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究

2018-11-10 02:07王盼
商业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路径探究精准扶贫

王盼

[摘 要] 教育精准扶贫能够从根本上转变贫困家庭的观念,帮助贫困家庭提升知识能力,提供就业机会,是一种有效的造血式扶贫方式,对黑龙江省的扶贫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黑龙江省目前教育扶贫结成七大帮扶对子实现教育扶贫全覆盖,并將职业教育作为“造血式”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但由于黑龙江省贫困地区学校教育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贫困地区优秀教师缺乏,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贫困地区教师教学工作量繁重。所以黑龙江省应加大扶贫力度,加快推进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进程,建立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以确保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关键词] 精准扶贫;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 G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9-0010-02

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积极对扶贫路径进行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了我们党和国家作出的庄严承诺。[1]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指出扶贫一定要精准,切忌喊口号和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精准扶贫成为了新时代的扶贫战略,党和国家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黑龙江省作为2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省份之一,截止到2016年黑龙江省具有国家级贫困县20个(其中有11个县划入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省级贫困县8个,贫困村1778个、贫困户73.6万户、农村贫困人口183万。要想确保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面脱贫,黑龙江省必须要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继续加大扶贫力度。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的作用(王嘉毅等,2016),是阻断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聚焦“教育扶贫”,教育扶贫的关注度快速提高。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界定

教育扶贫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从扶贫的方式手段来讲,即“依靠教育扶贫”,也就是说在进行扶贫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要把“教育”当作扶贫的一种手段,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第二层面是从致贫原因分析的角度看,即“扶教育之贫”,在进行致贫原因分析的过程中,普遍认为导致贫困发生的原因是多元化的,比较典型的致贫原因就是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等,因此从致贫原因角度出发扶教育之贫,帮助因学致贫的家庭摆脱贫困。[2]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认为,教育扶贫主要是针对贫困地区的受教育人口进行投入和资助,帮助贫困人口提升自身的能力,掌握应对就业的技能,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一种方式。[3]

精准扶贫是和粗放式的扶贫相对应的,是指在扶贫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贫困区域以及不同贫困户状况,运用科学高效的方式,针对贫困对象实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一种治贫方式。而教育精准扶贫就是指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精准,对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根据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要结合贫困地区的特征,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学段的教育实行精准帮扶。[4]

二、黑龙江省教育精准扶贫现状

(一)教育扶贫结成七大帮扶对子实现全覆盖

2015年10月20日,黑龙江省召开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黑龙江省倡导各级教育结成对子帮扶关系,学生也结成对子帮扶关系,使得贫困地区的每一所学校都能够覆盖到结对帮扶的教育体系中来。黑龙江省组建的七个帮扶对子分别是:一是学前教育帮扶对子,使得城区高质量的幼儿园和城镇幼儿园进行对接帮扶,城镇幼儿园对接乡村幼儿园,层层帮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二是义务教育结对帮扶,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按照市县乡行政单位的划分,自上而下的开展对接帮扶活动,促进城市良好的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的流动;三是普通高中结对帮扶,实行省市对县二对一的大力度帮扶局面;四是继续教育结对帮扶,加大公益性教育向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打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五是职业教育的对接帮扶,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自主就业能力;六是高等教育帮扶对接,鼓励大学生到村任职,形成“高校+贫困地区企业”的发展模式;七是贫困家庭学生对接帮扶,将教育部的扶贫政策和省内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实行点对点对接,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二)将职业教育作为“造血式”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

根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学生有80%都是来源于农村,剩余的20%学生也都是来自于城市家收入水平低下的家庭,这就表明中等教育的受众多是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中等教育的培训能够帮助贫困家庭掌握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贫困家庭孩子的就业率,为贫困家庭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支撑。黑龙江省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能力,应对复杂的就业环境,通过职业教育的培训,能够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具有一技之长,成为其就业的一个桥梁。这种通过教育“授人以渔”的方式,为贫困家庭的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成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5]

三、黑龙江省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地区学校教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黑龙江省的贫困县数量较多,由于经济发展本来就处于全国的落后水平,导致教育方面的投入经费不足。贫困地区的学校一直以来存在着办学条件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学校的宿舍环境较差且宿舍数量不足,很难满足学生寄宿的需求,贫困家庭的学生由于学校无法提供住宿加之家庭条件贫困而导致辍学率大大提高。有些学校甚至由于经费的不足没有图书馆和可供学生做实验的实验室。

(二)贫困地区优秀教师缺乏,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落后,很多年轻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贫困地区任教,贫困地区原有的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在利益的驱使下纷纷选择外流,致使本就落后的贫困地区优秀教师不足。通过调查发现,黑龙江省贫困地区的很多老师年龄偏高,知识更新速度相对迟缓,教师自身对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意识不高,整体的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三)贫困地区教师教学工作量繁重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国范围来看不理想,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約,黑龙江省贫困地区教师数量不足,很多贫困地区学校的教师身兼数职,在小学教育阶段经常有语文、数学老师集中在一人身上的现象,一名教师需要承担多门教学任务,还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管理,教师的工作量繁重,同时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收入相对较少,这就造成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去贫困地区的学校任职,现有的教师出于对工作量的不满和工资收入的不满无心注重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黑龙江省教育精准扶贫实施路径

(一)加快推进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进程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不断推进发展,信息平台建设成为各行各业整合资源的重要基础。依托网络技术的信息平台具有极强的信息整合和加工功能,黑龙江省贫困县分布不是十分集中,教育帮扶工作推行难度大。由于信息平台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将教育精准扶贫同信息化平台建设相结合,推进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进程。实行从省到市到县再到乡的层级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帮助整合省内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促进教育资源的流动,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6]

(二)建立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专门的教育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对教育精准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全面对教育精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实行动态化的管理。根据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不同条件,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整合国家和省市县乡的财政扶贫资金,完善教育扶贫资金的专向管理,向各个贫困地区的学校提供资金援助,帮助贫困地区学校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同时要对贫困地区的学生进行资助,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并对不同贫困程度的贫困学生给予助学资金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优化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黑龙江省的教师配置,是按照各个学校自行申报的方式进行的,每个学校提出申请后,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审批,然后进行教师的进一步配置。很多时候由于审批程序复杂,加之招聘需要时间较长导致贫困地区学校教师缺乏,每个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加重。要想顺利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就要对贫困地区教师队伍进行优化,具体的措施如下:首先,定期组织对贫困地区教师的培训,贯彻落实国培和省培计划,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其次鼓励优秀毕生到贫困地区任教,并对到贫困地区任教的教师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补贴和奖励;最后落实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对接帮扶,从省、市到县乡各级行政单位的层层对接帮扶。

[参考文献]

[1]杜国明,冯悦,杨园园.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域特征与精准扶贫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6).

[2]刘军豪,许锋华.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6).

[3]钟慧笑.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J].中国民族教育,2016(5).

[4]吕子燕,吴涛.黑龙江省教育精准扶贫的任务及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7(5).

[5]郭晓娜.教育阻隔代际贫困传递的价值和机制研究--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分析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

[6]莫光辉.大数据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应用及实践创新[J].求实,2016(10).

[责任编辑:纪晨光]

猜你喜欢
路径探究精准扶贫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路径探究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中职学校推行校企合作的路径探究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
高校青年志愿者项目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