效的探讨主要以企业或产学研为主要的应用背景,单纯对高校内部的协同创新绩效研究相对较少。蒋开东等基于面板数据与非期望产出效率比较研究了企业自主研发绩效和协同创新绩效,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是对引进技术吸收不充分的情况下,企业自主研发绩效高于协同创新绩效,可见协同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参与主体之间要相互了解[4]。解学梅等以团队凝聚力为调节变量,研究了企业协同创新文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得出协同创新文化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团队凝聚力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5]。李鹏等采用三阶段DEA方法对农业科研团队的协同创新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了创新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6]。
(三)基于政产学研用理念的协同创新研究范式
孙萍等以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的现实需要为背景,分析了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情况及面临的困境,构建了市场导向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保障机制[7]。宋维明以北京林业大学为研究案例,分析了高校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与实现协同创新的互动关系,探讨了农林高校深化政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建设成效[8]。何海燕以产学研用为基本目标导向,深入探讨了高校协同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杜兰英以中小企业为例,研究了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机理与模式[9]。
上述有关协同创新的研究多以孤立化的视角探讨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而且多以企业或者政产学研为研究对象,对协同创新的重要参与主体——高校的分析也仅仅是将其当作一个整体。这样的分析方式不仅忽视了高校协同创新的微观参与主体——个体的作用,而且忽视了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资源汇聚功能,缺乏系统科学的视角对协同创新体系内部各参与单位的层次结构予以分析,并且缺失对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运行体系的探讨。
二、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运行体系
根据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中的知识资源寻求和知识资源贡献关系,构建高校学科协同创新运营中的网络式组织模型。从本质意义上讲,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是由各个学科的知识资源所产生的关联所驱动的,因此形成学科之间协同创新的网络模型。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需要由所在高校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该平台作为学科之间知识交流和知识整合的保障平台,承载着协同创新中的政策导向和规则,降低协同创新参与学科的风险。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由于知识资源流动所产生的知识关联、知识资源共现所产生的关联以及由以上关联所衍生的知识创新合作关系等,就可以逐步产生学科协同创新的科学共同体[10]。
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微观运行体系是由个体之间的知识创新关系所激发的,个体在运行自身知识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纵向传承、知识交流、知识关联以及合作关系等形成了基本的身份认同,经过身份认同的持续演化过程,形成了潜在的团队,进而演化为学科层面,可以说每个学科都为其他相关学科准备了基本的知识资源库存。在后续的知识创新过程中,各个学科根据网络的优先连接机制都要首先从最近的学科入手,从这些知识资源库存中找到相应的知识资源为自身的知识创新服务。
从参与层次上来看,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运行体系是一个“个体-团队-学科”三级式的运行模式,如下图所示。个体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由于知识及其能力的缺失或者精力的限制,在有效的时间范畴内无法完成自己所追求的知识创新目标,就需要积极寻求其他的知识资源,从而与其他学科的个体建立合作关系,从微观层面上打破学科的知识边界。并在对以往的知识创新进行深化研究的基础上,个体之间建立多重和多次合作创新关系,会挖掘出新的学科交叉逻辑增长点,逐渐构成了跨学科团队,并最终以跨学科项目团队为基本实践依据,实现学科之间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运行体系。
高校学科协同创新运行体系模式图
高校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是融合开放式创新和大创新时代精神的新发展,是更为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开放式创新为个体之间最佳联系的建立提供前提依据,大创新精神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为主体之间深入合作,知识资源优化整合以及协同创新目标的实现和协同创新复杂思想的涌现提供思想动力。
在高校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中,各个学科之间实现创新互惠、知识资源共享、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创新行动的最优同步,以实现高水平的创新匹配度。协同创新的有效执行关键在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在将所有创新经验以及知识资源等信息全部记录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上,为后续的学科协同创新奠定知识基础,并为其后续创新主体寻求主体知识资源提供信息依据[11]。
在高校学科协同创新运行体系中,传统的学科及其知识边界已经“消融”,学科之间可以利用协同创新平台更加快捷和方便地共享和传播知识资源和学术信息,并实现知识的交互、知识资源的关联模块,最大化地实现学科协同创新中的知识资源共享和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协同创新平台降低了后续知识创新任务实施的风险,因为所有知识资源都是经过创新实践所检验的,这也将提升后续协同创新活动参与主体的正向心理预期。
基于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运行的指导思想,以微观个体参与行为以及彼此之间的最佳联系论述为基础,较为深入地探讨了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运行体系,系统论述了协同创新平台所发挥的资源汇聚、共享与整合的作用以及风险规避功能。
[参考文献]
[1]丁明磊,蔡莹,封学军.协同创新与校内产学研合作[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68-71.
[2]郭东明.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促进高校科技协同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17-20.
[3]王岳森.發挥高校主体作用推动协同创新纵深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Z1):21-23.
[4]蒋开东,俞立平,霍妍.企业自主研发与协同创新绩效比较研究——基于面板数据与非期望产出效率的分析[J].软科学,2015,29(2):68-71.
[5]解学梅,吴永慧.企业协同创新文化与创新绩效:基于团队凝聚力的调节效应模型[J].科研管理,2013,34(12):66-74.
[6]李鹏,张俊飚.农业科研团队协同创新绩效测度的实证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林果业科研团队[J].软科学,2013,27(4):88-93.
[7]孙萍,张经纬.市场导向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型及保障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6):17-22.
[8]宋维明.探索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实践全面提升农林高校创新能力[J].中国农业教育,2015(6):1-5.
[9]何海燕,王子文,姜李丹,蔡静静.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基于Ordered Logit模型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9):106-110.
[10]何秀美,朱庆华,沈超.科学共同体的合作网络及演化研究——以“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现代情报,2018,38(3):24-30.
[1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责任编辑: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